5、對搶險救援器材裝備的要求較高
交通事故搶險救援需要的特種器材裝備類型多樣、技術要求高、購置價格昂貴,由于受經費、技術等方面的限制,有的基層消防部隊不可能按需求配齊買全,只能配備一些常用的搶險救援器材。在實施交通事故搶險救援中,對于一般的事故處置所需的器材裝備還能應付,當遇到一些特大事故、化學有毒物品泄漏的災害事故時,由于缺乏特種器材裝備,就顯得束手無策,力不從心。
三、做好交通事故搶險救援的幾點對策
消防部隊在交通事故的搶險救援行動中,應遵循“準確、迅速”和“救人第一”的戰斗行動原則,做到行動迅速,措施得當,機動靈活,最大限度地降低災害事故的損失和人員的傷亡。
1、問清事故地點,接警出動是消防部隊參加滅火救援的第一個環節,相對于高速公路的滅火救援來講尤為重要。在受理電話報警的同時應主動同高速公路路政管理部門或高速公路交警部門取得聯系,確定事故的準確地點及上、下行駛方向,并根據就近收費站出人口和與事故車輛同方向行駛的原則。
2、正確選擇行車路線。轄區中隊要熟悉掌握相關路況、水源、匝道口等情況,出警時,要核準交通事故的確切位置,確定進入高速公路的匝道口。如果高速公路被實施管制,必要時,應就近向執勤的交、巡警詢問情況,征求行車意見,切不可盲目駛入或盲目逆向行駛,消防車輛應遵循《高速公路交通管理辦法》 的有關行車要求。
3、選擇停車位置,設立警示標志,注意自身安全。消防部隊到達現場選擇停車位置時,不僅要有利于滅火作戰和搶險救援的展開,而且要考慮到高速公路的通行,特別要注意自身安全,防止發生“次生事故”。一般來說,應停靠在事故車輛的同一車道,距事故現場30~100米左右。滅火救援時,應在離事故現場后方1公里處設立慢速行車標志,在200米處設立警示標志,提醒駕駛員繞道或慢速行駛。滅火救援行動中,要嚴密組織,嚴格紀律,參戰人員必須穿戴有熒光標志的服裝,沒有作戰任務的人員應登車待命或站到護欄的外側,避免被行駛車輛撞傷。
4、認真進行現場偵察。外部觀察和詢問司乘人員,了解人員被困情況,汽車使用燃料情況,發動機、油路和油箱有無起火危險及起火部位,汽車運載物中有無易燃易爆物品等其它相關情況。
5、充分做好滅火救援準備由于交通事故常常引發車輛火災,加上許多交通事故在遠離城市的市郊、農村甚至荒野,特別一些高速公路上的交通事故,道路兩邊有高度在一米五以上鐵護欄,如果事故附近沒有可供取水用的天然水源,消防車必須跑幾公里、十幾公里外的取水點取水,如此運水供水,必將造成火場供水出現中斷現象。因此,針對交通事故水源缺乏、事故地較遠的問題,指揮中心在調集力量時,應充分考慮水源問題和器材準備的問題,加強第一出動。同時為防止交通事故附近由于水源不足,沒辦法一次性撲滅火災而造成更多的貨物浪費和更長時間的交通堵塞。所以,在撲救遠離市區或高速公路火災時,應盡可能選用開花水槍、霧狀水流和高壓水槍,既能節約用水,又能保護物資。如若發現汽車發動機、油路、油箱泄漏,或發現車載物品有起火、爆炸危險時,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進行緊急處置。
6、設置警戒線,積極搶救被困和受傷人員。封鎖事故路段交通,嚴禁無關車輛以及人員進入事故現場。常見的事故情況是:駕駛或副駕駛室內的人員,由于車頭受到撞擊,胯部以下夾卡在車內無法動彈。應利用現場車輛牽引或等待消防部門救援,車輛翻覆,需要用清障車或吊車扶正后方可救人。救出的被困人員,應用正確的方法進行移動。
7、充分發揮器材裝備的優勢。根據車輛損壞的程度正確使用液壓切割、擴張、牽引等破拆工具,破拆變形的車廂外殼。破拆車體時,應使用霧狀水流掩護救援人員作業和冷卻油箱,同時用泡沫或沙子覆蓋地面流淌的燃油,防止金屬碰撞產生火花,引起油蒸汽爆炸。在這個過程中,首先要對車輛進行固定防止移動,其次在破拆牽引時要找好著力點(如方向盤、車門等)并根據需要調集大型牽引起重車輛到場協助救援。如果救援車輛一時無法接近事故現場,救援人員應首先攜帶輕便的破拆、救生、起重等救援裝備,迅速投入救援。對事故次生的化學事故,應采取關閥斷源、器具堵漏、稀釋降毒、筑堤導流等措施,有效控制有毒有害物質的擴散和易燃易爆物品爆炸燃燒事故的發生,并針對化學危險品性質來處置毒品事故。
8、密切注意自身安全。由于交通事故的現場情況一般都比較復雜,隨時都有發生爆炸的可能和更惡劣的事故發生,因此救援人員在救助過程中要密切注意自身的安全。搶險救援行動前,要嚴密組織,嚴格紀律,參戰人員必須攜帶相應的全套個人防護裝備,穿戴有熒光標志的服裝,配足配齊各類專勤器材裝備和專用警示標志等,沒有作戰任務的人員應登車待命或站在道路的外側,避免被行駛車輛撞傷。還要隨時提高警惕,一旦發現危險事態應迅速報告并及時撤離,做到隨機應變。處置有“危險品”字樣的貨運車事故時,必須弄清化危品名稱、化學性質、處置措施、處置過程中加強個人防護,確保安全,嚴禁盲目蠻干。處置好有毒、腐蝕性、放射性物質泄漏事故后,應對人員和裝備進行現場洗消。
9、保護現場,撤離至安全區域,等待有關部門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