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輻射性生物效應:放射性也能損傷遺傳物品,主要在于引起基因突變和染色體畸變,使一代甚至幾代受害放射性污染。如1945年美國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放了兩顆原子彈,不但使幾十萬人死亡,大批幸存者飽受放射病的折磨,引起致癌性體細胞突變,并影響后代的基因突變。
(七)、爆炸性。如釙-210鹽類的放射性很強,可使其鹽溶液發生輻射分解,不斷產生過氧化氫和臭氧等氣體,并放出大量的熱。當釙-210的濃度較大時,由于輻射氣體所產生的氣壓不斷增加,甚至引起盛放釙鹽溶液的容器爆炸。
(八)事故隱蔽性強,易造成較大面積放射性污染,處置技術要求高。在使用、儲存、運輸、維護、報廢、退役等過程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發生放射源泄漏事故,但受害者往往不易察覺。它可通過輻射污染空氣、水進行傳播,處置過程極其復雜,對泄漏源偵檢、控制、個人防護、疏散救人行動都有特別的技術要求。
五、處置措施
(一)接警出動。接警時要重點詢問事故發生的時間、詳細地址、射性物品組成、活度及儲量、等情況。 同時,立即將警情報告值班領導,并根據指示要求報告當地政府、公安機關和上級消防部門。在力量調集時,要突出專業性,視情調集核生化偵檢車、防化救援車、防化洗消車、搶險救援車、照明車,以及核放射性偵檢儀、探測儀、防核服等車輛裝備。并報請政府啟動應急預案,調集核工業、公安、安監、衛生、環保、氣象、駐軍防化部隊等部門到場參與處置。
(二)個人防護。對于外照式防護方法而言,根據受照射劑量與距離平方成反比,與照射時間成正比的關系,通過采用具有不同功用的長柄器械或機械手進行遠距離操作、減少受輻射時間,在人與輻射源之間加一層足夠厚的屏蔽物(減弱材料),把外照射劑量減少到控制標準以下,以保護人體安全。消防救援人員進入重危區必須佩戴隔絕式呼吸器或其他防護器具,穿著全封閉式防核防化服,進入輕危區人員必須佩戴隔絕式呼吸器,穿著防核防化服或封閉式防化服。
(三)現場詢情。消防救援人員到場后,要詳細詢問遇險人員的數量及狀況,事故現場周圍的居民分布和人員可能受到的輻射傷害情況。
(四)偵察檢測。消防救援人員要使用檢測儀器測定泄漏物的位置、性品、劑量、輻射范圍,掌握事故單位已經采取的處置措施,測定現場及周圍區域的風力和風向,收尋遇險和被困人員。
(五)設置警戒。根據偵察檢測情況,確定警戒范圍,設置警戒標志,劃分重危區、輕危區、安全區,嚴格控制進入警戒區人員、車輛、物資,非操作人員嚴禁入內,在整個監測過程中設置安全員,實行動態監測,當輻射量達0.25mrad/H時發出信號,立即撤離,同時,治安部門做好疏散。
(六)疏散救生。疏散救生是減少人員傷亡的關鍵,要利用通信、廣播系統,迅速引導、疏散人員至安全區域。組成救生小組進入危險區,采取正確的救助方式,將遇險人員疏散、轉移至安全區,對救出人員進行登記、標識,交由醫療部門看管,接受檢查、救治和洗消。
(七)控源排險。發生放射性物品泄漏,要防止放射性污染進一步擴大,以專家和事故單位技術人員為主,按照控制泄漏和回收方案組織實施。主要采用圍封隔離法(在開放源的周圍設立一系列的屏障,以限制可能被污染的體積和表面,防止由于人員或物體的移動而將污染帶到相鄰房間等措施)和密閉包容法(把可能成為污染源的放射性物品存放在密閉的容器中或在密閉的手套箱中進行操作,使之與工作場所的空氣隔絕)。同時,對受到污染的表面及時去污,組織通風,對污染空氣的凈化。積極配合事故單位、核工業、氣象、環保、衛生、駐軍防化部隊等部門參加搶險救援行動。
(八)洗消處理。當人員、服裝遭受放射性污染時,應盡快利用各種簡便器材對皮膚和服裝進行局部或全身洗消,如用毛巾、棉花、布等蘸水濕擦。對車輛器材裝備可采用拍打、抖拂、刷擦、洗滌、高壓水清洗等方法。
(九)現場清理。現場清理工作主要由事故單位牽頭組織工程技術人員實施,消防救援人員提供協助,環保、衛生部門必須檢測洗消污水等污染物,防止造成次生災害。
(十)注意事項。
1、在處置中,要報請政府啟動應急預案,調集核工業、公安、安監、衛生、環保、氣象、駐軍防化部隊等部門參與處置。
2、進入人員必須攜帶核輻射偵檢儀、佩戴隔絕式呼吸器,穿著防核防化服,按照預案或規定的行那道路險和方法實施救援,縮短停留時間
3、進入警戒區域救援人員和救出的遇險人員必須進行登記;
4、如果泄漏同時伴有火災發生,盡量不用水滅火,以防止放射性物品向外擴散。鈾或钚發生火災,應采用氯化鈉、氯化鉀和氯化鋇配置的三無低熔氯鹽粉末滅火。
5. 救援任務完成后,所有參加救援人員和裝備必須進行洗消,受污染嚴重者要到醫院進行觀察和治療。
6、在制定處置方案時,應以技術工程人員為主。
參考書目:
《滅火救援教程》,公安部消防局編
《化學災害事故處置輔助決策系統》,公安部消防局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