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消息,應急在中國古已有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關于災害的記載,《二十四史》中也有專門的《災荒史》,足以證明古人非常注重應急工作。
在現代,我國應急領域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自2005年以前處于嬰兒期,這一時期應急的特點是自發、零散、單點,且不聯動、不智能、不成體系;2006年至今是應急的童年,在這一階段應急已具有一定的框架體系,但智能化水平不高。未來應急將進入青春期,實現蓬勃發展,未來應急需要不斷的對現有的框架體系進行完善和填充,實現精細化并達到準確預測的水平。在現階段的應急處置過程當中,軟件系統所發揮的作用仍然很低,急需提高應急的智能化水平。
從今年的新版《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中可以看到,“應急產品的開發和生產”作為一個全新的門類,已被列為國家重點鼓勵發展的一個產業。從“應急產品”到“應急產業”,充分證明了由政府和民間應急管理的需求而產生的應急產業,正在不斷發展壯大。國家鼓勵企業開發應急產品,鼓勵發展的應急產品主要集中在高科技產品,其中有對自然災害的監測預警的,有應對自然災害以及人為災害的處理的,還有災害中生命應急救治等等。
目前,應急產品面向的主要客戶以政府部門為主,然而目前我國政府應急最大的弊端卻是數據,沒有數據就無法做出決策。從國家層面來講,比較重視硬件設施的建設,因為硬件設施建設比較可見且可控,而軟件和數據庫的建設則容易被忽略。在國外則恰恰相反,有了龐大的數據庫,上百年的數據均可為當前的決策者提供有用的幫助。從縱向上看,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文獻記錄,卻沒有人將其整理成現代化的數據供決策者參考,著實令人惋惜。從橫向上看,數據掌握在各個不同的部門,由于種種原因,數據的共享、交換程度還非常的落后,遠未達到及時共享的水平。
同方物聯網應用產業本部技術總監趙博士在接受賽迪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內的應急軟件產品不夠智能化,其主要原因是軟件預算太低,由于對軟件的重視程度不夠,致使在軟件領域的投入也嚴重不足,企業只能以較低的成本實現較高的質量,這樣軟件產品必然大打折扣,智能化水平也相當有限。”誠然,“便宜無好貨,好貨不便宜”,這句俗語最能解釋當前應急產業的現狀。實際上,硬件設備的更新淘汰速度非常快,而軟件、尤其是數據永遠不會淘汰,數據越久其價值越高,然而其投入只是硬件投入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國外對數據、軟件、硬件建設的投入比例是100:10:1,而中國則是1:10:100,這種倒金字塔結構非常不牢固,這也是中國應急產業亟需解決的首要問題之一。
當前,我國已將應急從“產品”上升到“產業”的角度,各地也采購了一些應急產品,上了一些信息化系統,制定了相應的應急預案,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十二五”期間,應急產業的工作重點應放到應急體系化建設中來,實現從點到面的結合;應對應急系統建設報以足夠重視,尤其是對數據的重視力度,從這一刻起錄入數據,為將來的應急處理決策做出有力支撐;另外,應完善健全應急領域的法律法規體系,為應急產業的蓬勃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除政府應急以外,行業應急市場也急需開拓。政府應急側重于系統的綜合性,通過匯總各個不同行業的專業數據和預測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得出綜合性的方案,而行業應急則體現為其專業性,如地質災害需要地質災害部門用專業知識提供方案,供預測預警作參考。如今,我國足夠重視應急產業,搭建了國家應急平臺,有了這一平臺作為框架支撐,可以對行業應急做較好的戰略引導。政府應急需要更多內容去填充平臺框架,行業應急則需要不斷深耕挖掘,中國的應急市場足夠寬廣,必將培養出一批專業的應急企業不斷發展,與應急產業一同走向巔峰。
在現代,我國應急領域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自2005年以前處于嬰兒期,這一時期應急的特點是自發、零散、單點,且不聯動、不智能、不成體系;2006年至今是應急的童年,在這一階段應急已具有一定的框架體系,但智能化水平不高。未來應急將進入青春期,實現蓬勃發展,未來應急需要不斷的對現有的框架體系進行完善和填充,實現精細化并達到準確預測的水平。在現階段的應急處置過程當中,軟件系統所發揮的作用仍然很低,急需提高應急的智能化水平。
從今年的新版《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中可以看到,“應急產品的開發和生產”作為一個全新的門類,已被列為國家重點鼓勵發展的一個產業。從“應急產品”到“應急產業”,充分證明了由政府和民間應急管理的需求而產生的應急產業,正在不斷發展壯大。國家鼓勵企業開發應急產品,鼓勵發展的應急產品主要集中在高科技產品,其中有對自然災害的監測預警的,有應對自然災害以及人為災害的處理的,還有災害中生命應急救治等等。
目前,應急產品面向的主要客戶以政府部門為主,然而目前我國政府應急最大的弊端卻是數據,沒有數據就無法做出決策。從國家層面來講,比較重視硬件設施的建設,因為硬件設施建設比較可見且可控,而軟件和數據庫的建設則容易被忽略。在國外則恰恰相反,有了龐大的數據庫,上百年的數據均可為當前的決策者提供有用的幫助。從縱向上看,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文獻記錄,卻沒有人將其整理成現代化的數據供決策者參考,著實令人惋惜。從橫向上看,數據掌握在各個不同的部門,由于種種原因,數據的共享、交換程度還非常的落后,遠未達到及時共享的水平。
同方物聯網應用產業本部技術總監趙博士在接受賽迪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內的應急軟件產品不夠智能化,其主要原因是軟件預算太低,由于對軟件的重視程度不夠,致使在軟件領域的投入也嚴重不足,企業只能以較低的成本實現較高的質量,這樣軟件產品必然大打折扣,智能化水平也相當有限。”誠然,“便宜無好貨,好貨不便宜”,這句俗語最能解釋當前應急產業的現狀。實際上,硬件設備的更新淘汰速度非常快,而軟件、尤其是數據永遠不會淘汰,數據越久其價值越高,然而其投入只是硬件投入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國外對數據、軟件、硬件建設的投入比例是100:10:1,而中國則是1:10:100,這種倒金字塔結構非常不牢固,這也是中國應急產業亟需解決的首要問題之一。
當前,我國已將應急從“產品”上升到“產業”的角度,各地也采購了一些應急產品,上了一些信息化系統,制定了相應的應急預案,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十二五”期間,應急產業的工作重點應放到應急體系化建設中來,實現從點到面的結合;應對應急系統建設報以足夠重視,尤其是對數據的重視力度,從這一刻起錄入數據,為將來的應急處理決策做出有力支撐;另外,應完善健全應急領域的法律法規體系,為應急產業的蓬勃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除政府應急以外,行業應急市場也急需開拓。政府應急側重于系統的綜合性,通過匯總各個不同行業的專業數據和預測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得出綜合性的方案,而行業應急則體現為其專業性,如地質災害需要地質災害部門用專業知識提供方案,供預測預警作參考。如今,我國足夠重視應急產業,搭建了國家應急平臺,有了這一平臺作為框架支撐,可以對行業應急做較好的戰略引導。政府應急需要更多內容去填充平臺框架,行業應急則需要不斷深耕挖掘,中國的應急市場足夠寬廣,必將培養出一批專業的應急企業不斷發展,與應急產業一同走向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