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發展應急產業對于推進產業結構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構建和諧社會有重要意義。我國應急產業的產業地位初步確立。未來應高度重視應急產業發展,夯實基礎能力,提升創新能力,推動集群發展,打造高效產業鏈,壯大優勢企業。建議整合政府資源,加大對應急產業的資助力度,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培養應急人才隊伍,完善法律法規,改革相關體制機制。
一、應急產業的概念、內涵與特性
(一)應急產業的概念與內涵
根據有關法律和我國現實國情,應急產業的定義大致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
廣義的應急產業,指在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以及其它一些危及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等不確定性事件發生前后或發生時,利用相關裝備、設備、技術、信息等手段為應急救援活動提供相關軟硬件產品和服務的各類社會經濟組織集合。
狹義的應急產業,指在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發生前后或發生時,利用相關裝備、設備、技術、信息等手段為應急救援活動提供相關軟硬件產品和服務的各類社會經濟組織集合。
應急產業的形成和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社會分工深化的結果。從起源看,應急產業脫胎于傳統產業,但又不同于傳統產業。正因如此,應急產業的產業邊界與產業內涵有著相當的模糊性和動態性,與其他產業部門的交叉和滲透較深。它是一個跨產業、跨領域、跨地域,與其他經濟部門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綜合性新興產業。
考慮到新興產業培育和成長過程中,與支撐其發展的各類傳統產業存在交叉、滲透和復合,我國當前應當采用廣義的應急產業概念。國內在這方面已有成功先例。如2009年國務院印發的《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將物流業界定為“融合運輸業、倉儲業、貨代業和信息業等的復合型服務產業”。這樣,就解決了物流產業與交通運輸業、倉儲業、貨代業和信息業的關系問題。同樣,應急產業采用廣義的概念,就可以包含安全產業、救援產業等各類應急子產業。
(二)應急產業的特性
應急產業(特別是應急產業提供的產品)至少具有如下一些特性:
1.需求的廣泛性。
2.需求的誘致性。應急需求主體提出各種應急要求的目的并不是應急產業本身,而是著眼于減少生產、流通、消費及生活中各種突發事件和意外事故發生的概率,減少事故帶來的損害程度等目的。
3.需求的剛性。在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以及其它一些危及生命健康或財產安全的事件發生時,對應急服務或應急產品的需求具有不可或缺性或剛性。
4.供給的多樣性。應急產業面對的需求遍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種對象的極其多樣性,決定了應急服務或產品提供的多樣性。
5.供給的關聯性。應急產業既脫胎于傳統產業,又服務于國民經濟各行各業,其自身發展也離不開其他產業的支持,與其它產業有很強的關聯性、交叉性、滲透性。
6.時效性。“不用不急,用則急需”。應急產品和服務需在突發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內使用,否則就會帶來負面影響,甚至嚴重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后果。
7.用途的可轉換性。有些應急裝備設備或應急服務,也可以在常態下為日常的生產和生活使用。
二、加快發展應急產業的重大意義
第一,有利于合理發揮政府和市場的作用,極大增強全社會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能力。政府在各類突發性事件中負有重要責任,但并不意味著政府必須包辦一切。無論是應急能力提供和應急效率方面看,政府均有其局限性。“應急”往往是相關單位抽調臨時人員組織進行,在既無經驗又無準備的情況下,既缺乏專業知識與技術,又缺乏設備與裝備。往往產生施救單位社會效益越高、經濟效益越低的倒掛和錯位,影響著參與救援單位的積極性,致使在急需救援時得不到相應的援救,嚴重影響施救的效果和質量。應急產業的發展,有利于改變以往政府包辦的不足,向專業化、社會化的應急服務轉變,使政府與社會力量相互補充,形成更加縝密的應急保障體系。
第二,有利于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我國自然環境和氣候復雜多樣,自然生態災害十分嚴重。我國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工業化和城市化正在加快推進,經濟社會面臨重大轉型,經濟增長方式粗放。這種形勢使得安全事故發生幾率加大。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各次產業發展預防突發事故、人民安全意識不斷提高等,會使得全社會對應急服務和應急產品有更大需求,是國民經濟的新增長點。
第三,較好適應經濟社會變革帶來的應急挑戰和要求。在社會發展關系上,災害的發生與工業化發展速度息息相關。工業化和城市化迅速發展勢必在安全、環保、防疫等方面提出更加嚴格和緊迫的要求。應急產業的發展,適應這種經濟、社會、自然生態等變化提出的挑戰和要求。
第四,有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應急服務企業和應急裝備企業包括大量的備災活動中的物流、倉儲專業公司;傳播安全生產管理專業技能的培訓公司;與災害防御與救援相關的信息處理與技術服務公司;安全風險審計顧問公司;救援技術研發公司和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建立的特種救援產品制造公司等等。這些新興企業的成長有助于提高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裝備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和地位,有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
第五,有利于維護國家應急自主權。我國應急產業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嚴重滯后于經濟迅速發展、社會迅速變遷的時代要求,與發達國家的應急產業相比無論是規模還是能力均相差甚遠。例如,許多關鍵應急裝備依賴進口。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中發揮“最后一公里”作用的特種直升飛機均是從國外購買和租借的。長此以往,我國許多應急事件的處理將不得不依靠國外有關機構和公司,這將逐步喪失社會應急救援的國家自主權。大力發展應急產業,是一項著眼長遠、關系全局的重大戰略舉措。
一、應急產業的概念、內涵與特性
(一)應急產業的概念與內涵
根據有關法律和我國現實國情,應急產業的定義大致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
廣義的應急產業,指在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以及其它一些危及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等不確定性事件發生前后或發生時,利用相關裝備、設備、技術、信息等手段為應急救援活動提供相關軟硬件產品和服務的各類社會經濟組織集合。
狹義的應急產業,指在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發生前后或發生時,利用相關裝備、設備、技術、信息等手段為應急救援活動提供相關軟硬件產品和服務的各類社會經濟組織集合。
應急產業的形成和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社會分工深化的結果。從起源看,應急產業脫胎于傳統產業,但又不同于傳統產業。正因如此,應急產業的產業邊界與產業內涵有著相當的模糊性和動態性,與其他產業部門的交叉和滲透較深。它是一個跨產業、跨領域、跨地域,與其他經濟部門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綜合性新興產業。
考慮到新興產業培育和成長過程中,與支撐其發展的各類傳統產業存在交叉、滲透和復合,我國當前應當采用廣義的應急產業概念。國內在這方面已有成功先例。如2009年國務院印發的《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將物流業界定為“融合運輸業、倉儲業、貨代業和信息業等的復合型服務產業”。這樣,就解決了物流產業與交通運輸業、倉儲業、貨代業和信息業的關系問題。同樣,應急產業采用廣義的概念,就可以包含安全產業、救援產業等各類應急子產業。
(二)應急產業的特性
應急產業(特別是應急產業提供的產品)至少具有如下一些特性:
1.需求的廣泛性。
2.需求的誘致性。應急需求主體提出各種應急要求的目的并不是應急產業本身,而是著眼于減少生產、流通、消費及生活中各種突發事件和意外事故發生的概率,減少事故帶來的損害程度等目的。
3.需求的剛性。在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以及其它一些危及生命健康或財產安全的事件發生時,對應急服務或應急產品的需求具有不可或缺性或剛性。
4.供給的多樣性。應急產業面對的需求遍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種對象的極其多樣性,決定了應急服務或產品提供的多樣性。
5.供給的關聯性。應急產業既脫胎于傳統產業,又服務于國民經濟各行各業,其自身發展也離不開其他產業的支持,與其它產業有很強的關聯性、交叉性、滲透性。
6.時效性。“不用不急,用則急需”。應急產品和服務需在突發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內使用,否則就會帶來負面影響,甚至嚴重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后果。
7.用途的可轉換性。有些應急裝備設備或應急服務,也可以在常態下為日常的生產和生活使用。
二、加快發展應急產業的重大意義
第一,有利于合理發揮政府和市場的作用,極大增強全社會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能力。政府在各類突發性事件中負有重要責任,但并不意味著政府必須包辦一切。無論是應急能力提供和應急效率方面看,政府均有其局限性。“應急”往往是相關單位抽調臨時人員組織進行,在既無經驗又無準備的情況下,既缺乏專業知識與技術,又缺乏設備與裝備。往往產生施救單位社會效益越高、經濟效益越低的倒掛和錯位,影響著參與救援單位的積極性,致使在急需救援時得不到相應的援救,嚴重影響施救的效果和質量。應急產業的發展,有利于改變以往政府包辦的不足,向專業化、社會化的應急服務轉變,使政府與社會力量相互補充,形成更加縝密的應急保障體系。
第二,有利于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我國自然環境和氣候復雜多樣,自然生態災害十分嚴重。我國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工業化和城市化正在加快推進,經濟社會面臨重大轉型,經濟增長方式粗放。這種形勢使得安全事故發生幾率加大。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各次產業發展預防突發事故、人民安全意識不斷提高等,會使得全社會對應急服務和應急產品有更大需求,是國民經濟的新增長點。
第三,較好適應經濟社會變革帶來的應急挑戰和要求。在社會發展關系上,災害的發生與工業化發展速度息息相關。工業化和城市化迅速發展勢必在安全、環保、防疫等方面提出更加嚴格和緊迫的要求。應急產業的發展,適應這種經濟、社會、自然生態等變化提出的挑戰和要求。
第四,有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應急服務企業和應急裝備企業包括大量的備災活動中的物流、倉儲專業公司;傳播安全生產管理專業技能的培訓公司;與災害防御與救援相關的信息處理與技術服務公司;安全風險審計顧問公司;救援技術研發公司和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建立的特種救援產品制造公司等等。這些新興企業的成長有助于提高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裝備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和地位,有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
第五,有利于維護國家應急自主權。我國應急產業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嚴重滯后于經濟迅速發展、社會迅速變遷的時代要求,與發達國家的應急產業相比無論是規模還是能力均相差甚遠。例如,許多關鍵應急裝備依賴進口。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中發揮“最后一公里”作用的特種直升飛機均是從國外購買和租借的。長此以往,我國許多應急事件的處理將不得不依靠國外有關機構和公司,這將逐步喪失社會應急救援的國家自主權。大力發展應急產業,是一項著眼長遠、關系全局的重大戰略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