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見,不同種類的公共安全事件由于涵蓋的范圍不同,其應對的應急體制也要因事而異,建立健全一整套適應不同類型事件的公共安全應急體制。但是,無論何種類型的應急體制,都應該由政府主管領導人牽頭,成立事件應急指揮部或指揮,中心,以政府主管機構為主,協調相關參與部門,明確責任與義務,建立完備的溝通和協商協調制度,信息輸入與反饋制度,人員資格與培訓制度,緊急狀態下的資源動員與調動運輸制度以及失職瀆職追究制度。
一要建立經濟安全應急體制——以宏觀經濟調控部門為主,經濟監管部門參加、社會管理部門如公安、司法、民政配合的體制。重點研究宏觀經濟結構風險、財政債務風險、金融風險及應對政策等工作。二要建立學習、生產和工作場所安全應急體制。以主管質量技術監督為主,生產安全部門參加,公安、衛生、保險、社保配合的應急體制。三要建立環境安全應急體制。成立分別以水利部門、地震部門和核安全部門為主的抗洪、抗震、抗輻射污染應急指揮中心,氣象、公安、交通運輸、衛生、物資儲備、司法、消防、防化、民政、保險和社會保障等部門參加。重點進行環境保護、生態保護標準研究和制定和監督,大氣監測、地震監測以及在事件突發情況下的應急措施和政策指南。四要建立公共衛生安全體制。國務院設立全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部,由國務院有關部門和軍隊有關部門組成,國務院主管領導擔任總指揮,統一領導、統一指揮。各級地方政府成立相應的指揮部,由政府主要領導人擔任總指揮,負責領導和指揮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工作。衛生部要完成醫療衛生到公共衛生的職能轉變,完成由直接管理和辦醫院到指導整個社會和公眾健康、傳染病和流行病預防和預警、疾病防治、公共衛生環境標準及監測和公共衛生習慣的培養,制定醫療標準和監督醫療機構遵守等方面。
應急工作應當以預防為主,常備不懈,分級負責,反應及時,措施果斷,依靠科學,加強合作。在牽頭部門設立辦事機構,承擔綜合協調任務。在各部門設立有關任務小組,承擔本系統應急機構日常的研究和政策擬訂工作。
保障公共安全,除了分類建立相應的應急體制外,還應當完善相應的法律、規章、政策指南和各種必要的制度。
一是建立預警機制。貫徹預防為主,常備不懈的基本指導方針,切實加強預防預警的人力、物力、財力、裝備、科研的投入,化解各種危機和風險,盡可能把潛在的威脅公共安全的突發事件消除在萌芽狀態,或阻止或減緩突發事件的發生。
二是建立分級制度。在總結自己經驗教訓和廣泛借鑒國外成功做法基礎上,依據對可能的危及公共安全的突發事件的范圍、影響程度進行科學分級,制定分級預案,進行分級預防和應急處理,依法規范和宣布突發事件的級別,科學應對。
三是建立和完善應急制度。包括信息采集和自動匯總機制、網絡應急指揮機制、聯席協調、信息溝通和反饋、資源動員機制、交通運輸保障機制、社會治安保障機制等。
四是建立公共安全物資儲備制度。預防和應對不同類型的公共安全事件,需要不同的物資儲備。
五是建立公共安全的科研、教育、宣傳和培訓制度和預演制度。國家組織力量進行重大科研項目攻關。教育部門在中小學和大學開設公共安全應急知識課程;社會媒體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手段,如電視、廣播、互聯網等手段,對不同類型的公共安全預警預防制度和應急制度進行廣泛宣傳和普及。各類公共安全指揮系統定期進行不同范圍、不同級別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演。在高度重視專家和專業化隊伍建設的同時,建設公共安全志愿者隊伍,充分發揮產業工人、在校大學生、民兵預備役人員等的重要作用,進行注冊管理和定期培訓,與專業化隊伍相互補充,提高全民的公共安全保障和應急能力。
六是建立國家財政公共安全應急預算制度。并把公共安全保障所需經費納入年度財政預算,保障平時和危機時期的技人力度。
七是建立公共安全基金制度及民間援助制度。建立涉及不同公共安全類型的基金,保證政府一定的財力投入,同時制定相應的政策鼓勵企業和個人捐資捐贈。
八是建立健全符合農村和農民特點的各種組織和制度。農村和農民,是我國公共安全保障的重點之一,特別是中西部地區農村是公共安全工作薄弱環節。必須特別加以重視,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和專項經費加以保證。
九是制定公共安全應急法。依法規范政府行為,明確科研機構、專業團體、社會組織、志愿者個人、公民的責任和義務,建立健全平時和危機時期的指揮和協調,建立和完善保障公共安全的應急體制和制度機制,規范各種制度,為公共安全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作者單位:中央編委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