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2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同志在中央黨校發表重要講話,指出了今后我國社會發展的五大建設:經濟建設“又好又快”、政治建設“積極穩妥”、文化建設“大發展大繁榮”、黨的建設“保持先進性”、社會建設“擺放在突出位置”。作為長期從事公共安全產業的科技工作者,我們在學習“6.25”講話精神時,就在不斷思考如何在實現經濟建設“又好又快”的同時,把社會建設擺在“突出位置”。社會建設的根本要求就是關注民生、保障民生,而公共安全更是保障民生最基本、最重要的環節。
所謂公共安全就是通過預警、預防、檢測、防護和應急各種突發事件、事故和災害,最終實現人民生命健康安全,避免國家、企業和家庭財產損失,減少社會和社區危害。我們越來越清晰地看到,公共安全在經濟建設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中發揮著支持性、保障性和穩定性的作用。當今世界已進入風險社會,中國也不例外。據估計,我國每年因公共安全事件而損失的GDP高達6%,這也說明當前我國經濟社會對于公共安全的發展有十分迫切的需求。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刻,如何圍繞國家和社會需求,在公共安全產業發展上搶占先機、領先一步,不僅關系到我國公共安全產業的發展,更與國家和社會的穩定、安全息息相關。
一、從現實需求看我國公共安全建設
國際社會發展經驗顯示,國家的經濟發展與突發公共事件之間具有一定的相關性。當一個國家人均GDP在1000至3000美元之間時,突發公共事件處于上升期,而我國2006年人均GDP剛達到2042美元,正處于公共安全事件高發期。從現實情況來看,我國公共安全事件表現出全方位、多領域、易重復的特征。無論是統計數據還是現實案例都可以看出,我國公共安全形勢逼人。2005年因突發公共事件損失高達6500億元,死亡人數達20多萬。公共安全問題已絕不是一個行業、一個部門或單一領域的事,而是牽系著全社會的安危、考驗著政府和企業能力與責任的頭等大事。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1]指出,一切社會的災難與危機,究其根源,無不與社會資本結構失衡、關系失調相關。但從最直接的原因來看,社會安全意識淡薄、政府管理經驗缺失,無論是從治理結構、管理方法、還是技術裝備、人才培養都沒有形成體系,無法滿足社會對公共安全越來越高的要求。
從國際經驗來看,有效應對公共危機的體系應該是一個全面危機應對網絡,這個網絡既包括政府、非盈利組織,還應包括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私有機構。這種管理的網絡擴展到整個社會,將有助于形成平戰有效銜接、統一調配資源、快速危機響應的公共安全管理格局。被認為公共安全管理最好的美國,公共安全產業非常發達,由各類主體構成了一個功能完善的產業鏈。除了政府、非營利組織之外,市場組織、營利機構在公共安全建設過程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如在技術裝備支撐、人才培養儲備、危機支持配合等方面。此外,美國公共安全建設還非常注重公共安全的管理與技術協調同步發展,其管理體制從形成時起,就注重輔以發達科技作為支撐。
“居安思危,思而有備”,對比其他國家,要做到公共安全的有備無患,我們至少還缺失一個有效應對公共危機的管理體系和一個蓬勃發展的公共安全產業。換言之,要使我國公共安全建設滿足民生安全的需求,公共安全產業建設必須與管理應齊頭并進,相輔相成,擺在突出位置。從目前現實需求看,我國在公共安全監測預警、應急信息平臺、應急決策指揮平臺、應急信息獲取等方面急需快速突破關鍵技術,實現產業化發展以滿足社會巨大需求。
二、公共安全產業選擇與發展取向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赫希曼[2]認為,宏觀經濟的產業選擇一般有五種方法,基于政策、基于資源、基于市場、基于技術和基于人才。對一個企業來說,其產業選擇無外乎有兩種:一是基于價值的選擇;一是基于現實的選擇。公共安全企業選擇發展公共安全,要有效結合“價值”和“現實”因素,不僅考慮企業基本盈利、企業現實等問題,還要兼顧公共安全這一社會責任。
公共安全產業的發展將有利于整合我國現有科技存量資源,開辟新的經濟增長點。我國現有大量軍轉民的科研院所和軍工企業,在轉型過程當中面臨著諸多困難與挑戰,從國防需要轉為服務民生,既要打破體制束縛勇于開拓,又要在創新中求得生存,為社會創造新的價值。因此,一方面相關的研究機構和企業要勇于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以民生需求為導向,充分挖掘自身科研技術優勢和產業優勢,大力開拓我國公共安全產品市場,努力開發出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和品牌的公共安全技術和產品,以滿足公共安全的國家、社會需求以及企業自身基本盈利;另一方面,國家應出臺相關的優惠鼓勵政策,綜合運用市場化手段,從人才培養、項目規劃、技術支撐、發展導向、產品應用等多方面進行布局,努力打造公共安全國家級研發與產業化基地,提供一個創新的環境與平臺,實現公共安全產品與服務的社會、市場效益,探索出一條具有我國特色的公共安全產業化道路。
在產業發展取向上,公共安全產業首先是以民生安全需求為導向。公共安全產業或產品的提供并不完全是以市場為導向,而是要更多的關注民生、關注社會,把視野放在民生經濟和民生安全上,民生的安全需要決定著我們的市場方向與市場空間。另一方面,非市場導向并不否定公共安全產業引進市場競爭機制來滿足民生需求,而恰恰是國家的安穩與人民的安定需要市場來實現民生經濟的有效供給,滿足社會建設、和諧發展的需求。
再次,公共安全產業發展要以創新為動力。從產品屬性來看,公共安全產品和服務大多屬于公共產品。有專家指出,公共安全的產品和服務有2/3是公共產品,如公共安全監測預警產品等,這部分產品或服務完全由政府提供,由財政支付產品或服務的全部費用;有不到1/3的屬于準公共產品,這部分產品或服務由財政支付部分費用;還有小部分是屬于市場產品,這部分需要以市場為導向。對于占了絕大多數的公共產品和準公共產品,經濟學告訴我們,其定價一般不能按完全市場化定價,而應當按成本補償的方法。然而參與公共安全產品與服務的主要提供者??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追求利潤最大化。如何協調這一矛盾呢?唯有公共安全產業走自主創新之路。通過自主創新來降低成本,從而在保證對民生安全需求有效供給的同時,也能滿足企業發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