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之后,在瓦礫間尋找劫后余生的幸存者,生命探測儀是其中最重要的科技武器之一。在各種生命探測儀中,DKLLifeguard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種,它以偵測人體心臟發射出的超低頻電波的方式感應生命痕跡,能在廢墟中穿透瓦礫、鋼筋混凝土、磚塊甚至水發現幸存者。這項生命探測技術是在9·11之后迅速成熟起來,汶川地震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被人們稱為“救命魔盒”。
在汶川地震的救援現場,搜救人員端著生命探測儀,在瓦礫深處尋找幸存者。 在人的目力和聽力都無法到達的廢墟里,生命探測儀傳出幸存者求生的意念.生命探測儀是此次震后救援行動中的最重要的科技設備之一,它和遙感飛機、搜救犬,還有可以高效清理傾頹重疊預制板的液壓鉗一起,被譽為拯救行動中的四大武器。它們相互配合,幫助救援人員在震后將近200小時的時間里,仍能救出廢墟下的幸存者。
地震發生伊始,地面情形往往復雜而危險,只能靠遙感飛機發射雷達訊號,再反饋到電腦,繪制成地形圖,據此做出對形勢的宏觀判斷;當地震穩定,廢墟得到初步的清理,允許進入的通道被打開,救人變成了最緊迫的事,生命探測儀就成了最重要的搜救工具,它能在非接觸性的條件下感應到生命活動的跡象。
在汶川地震中,有四種生命探測儀同時被使用,這四種分別是光學生命探測儀、熱紅外生命探測儀、聲波生命探測儀還有DKLLifeguard生命探測儀。DKLLifeguard是其中最先進的一種,它利用超低頻電波感應生命的痕跡。跟前面三種生命探測儀相比,它更輕便,體積只有一公斤左右,端在手里像一把黑色的手槍;它方便操作,而且也不容易發生故障,可以連接電腦,也可以單獨握在手中使用,而其他種類的生命探測儀,則必須連接相應的附屬設備,比如用作數據分析的電腦或是成像的電子屏幕;DKLLifeguard對信號追蹤判斷的精確性能也是其中最高的,它能夠對超低頻電波做出直接的反應,通過位于儀器前段的偵測桿指明生命信號來源的方向。
Lifeguard的偵測桿擁有非常靈活的探測角度,在垂直方向上,探測儀可以上下控測120度左右的范圍,而在水平方向上,在不移動探測儀的條件下,它仍然有2度左右的微調空間。這種靈活性所加強的靈敏度是其他三種生命探測儀所不具備的。
最先進的生命探測儀
DKLLifeguard生命探測儀使用電池,在白天使用時不需要任何另外的光源(光源對光學生命探測儀來說則是必須的),夜間使用時,DKLLifeguard天線上的鐳射光點就開始發揮作用,這種鐳射光點達到美國標準3A 級別,在比較空曠的地方,DKL Lifeguard可以探測到500米之外人類生命活動的蹤跡。
在實際的工作中,DKL利用電介質材料特性來收集信號。據DKL研究部門介紹,心臟的每次跳動都會產生一個微弱的電場信號。這些信號在人體周圍構成了360度擴展的超低頻非均勻電場。以心臟產生的電場為中心,人體的每一個部分的細微活動都對該電場產生影響。
生命探測儀最先進的地方在于它的濾波電路。濾波電路能做到區別各種不同的電場,它只接受30赫茲或30赫茲以下的電波,在超低頻電波中,這正是為人所特有的頻率。當生命探測儀穿過人體電場時,電場對生命探測儀中的特殊電介質材料進行極化,正電荷和負電荷分離,分別被收集到設備的兩端,生命探測儀指向非均勻電場的最強部分,也就是被探測到的人所在的位置。這使得DKLLifeguard在搜救過程中,能目的明確地發現仍具有生命力的人,不受任何其他動物活動的干擾。
從軍事到救援:身經百戰的DKL
超低頻生命探測儀由美國專門研究生命訊號搜索的DKL公司于上世紀末研制成功,最開始只是型號單一的手握偵測設備,應用于美國海軍。在美蘇軍備競賽的年代,改良的DKL能探測到10海里以外的人體,這使美軍的防御能力大大加強。DKL在伊拉克戰爭中被改裝成陸軍裝備儀器,它能在空曠的沙漠中探測到2公里以外的人的活動信息。
9·11 讓DKL 作為生命搜救儀器迅速地成熟起來。在現代科技的影響下,DKL開始應用最先進的生化、介電質、超低頻傳導以及DNA等技術完善自己的功能,不僅研究信號接收和追蹤的功能,而且做了大量立足于人本身的生物電場研究,這種研究使生命搜救儀能夠對專屬于人的電場做出迅速直接的反應,這讓9·11后期災難的搜救工作變得更加迅捷和有效率起來。
這種更加成熟的生命探測儀就是現在的Lifeguard。它被廣泛地應用于安全事業,在日本,阪神地震和新地震之后,DKLLifeguard幫助日本的救援隊找出了無數困在障礙物之后的幸存者。
根據DKL公司的介紹,他們仍在努力開拓這種生命探測儀的信號識別功能。他們希望這種探測儀不僅能夠發現人類發出的超低頻電波,還能夠測量和繪制出這種電波,使被偵測者的更多的、更細節的生命特征得到確認,它將能幫助使用者更全面地了解到被探測者當的狀態。“這將開拓出一個全新的產業,”DKL公司研發部預計,“比如,在未來的救援活動中,當幸存者一被發現,關于他的很多個人特征就會同時獲得。但從醫護方面來說,我們將推動更有效的急救部門出現——當然這只是一個方面。我們實際希望這能催生出更新的身份識別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