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后的反思
2008年我國5.12汶川大地震中,造成四川、甘肅、陜西、重慶、云南、山西、貴州、湖北8省市不同程度受災,汶川地震死亡人數近7萬,直接經濟損失達8451億元。地震已經無可挽回地發生了,但從這次大地震發生所產生的問題來看,反映出我國在地震的預測、預防、應急、救援和恢復重建應急機制中還存在不少問題。反思過去,是為了預防未來。我國是一個地震多發的國家,為了減少地震等災害帶來的損失,應采取有效措施,并從法律制度的建設、防災減災應急規劃的編制和實施、防災應急公共設施的投資建設、應急救助器械的創新、教育訓練等方面加強防災管理和落實,全面提升防災減災和應急的能力。
配備防災、救災工具尤為重要
地震災害發生后,時間就是生命!早一分鐘救出傷員,就多一條生命的生存。在汶川地震中,通向重災區汶川的公路沒有如期打通,除了險要的地形和天氣因素以外,反映出我們在地震應急救助中的裝備或工具的落后。一是交通工具的落后;二是搜救手段的落后。因此應儲備和生產地震專用的各類挖掘、切割、鉆隧、架橋、鋪路等設備和工具,提前布局于相關地震帶防災中心;另外就是生產和配備各類救生、逃生工具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高樓層內應該合理配置高空繩索、自救包等救生、逃生工具,家庭中配備緊急避難用品包,以應對隨時可能發生的自然災害;再有就是要儲備一定數量的救災物質,如毛毯、帳篷、壓縮餅干、礦泉水、藥品、醫療設施、戰時醫院等;建立恢復災后重建機制也是防災減災的重要工作。
便攜式探視器問世
世界科技發展的實踐告訴我們,一個國家只有擁有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把握先機、贏得主動。特別是在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關鍵領域,真正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是買不來的,必須依靠自主創新。
國家減災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民政部國家減災中心副主任閆志壯表示,目前我國減災應急產業剛剛起步,與世界上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亟須培育和促進。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尤其是近年來,自然災害頻發,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災難發生后進行救援的第一步就是搜索。我們的救援人員必須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找到幸存者和重要財物,把損失降到最低限度。但在現實情況中,災難發生后由于房屋倒塌、板塊移動,會造成許多無法到達或者難以到達的高(低)處或危險地點(段),如坍塌物縫隙、溝渠、下水道、狹窄縫隙(空間)、拐角、死角、廢棄物堆場等。因其環境特殊,人體無法借助有效照明直接進行探視。災難發生后搜救是刻不容緩的,人們需要借助相應的探視設備,在第一時間方便快捷地對受災群眾及重要財物進行探視搜索。
鑒于以上情況,杜赤軍、穆陽先生發明了一種結構科學、使用方便、具有防水性、可任意調節長短和探視角度的便攜式探視器并獲得了專利。該專利產品——便攜式防水探視器,包括攝影裝置、可調伸縮桿和顯示裝置三部分,攝影裝置安裝于伸縮桿的一端,通過信號傳輸線與顯示裝置連接,在攝影裝置與伸縮桿之間設置有轉向裝置,顯示裝置安裝于伸縮桿上,攝影裝置與顯示裝置連接的信號傳輸線設置在伸縮桿的內部或者外部。
當災難發生后,在無電、無光并且極度缺乏輔助工具和器材的情況下,要對特殊地點(段)進行搜尋(索)和排查,該便攜式防水探視器此時便可大派用場。其鏡頭備有紅外夜視裝置,并可通過調整手桿的長短及鏡頭的角度,任意向上或向下進行探視搜索,下雨、下雪或搜尋(索)水下時均可適用。該探視器的鏡頭部分不僅防水,而且可以長時間置于水中。在現場疑有不明(或有害)氣體或缺氧情況下、人員不宜接近時,該探視器可拉長手桿(加強桿可至4—5米)或卸下鏡頭,用信號線垂釣延長至2.5—5米進行探視。災難救援現場的組織要做到有序,必須要盡可能不受天氣或氣候限制收集各救援點的圖像和音頻信息,以便指導救災行動。該探視器只要鏡頭部分能夠伸入就可以看得到里面的情況,如果非現場(異地)人員(如指揮中心或者災民親屬等)急切地想在線觀看現場的圖像和音頻信息時,該探視器可配備一臺簡易的3G發射器(D-2型),就可即時實現現場圖像和音頻的發射及遠程多點在線觀看。這種全天候探視+3G發射器+遠程接收的無縫技術升級的三位一體的探視器材,在國內外堪屬先進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