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應急演練評估指標體系簡析
為提高應急救援隊伍的協同反應水平和實踐能力,提升事故防范、應急救援和處置能力,青島市政府應急辦根據《青島市突發事件應急演練操作細則》,借鑒美國聯邦應急管理署(FEMA)推出的國家應急演練(NEP)項目的應急能力評估體系等經驗,在不斷總結,多次試用、評審的基礎上,創新性地制定出完整意義上的應急演練評估指標體系。應急演練評估指標體系根據應急演練的分類,歸納設置了桌面推演、拉動演練和實戰演練共三部分的評估指標體系。
以應急演練評估指標體系中的實戰演練評估指標體系為例,該指標體系共分為三級,一級指標按演練時間環節的順序,分為演練準備、演練實施和演練總結三個階段;二級指標的設置從每一個階段的組織體制、機制、支撐條件三個方面進行考慮,共分為10個二級指標;三級指標是將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結合后根據具體在每個階段要考核的內容進行設定,每個三級指標再詳細列出具有量化分數的評分說明,體系結構圖如圖1所示。應急演練評估指標體系的三級指標又分為兩部分,其中前26項評估指標由應急演練時的現場評估人員給出分數,現場評估人員由應急管理專家、專業人員、媒體人員等組成,對應急演練進行全過程、全方位的評估。首先依據演練評估指標體系表中的各評估內容逐項按分值進行三級指標評分,根據各項分數累加得出應急演練的總得分A,滿分為100分。另外評估指標體系在最后設有4項在應急演練結束三天后給出分數的指標,總得分B,滿分為20分。應急演練評估總得分S=A×0.9+B×0.5。根據最終得分劃分為5個等級:①S≥90:優秀;②80≤S<90:良好;③ 70≤S<80:中等;④60≤S<70:合格;⑤S<60的為不合格。
一是評估指標體系體現了客觀性、規范性和可操作性。客觀性體現在演練評估由組織應急演練方轉變為由應急管理專家、應急專業人員、媒體人員等共同進行,避免了已往演練組織單位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的局面。規范性體現在指標的具體分值描述實現了由定性評價到定量評價的轉變。可操作性體現在每一個指標都真實對應應急演練過程的實際技術細節。
二是評估指標體系注重頂層設計,緊緊圍繞“一案三制”來進行。評估指標體系在建立時就借鑒了美國、英國、德國等發達國家注重頂層設計的先進理念,首先將應急演練按照時間順序劃分了三個一級指標,然后根據“一案三制”對一級指標進行展開細化,整個指標體系雖然指標較多,但主線和指向性明確。
三是評估指標體系涵蓋了應急演練的完整過程,評估范圍不管是演練的關鍵環節還是衍生環節,是預熱準備還是評估總結,體系中的指標均實現了全過程細節化描述。
三、應急演練評估指標體系實施成效
青島市應急演練評估指標體系形成后,為檢驗指標體系的可操作性和科學性,青島市政府應急辦多次組織開展不同形式的應急演練活動,通過應急演練對指標體系進行檢驗完善。2011年先后在市級機關辦公樓地震應急疏散、全市中小學防災應急疏散、黃島中海油公司輻射事故應急救援、嶗山水庫防汛、膠州灣隧道突發事件應急處置、2011年青島市海上應急救援演練、青島市面粉保供應急演練等應急演練活動中利用應急演練評估指標體系對演練過程進行評估,同時結合演練情況對評估指標體系進行不斷修改完善。
新的應急演練評估指標體系涵蓋了演練準備、預警、應急響應、應急處置、善后處理和評估總結的全過程。通過量化指標實現對應急演練的定量評估。評估體系既有反映突發事件和應急響應共性特征的指標,也有對不同演練背景及其應對要求特殊性的考量,這一改進得益于青島應急演練的實踐。在膠州灣隧道突發事件應急演練時曾經出現過因信息發布考慮不周而造成較為嚴重的交通擁堵,這一問題引發了如何在演練過程中避免因應急演練而衍生新問題的思考,形成了拓展應急演練評價指標外延的需求,應急演練準備階段的相關指標隨即被納入應急演練評估體系。規范化的應急演練評估工作不僅提升了參演人員的處置能力,鍛煉了隊伍,而且規范了演練組織,避免了演練經費的浪費,實現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