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大規模轟炸,如何掩蔽?突發災害性天氣,如何應急?遭遇地震泥石流,如何躲避?遭遇燒傷、燙傷、電擊,如何自救?這些與生命財產安全息息相關的實用知識,人(民)防都能告訴你。
今天是第41個“國際民防日”,連日來,全省各地紛紛開展社會宣傳活動,普及防災減災、公共安全和民防知識,一系列民防應急演練的全面展開,有力提升了民眾的公共安全意識和防災減災能力。
“國際民防日”宣傳,是新形勢下我省努力構建“社會主導、全民參與”民防體系的一個縮影。增設民防應急職能3年來,四川人防乘勢而上,開拓創新,努力實現單一人防向防空防災一體化轉變。在省人防辦(民防局)的引領下,全省各地主動把人防建設融入經濟建設、城市建設、公共應急建設和社區建設,走出了一條融合式發展的特色新路。
回放
互聯互通
防空防災一體化取得新突破
去年9月18日下午兩點,省人防地下指揮中心大屏幕上清晰顯示出市(州)人防信息采集車傳回的實時畫面,通過互聯互通系統,省人防辦(民防局)民防應急處第一時間向省政府應急辦匯報了現場情況。這是繼攀枝花“8·29”礦難以來,省人防應急指揮中心第二次參與省政府應急辦突發應急事件實時通信保障工作。
“我們這套移動指揮通信系統是西南地區最先進的,在多處發生重大災害、公眾通信失靈的情況下,依然能夠實施通信指揮。”相關負責人自豪地說,該系統已納入省委、省政府處置突發事件的重要應急指揮平臺,在推進單一人防向防空防災一體化轉變上取得了新突破。
“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我省著眼提高政府應急救援能力,增設了省人防辦的民防應急職能,將平時防災、救災、減災和戰時防空職能相結合。2010年6月23日省民防局正式掛牌以來,全省人防系統搶抓機遇,重在建設,在形成四級組織指揮體系、提高綜合防護能力的同時,努力推進全省人防信息化建設,建成了以省人防應急指揮中心為核心,橫向連接省委、省政府、省軍區,縱向連接21個市(州)的一體化互聯互通平臺。
上行下效,各地人防機構快速轉型,以人防指揮、通信、警報及工程防護設施為公共應急救援服務。在“5·12”汶川特大地震極重災區鄉鎮——安縣茶坪鄉、高川鄉泉水村,綿陽市人防辦(民防局)首次將先進的電聲警報器安裝到了場鎮、村莊,為當地5000多名群眾躲避山洪、泥石流等災害提供預警,被當地群眾形象地稱為大山里的“保護神”。
不同類型的人防專業隊伍也因地制宜建立起來。成都建立了搶險專業隊伍,瀘州建立了防化專業隊伍,達州建立了抗洪搶險專業隊伍,綿陽建立了心理救助專業隊伍,巴中建立了60人的通信分隊。為強化不同隊伍之間的協同作戰能力,省人防辦定期組織各市(州)開展防空防災一體化建設。
在主動融入政府應急管理體系的同時,四川人防還積極為群眾提供緊急情況下的疏散掩蔽等保障,積極為社會提供防災培訓場所、手段和教材。
全省各地不少小區、單位地下車庫都掛出了醒目的民防工程標志牌,上面畫著一個奔跑的小人并標有“人防掩蔽”四個醒目的白字。一旦遭遇突發災難,這些標志將引導、規范群眾快速有序地疏散掩蔽,地下車庫也將搖身一變成為緊急避難場所。
去年,我省《人防隱蔽工程和人口疏散地域兼作應急避難場所實施意見》出臺;前年,《關于進一步在全社會開展防空防災知識教育的通知》出臺……像這樣的文件,省人防辦(民防局)民防應急處3年來已牽頭制定8個。
春節前,3萬本名為《人民防空與應急防護》的中學生讀本已下發到各市(州)人防辦并發放到學校閱覽室,它們將幫助學生提高個人應急和自救互救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