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工業安全生產成績與機遇并存
安全發展是科學發展觀重要內容,“安全有保障”是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內涵之一。工業和信息化部成立以來,始終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從源頭抓起,指導工業企業不斷提高本質安全水平,緊密圍繞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主線,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引導企業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提高了工業安全保障能力。一是整體素質明顯改善,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HSE安全生產管理體系已在部分企業應用;二是工藝技術改造升級明顯加快,先進適用安全技術得以推廣,安全生產保障能力不斷提高;三是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穩步推進,信息技術在安全生產監控監測預警、人機隔離自動化操控等裝置和系統中大量采用;四是工業管理部門安全生產指導管理職能定位進一步明確、管理體系初步建立,與安全監管部門協調聯動機制進一步完善。
“十一五”期間,工業安全生產狀況明顯改善,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好轉,安全生產基礎進一步優化,企業本質安全水平進一步提高。2010年比2005年,工礦商貿領域安全生產事故死亡人數下降了26.4%,重點工業行業安全生產事故死亡人數下降了38.4%。2011年比2010年工礦商貿十萬就業人員事故死亡率又下降了11.7%。
“十二五”時期,是安全生產狀況由明顯好轉向根本好轉目標邁進,確保國務院確定的“到2020年全國安全生產狀況實現根本性好轉”目標實現的攻堅階段。“轉方式、調結構”是“十二五”期間工業和信息化系統的中心任務之一,安全發展是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在《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年—2015年)》中對工業企業安全生產做出了深刻闡述和全面部署:一是在“十二五”技術改造專項工程方面,將加大化工、有色、民爆等行業安全生產改造力度;二是要提升安全生產準入條件,對不符合安全生產標準、危及安全生產的落后技術、工藝和裝備實施強制性淘汰;三是在重點領域發展導向方面把安全生產裝備,物聯網研發、產業化和應用示范于安全生產,安全生產服務等的發展列入其中。
二、我國工業安全生產挑戰和問題同在
我國工業發展已進入“重化工時代”,安全生產壓力不斷凸顯。雖然2011年我國各類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均有大幅下降,但是各類事故起數達34.8萬、死亡人數達7.56萬、重特大事故達72起、死亡1113人。各類事故總量依然較大,重特大事故時有發生,另外在一些地方、行業和企業還不同程度存在非法違法生產經營建設、安全管理和監督不到位、隱患治理整頓和應急處置不力等問題,全國安全生產形勢仍然嚴峻。
放眼全球,發達國家安全生產狀況較好、安全生產事故較少發生。美國等發達國家利用長期發展工業的優勢,構建出一套完善的工業安全生產體系和發達的安全產業,有效地降低了安全生產事故發生率;同時,發達國家利用全球分工優勢,將安全生產事故多發的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造成了全球安全生產壓力凸顯,而發達國家安全生產狀況明顯改善和生產效率穩步提升的局面。隨著全球經濟日益活躍,新興工業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全球工業化進程加快,但其安全生產問題并沒有得到充分認識和實現同步發展,安全生產問題日益突出。從橫向對比來看,發展中國家與美國等發達國家在安全生產水平上仍有差距。以我國為例,十年來,煤炭產能提升近2.5倍,煤礦百萬噸死亡率下降88.6%,達到0.564,而美國2011年煤礦百萬噸死亡率僅0.019。雖然我國煤礦存在著井工礦比例高,開采深度大等諸多客觀條件,但較大安全生產差距仍需我們警醒。
我國工業安全生產需要面對的形勢:一是面對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到重化工產業的升級過程中,已出現了重化工產業轉移與安全防范機制脫節的現象;二是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尚未根本轉變,企業對能源、原材料等方面需求上升,同時片面追求利潤,忽視安全生產;三是農業人口向工業領域大量轉移,部分務工人員受家境和個人技能所限,被動進入危險作業場所,加上安全意識和安全技能缺乏,更增加了發生事故的可能性。
我國工業安全生產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工業是全國安全生產的重點行業領域,重化工比重大,高危行業增長迅速,結構布局不盡合理,行業準入、安全標準亟待進一步完善,安全專用技術裝備發展相對滯后,都成為制約工業安全發展的重要因素。一是工業行業各項安全生產標準和管理機制尚待完善;二是安全產業發展滯后,制約安全生產水平提升;三是市場經濟對安全生產的促進作用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四是工業企業安全生產機制亟待完善,安全生產文化建設進展緩慢。2012年上半年我國鋼鐵、石油、化工等工業安全生產重點領域安全事故頻發,顯示工業安全生產形勢不容樂觀。
三、加強體制機制建設,推動安全產業發展
(1)建立工業安全生產長效機制
工業行業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建立過程涉及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排查治理安全隱患、做好高危行業和重點領域布局規劃、完善安全生產信息管理、突出安全生產人才培養、積極開展技術改造、加強安全生產管理以及搞好職業安全健康工作等多方面,通過建立工業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工業行業本質安全水平得到明顯提升,重點行業(領域)生產安全事故總量和職業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安全生產狀況進一步好轉。
目前,我國煤炭、建筑、交通、鐵路、民航以及工信部所管理的民爆行業和通信業等行業,行業管理與安全監管都是同一部門負責的。石化、化工、冶金、建材、有色、機械裝備、選礦業、輕工、紡織等其他行業,包括部分省份經信委負責的煤、電、油、運等行業,安全監管和行業管理是分離的,安全監督管理職責由安監部門負責。工信部成立以來,重點是突出“指導”管理。努力做到既不“缺位”又不“錯位”,與安監部門各負其責、形成合力。工業管理部門重點從源頭抓起,從有利于安全生產的角度,制定行業準入政策、行業發展規劃、行業標準規范,在預防上下功夫。
隨著各地方工業和信息化管理體系的逐步建立,全國地方工業管理部門安全生產指導職責也得到了逐漸落實,指導管理體系正在完善之中。在省級工業管理部門中,有25個省市自治區在工業管理部門中確認了承擔工業安全生產指導或管理職責的處室,其中河北、河南、安徽、陜西、甘肅、重慶、貴州、內蒙古和新疆等9個省市自治區設立了安全生產處;還有福建經貿委與安監局合署辦公,實行“一崗雙責”制度。今后,將進一步落實省、市、縣三級工業部門安全生產指導管理職責。推動制度建設,建立起內部安全生產管理制度,加強安全生產專家組技術支撐和政策咨詢作用;建立同各行業安全監管部門、安全生產綜合監管部門的管理聯動機制。依法參與事故調查處理,配合做好安全生產監督檢查,強化工業行業安全生產的源頭預防、企業管理、監督檢查、教訓汲取的閉環管理。
(2)安全產業大有可為
“安全產業是為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應急救援等安全保障活動提供專用技術、產品和服務的產業。”這是2012年8月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聯合發布的《關于促進安全產業發展指導意見》中對安全產業的明確定義。這一文件的發布,標志著安全產業的發展進入了新階段。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安全產業發展相對緩慢,從事安全產業的企業規模小、產業集中度低,安全技術、裝備和服務水平比較落后,安全產業尚不能滿足安全保障活動的需要。據不完全統計,2009年我國安全產業(含應急救援裝備)規模估計在2000億—2500億元。其中:個人防護產品約250億元,安全監控系統約650億元,安全監控儀器儀表約100億元,安全材料約400億元,消防設備約200億元,應急救援約300億元。
據有關部門預計,按年增長率約12%計算,2015年我國安全產業有望突破5000億元。據不完全統計,重慶和山東“十二五”規劃的安全(應急)產業目標均超過了1000億元,各地已經建設和啟動的安全(應急)產業園區主要有廣東東莞(100億元)、安徽合肥(250億元)、四川綿陽(200億元)、浙江樂清(200億元)、江蘇南京(100億元)、北京(500億元),總規劃超過了3300億元。
(3)安全評價、安全教育等服務業蓬勃發展
截至2010年年底,全國共有甲級資質安全評價機構159家,乙級資質安全評價機構282家,安全評價人員約1.9萬人;全國有一至四級安全培訓機構3661家,專職教師2萬余人;全國設置安全工程本科專業的高校127所,其中有博士授予權的20所、碩士授予權的46所,在校生3萬余人。
發布《關于促進安全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目的就是培育和壯大安全產業市場:一是引導促使企業和各級政府加大安全投入,在提升企業和社會安全保障能力的同時,培育和擴大安全產業市場需求。二是規范安全產業市場秩序,加強對安全技術、產品和服務市場的監管力度。三是加速構建安全服務體系,培育中介服務機構。到2015年,初步形成門類比較齊全的安全產業體系,建立完善的安全產業法規標準體系,安全產業市場規范有序、良性發展,全社會安全保障能力顯著提升。下一步就是盡快落實《關于促進安全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中的各項任務,真正把安全產業發展,作為工業安全生產源頭治理最好的體現,為我國安全生產提供更具保障的裝備和服務。
(作者為賽迪智庫工業安全生產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