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1日發生的日本大地震,再次給世界帶來強烈震撼。專家稱,全球地震活動現已進入一個相對的活躍期。我國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災害嚴重的國家之一,特別是近幾年來,汶川、玉樹地震,大家都已感同身受。
面對地震造成的巨大災害,人們更加關注地震災害緊急救援。它直接關系到能否在災后把國家和人民的生命財產損失降到最低限度,也是衡量政府效能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
1、快速機動。時間就是生命,這在地震災害救援中顯得更加緊迫和真切。地震發生后,必須在第一時間獲取災情,并對災情規模、等級作出初步判定,為救援隊伍的人員出動、裝備、醫療和后勤保障的配置提出決策依據。還要有快速的集結能力和通行能力,能在復雜道路環境下將人員、裝備及物資快速運抵地震災害救援現場。
2、搜救重點要突出。由于搜救人員、裝備、器材、機械、信息和時間有限,在大量人員被埋壓時,必須對搜救地點優化進行確定。地震引發的山體滑坡、房屋坍塌、次生災害等是造成人員傷亡的主要形式。因此,地震救援搜救的重點應放在:一是最有可能存在幸存者的地區(如學校、醫院、住宿樓等);二是潛在幸存人數最多的地區(如企業廠房、機關辦公樓、營業用房等);三是要及時處置危及人員安全的化工泄露及火災,對引發的次生災害及時控、處置,防止造成更大的傷亡。
3、組織指揮要有序。參與地震災害救援的人員成份多、職業雜、數量大、秩序亂。同時,復雜的搜救行動需要兩支或多支營救分隊合作才能完成。因此,首先要建立起現場指揮部,指定一人作為現場作業區域總指揮,專門負責協調,統一指揮,以單位建制實行定點定片責任包干制;其次,要靠前指揮,準確了解情況,收集有關信息,及時做出反應;同時,要適當的移動指揮,尤其在通訊中斷的情況下,不能坐等消息,盲目調動。這樣,才能保證各個重點搜救區域以及災情緊急狀況下的有序指揮。
4、戰術方法要得當。以最大限度挽救被埋壓人員生命為最終目的,根據現場的條件,靈活選擇搜救戰術,提高被埋壓群眾生還的機率。先救活人:首先選擇有生命跡象、可能存活的被埋壓人員作為搜救對象;先易后難:先選擇路途通暢的,易于組織救援的地方,在同樣的時間內能挽救更多的生命。救援難度大的則先予以保護、緊急救護、心理安慰等,隨后盡快將其救出;先表后里:在多層埋壓的廢墟中,從最外層開始搜救,一層一層向下推進;先手工后機械或手工機械相結合:為了避免因埋壓物的移動而造成二次受傷,在前期搜救中,不能盲目動用大型機械,應主要采取徒手挖掘或簡易工具作業,在確保安全萬無一失的前提下輔以特種器材、機械設備搜救。
5、兵力運用要合理。地震災害范圍廣、強度大,造成救援面積大、難度大,需救援的人員多。汶川大地震發生時間是下午兩點半左右,此時大部分市民正在單位上班,村民大多在田間勞動,這意味著工廠、集市、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區群眾被倒塌的建筑物掩埋的可能性大;而且這些建筑物高大,救援難度大,所以專業救援隊伍應該集中在城市、鄉鎮救援。而農村道路復雜,人員居住分散,建筑物簡單,傷亡比例相對小,所以農村救援則可將救援隊兵力分散,和當地群眾共同進行疏散救援。在短期無法大規模調動兵力的情況下,應采取分散集中相結合的方法:一是及時建立機動搜救隊,指導組織群眾自救互救;二是建立突擊救援隊,集中精干兵力,攻克救援重點和難點地方。
6、后勤保障要跟上。全國各種救援力量全面參戰后,一線戰勤保障壓力陡增,必須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保障力度,為抗震救災提供堅強支持:一是特勤救援裝備(搶險救援車、照明車、越野車等專業救援車輛,生命探測儀、無齒鋸、液壓頂桿、剪切鉗、擴張器、切割機等破拆救生器材,消防員個人防護裝備)必須數量充足、隨時保養更換,不能讓救援行動因器材裝備故障而停滯。二是通信聯絡(無線對講機、海事衛星電話、常規通信基站、人工傳遞信息等)要采取多種形式同時進行,保證作戰命令暢通。三是生活保障(移動發電機,醫療救生器材,帳篷,被裝,食品,飲用水等)要多方爭取支持,與有關部門、企業建立優先保障機制,共同保障生活必需物資的供給。四是交通運輸,后勤保障班組織調配戰勤運輸車輛,指定專人采取車運、人扛、就地取材制作等方式,在最短的時間將物資運送到急需的工作點。
7、參戰力量要配合。地震災害的多樣性,突發性、危害性和復雜性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救援。當地的公安、消防、武警、駐軍、交通、衛生、環保、通信等有救援能力的單位要共同行動,增援的各方力量要集中統一指揮,社會企業、單位、志愿者積極參與。當地政府組織協調、聯合行動非常重要,直接關系到救援行動的成效。
8、營救醫護。地震現場,特別是在城鎮,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建筑物倒塌掩埋更加常見,救援難度加大,徒手救援幾乎無所作為,實施破拆(鑿巖、剪切)、頂撐(升降、擴張、牽拉)、支撐和繩索等,靠的是專業的工具進行機械化作業。比如破拆,要求從阻礙物上方,由上至下穿透阻礙物,進入狹小空間;從阻礙物下方,由下至上穿透阻礙物,進入狹小空間;從阻礙物側向,橫向穿透阻礙物,進入狹小空間。與此同時,醫療救護必須貫穿救援行動的全過程,隨時對受困者實施緊急醫療救護、心理干預及安全轉運,并盡最大努力為傷病災民進行力所能及的診斷救治和衛生防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