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一步提升應急物資在抗災救援中的科學調撥和有序配送水平,不斷加強和改進有關方面的工作,進一步擴大和提高救災成效。
近年來,我國相繼發生了破壞力極強的地震災害和極端氣候災害,造成生命財產重大損失,并給災區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嚴重影響。做好這類重大災害的搶險救援工作,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讓受災地區和群眾盡早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需要進一步完善應急救災體系的建設,尤其需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我國應急救援物資的儲備、調撥和配送。
應急救援物資是抗災救援工作中最基本的保障條件。它的調撥與配送是以時間效益最大化和災害損失最小化為目標的特殊工作流程。應急物資保障系統涉及到倉儲布局、采購籌措、物品調撥、數量規模、品種分類、結構調劑、包裝整理、運輸工具、交通路線、裝卸搬運、保管場所、配送分派、責任管理等多個環節,每一環節的工作水平直接關系到救災物資的保障效果。
我國應急救援物資的調配工作在歷次抗災救援中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在近來極端氣候災害救援和玉樹“4·14”抗災救援中仍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突出作用。為進一步提升應急物資在抗災救援中的科學調撥和有序配送水平,應不斷加強和改進有關方面的工作,以進一步擴大和提高救災成效。
進一步做好應急物資的合理儲備工作。應急物資的合理儲備是抗災救援工作的重要基礎。自然災害發生后,在短時間內急需大量的水、食物、帳篷、衣被、藥品、醫療器械、照明裝置、通信器材、電力設備等基本救災物資。為保障應急物資的及時、有效到位,需要進一步完善國家、地方和基層單位的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尤其應保障一定數量的應急救援物資庫。應合理規劃國家重要應急物資儲備庫的建設,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加強地方應急物資儲備庫建設,尤其要加快建立分散的應急救援物資儲備庫,進一步增加應急物資儲備庫的數量,提高應急物資儲備庫的分散度。充分發揮社會各界在應急物資儲備中的作用,實現社會儲備與專業儲備的有機結合。積極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建造一定數量的具有避難所功能的儲備倉庫,平時用以應急物資儲備,一旦發生自然災害,則立即轉為災民避難所,并作為救災物資發放點。
進一步做好應急物資的科學調撥工作。應急物資的科學調撥是抗災救援工作的重要環節。自然災害特別是巨災發生后,調撥什么物資、如何調撥、調撥多少、需求實現多少等工作尤為重要。實踐證明,在抗災救援中對應急物資進行科學有效地調撥,并使物資調撥的時間和成本降至最低限度,對做好抗災救援工作十分重要。在應急物資調撥中,國外注意綜合考慮一次性消耗應急物資、明確型應急物資、多目標應急物資、持續消耗性應急物資和多資源應急物資等多點組合調撥,對各類應急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我國應借鑒這些做法,進一步對應急救援物資進行科學、快速、有效地分級分類及調撥。
進一步做好應急物資的有序配送工作。應急物資的有序配送是抗災救援工作的關鍵。當突發自然災害和應急事件發生后,應急物資的快速有序配送直接決定抗災救援效果。尤其在救災最初階段,能否將衣、食、住等基本生活需求的應急物資及時運送和發放到位,對災民生命的及時挽救和救援工作的有效開展意義重大。如果各級政府應急物資配送系統尚不健全,將難免出現政府調撥或社會捐贈的一些物資無法第一時間運到災區,也難免出現食品、藥物等救援物資因時效性而發生變質和過期現象,甚至難免出現載有救災物資的政府、企業和社會個人車輛紛紛奔往災區時,造成災區及災區附近交通阻塞情況,這些都將會嚴重影響應急物資的運送效率。為避免這些問題的出現,各級政府應進一步提高應急物資配送的運行效率和管理水平。可借鑒日本應急物資配送體系建設中的有效做法。早在上世紀80年代,日本就建立了應急物資配送多式聯運機制,這種機制根據自然災害的地理位置,或者根據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所造成的道路阻斷、交通基礎設施損毀等程度,以及因傳染性疾病而進行地區隔離封鎖等狀況,科學確定救災物資的裝卸、運輸、配送等事項,對社會捐贈災區的必需物資,及時匯集至距離最近的交叉站臺或應急救援物資庫,經對物資細致分類和品種優化后,由專業物流公司統一配送至災區。在應急物資的配送過程中,注重發揮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等多式聯運的優勢,由政府部門統一負責、指揮和協調不同類型的運輸方式開展通力合作,合理規劃陸、海、空運輸替代路線。并要求軍隊協助進行交通管制和治安維護,以保障應急物資運輸工具的優先安排、優先調度和優先放行,確保運輸線路暢通和運輸工具效率的提高,使應急物資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送達災區。
我國應在借鑒國外經驗基礎上,進一步健全應急物資配送系統,整合全國現有的物資配送社會資源,聯合配送行業信譽高的大型物流企業進行共同配送,及時將應急物資配送至國家要求的指定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