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應急能力是防災減災能力的重要基礎,與防災減災能力強的國家相比,我國的社區防災減災能力還比較弱,一次中等規模的自然災害就會導致較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有鑒于此,太科園(新安街道)自2010年開展安全社區創建以來,一直致力于社區應急能力建設的探索和實踐,不僅力求建立起一個全面覆蓋社區各類突發情況的應急救援預案體系,更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努力完善整個基層的應急救援體系建設,從而將社區的應急能力建設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1傳統的社區應急模式局限性
新中國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應急管理工作。2003年7月,胡錦濤總書記和溫家寶總理在全國防治非典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加快突發事件應急機制建設,提高政府應對公共危機的能力。黨的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通過的《決定》,都把加強應急管理工作,作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提出要求、作出部署。2007年1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開始施行。經過幾年的努力,已基本完成了對應急管理工作在各個層面的安排和部署,應急管理體系向各級政府和全社會延伸。然而在整個社會應急管理體系蓬勃發展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正視當前社區應急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1.1在應急理念上,重應對而輕預防
對于頻頻發生的各類自然和人為的突發事件,各級政府在實踐中的處置,側重于對突發事件發生后的應對。表現出比較明顯的重視事件的應對處理,輕視事件預防預警預控的特征。受到各級政府理念的影響,社區的應急理念建設中也存在同樣的問題。于是,每當突發性事件發生的時候,社區往往是被動的反應,而不能主動的出擊,更談不上主動的預防。因此從一定程度上難以消除甚至遏制當前頻發的各類自然或人為突發性事件造成的損害,而只能是疲于應付,經常處在對突發性事件的應急處置中。
1.2在應急準備上,重形式而輕內容
近年來,我國應急管理工作取得了一些進展,社區內各部門、各行業、各領域都有自己的應急預案。很多社區的應急預案還非常全面,大到洪水地震,小至雨雪阻道,幾乎無所不包,但是仔細研究一下這些應急預案,卻發現其中往往存在著很多問題:內容制定上存在照抄照搬現象,不切實際;沒有考慮到最壞最困難的應急情況;缺乏綜合協調和相互銜接;缺乏連貫性和標準化;有些要素不全,沒有及時修訂更新;缺少演練和實戰。一旦真的遇到突發性事件,應急預案往往因為不符合客觀情形而行不通,或者因為平時缺少有效的訓練而執行不力,給應對突發事件的工作造成很大困擾。
1.3在應急主體上,重政府而輕社區
很長時間以來,社區、家庭等一直是災害應對的主體,而且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事實上,國家的減災計劃很少探討社區所具有的解決問題的能力。近年來,雖然社區在災害管理中的作用重新受到評價,但是長期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受災之后政府施與援助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社會對政府施加援助的期待不斷增長,“救災靠政府”的思維慣性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著;而與此同時,為了方便管理,統一行動,政府中也有意無意存在著忽視社區救災自治能力建設的傾向,這些情況都阻礙了社區自助救災的發展。
1.4在應急隊伍上,重使用而輕管理
當遇到各類突發事件的時候,地方政府和各個社區往往要借助武警、特勤等部門的力量,臨時拼湊人員組建應急救災隊伍,來應對面臨的問題。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現代社會面臨的突發事件情況越來越復雜,不僅突發事件的范圍廣,而且內容參差交錯,臨時建立的應急救援隊伍,在實踐中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問題,缺少實戰經驗和缺少專業技能等缺陷,在真正的應急行動中都可能造成不良的后果。因此,在街道或者社區的層面上,缺少一些長期管理,定期訓練,有著專業素養的應急救援分隊這一狀況,嚴重制約了社區應急能力建設的發展,使得應急工作開展時有捉襟見肘的感覺。
1.5在應急模式上,重程序而輕效率
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速度決定勝負。搶險救災行動有時間緊、任務重、頭緒多,相互協調配合難度大等特點。而傳統的應急工作往往采取逐次進行、按級組織的方式,不僅平行部門之間的協調工作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指揮程序和工作環節又相對較多,往往一個命令從上到下傳遞完成需要經過三、四層,真正等到命令到達社區去執行的時候,往往已經耽誤了最佳時機。這也大大削弱了社區貼近居民群眾,擁有較強隨機應變能力的優點,使得整個應急救援體系的效率不盡如人意。
2太科園(新安街道)社區應急能力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2.1信息共享,著重預防
以全國安全社區的創建工作為契機,太科園(新安街道)在社區應急能力建設中堅持“信息共享,著重預防”的方針。除了要求各個社區編寫應急預案來進行突發事件預防外,針對新安地區每年都有的一定數量的洪澇、雨雪、臺風等自然災害突發事件,街道一方面把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密切注意氣象部門對于天氣狀況,尤其是災害性天氣情況的報告,另一方面高度重視面向轄區內所有社區,包括社區弱勢群體的預警信息發布和共享,平均每年向各社區發布各類氣候預警和應急提示信息二十余條。這些信息通過政府內部網站發到各個社區,再由各個社區的安全員負責傳遞,第一時間告知區域內居民,及時準確地提醒各社區的居民群眾做好預防應對工作。通過這些預警提示的手段,近幾年來街道范圍內發生的幾起中等規模的氣象異常情況,各個社區都及時得到消息,及時進行預備部署,沒有造成任何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方面相比過去也減少了很多。
2.2預案全面,更重效果
太科園(新安街道)轄區內的各社區、社區內的企事業單位、學校等都制訂了切合本身實際的應急預案,形成預防和減輕自然災害有條不紊、有備無患的局面。應急預案的種類覆蓋了轄區內所有常見的突發事件,每隔一年時間會進行一次相應的更新完善,并且當社會發展使得安全形式有所變化,又有新的安全應急熱點出現的時候,還會不定期地及時增加安全預案。在制定完成之后,這些預案也并未被束之高閣。對于小學中學等重點場所,街道聯合社區,每年都組織進行安全預案的培訓和演練,對于其他的社區內的企事業單位和居民小區,街道也將權力下放,充分發揮社區的自治功能,要求其根據自身的情況自行組織相應的應急預案演練。通過應急預案的演練,各個社區的居民群眾、災害管理人員熟練掌握預案,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預案,增強了預案效果。
2.3規劃重點,強化基層
太科園(新安街道)在創建全國安全社區的過程中,重點規劃,根據地區經濟規模和自然災害發生的規律,確定重點防災項目和重點防災社區,增強預計將受到重災的項目和社區的應急能力建設。街道還強化基層,重點對社區的應急能力進行重建提升,在政府履行責任的同時,把社區自治體作為應急防災的重要參與者,在每個社區都建立起了安全員隊伍,還根據社區的不同情況和可能面臨的不同類型突發威脅,分別建設了應急避難場所,配備了如滅火器、消防帽、鏟子等能夠長期存放的應急物資,對于食物和發電機之類不適合長期存放的應急物資,街道采用與超市或廠家簽訂協議的方式,保障在發生突發事件的時候,優先保障社區應急供應,從而大大加強了社區在第一時間進行自主應急的能力。
2.4專業隊伍,長效管理
為了應對日益復雜的各類突發事件,街道將政府力量與社區力量融為一體,建立了兩支人員相對固定,由政府進行長效管理的應急救援隊伍。其中一支隊伍是街道的綜合應急救援小隊,由街道的特勤中隊和各社區的安全員中抽調精干隊員組成,配備好常用的應急救援器材,平時每季度進行一至兩次應急救援能力和隊伍配合能力的訓練。發生突發事件后,綜合應急隊伍立即集結到位,充分利用各社區安全員對當地情況的熟悉和特勤隊員的過硬戰斗力,按基層應急管理預案開展應急處置工作。另外,太科園(新安街道)地區瀕臨太湖,河網水流密布,各類水上安全事件年年都有發生。街道針對以往臨時拼湊救援隊伍,水上救援專業能力不夠的缺陷,建立了一支主要由當地社區內漁民組成的水上應急救援隊伍,利用漁民對于當地水情的熟悉和過硬的水上作業本領,徹底解決了以往水上作業專業能力欠缺的弱點。街道在盡量利用現有船只的基礎上,還出資為水上應急救援隊伍增配了部分用于應急救援的新船只,同時保證應急救援隊伍人手一套水上救生裝備,從硬件設施上充分保障了水上應急救援隊伍的應急能力。
2.5效率優先,靈活應變
在長期的應急能力建設和應急救援實踐中,太科園(新安街道)在社區層面上建立起了一整套比較完整靈活的應急救災程序。一旦社區內發生自然或者人為的突發事件,一方面由社區派人及時了解情況向街道報告,另一方面充分發揮社區貼近群眾,反應靈敏的特點,由社區領導和安全員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進行靈活處理,對于一些不嚴重的突發情況,盡量以最快的速度,在問題沒有擴大前進行解決。經過長期的實踐,太科園(新安街道)明確將“效率優先”作為應急救援的第一原則,在多次實踐中不斷改革和簡化指揮程序、明確指揮環節、減少工作環節。在搶險救災行動中做到打破常規,能在社區層面解決的不到街道層面解決,能直接指揮的不逐級指揮,能當面部署的不間接部署,能電話、對講機指揮的不采用文書下達,一切以提高應急指揮效率為前提,大大提升了街道的應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