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是一個風險投資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企業管理層審時度勢、充分論證。如果一個新的產品順應了市場需求,自然給企業帶來豐厚的利潤回報。
做精品需要企業清楚認知自己的用戶群。奧地利蘭精公司的“天絲”產品值得我們學習,其公司在國際上算不上大企業,但他們注重生產工藝的高質量,牢牢控制了再生纖維素纖維的高端市場。我覺得作為勞動密集型的紡織企業,必須以做精產品為出發點,來追求企業利潤的最大化。
什么是個體防護裝備?
個體防護裝備是各種從業人員為防御物理、化學、生物等外界因素的傷害而穿戴、配備和使用的各種防護用品的總稱。
如何對個體防護裝備進行分類
按用途分類
(一)以防止傷亡事故為目的的安全防護裝備:
防墜落裝備,如安全帶、安全網等。
防沖擊裝備,如安全帽、防沖擊護目鏡等。
防觸電裝備,如絕緣服、絕緣鞋、電位工作服等。
防機械外傷裝備,如防刺、防割、防絞碾、防磨損用的防護服、防護鞋、手套等。
防酸堿裝備,如耐酸堿手套、防護服和防護靴等。
耐油裝備,如耐油防護服、防護鞋和防護靴等。
防水裝備,如涂層工作服、雨衣、雨鞋、雨靴、防水保險手套等。
防寒裝備,如防寒服、防寒鞋、防寒帽、防寒手套等。
(二)以預防職業病為目的的個體防護裝備:
防塵裝備,如防塵口罩、防塵服等。
防毒裝備,如防毒面具、防毒服等。
防放射性裝備,如防放射性服、鉛玻璃眼鏡等。
防熱輻射裝備,如隔熱防火服、防輻射隔熱面罩、電焊手套等。
防噪聲裝備,如耳塞、耳罩、耳帽等。
按人體防護部位分類
頭部防護裝備,如防護帽、安全帽、防寒帽、防昆蟲帽等。
呼吸防護裝備,如防塵口罩(面罩)、防毒面罩等。
眼面部防護裝備,如焊接護目鏡、爐窯護目鏡、防沖擊護目鏡等。
聽力防護裝備,如耳塞、耳罩、防噪聲帽等。
手部防護裝備,如一般防護手套、各種特殊防護(防水、防寒、防高溫、防振、防切割)手套、絕緣手套等。
足部防護裝備,如防塵、防水、防油、防砸、防滑、防高溫、防靜電、防酸堿、防振鞋(靴)及電絕緣鞋(靴)等。
軀干部防護裝備,如一般防護服;防水服、防寒服、防油服、防電磁輻射服、隔熱服、防酸堿服、抗靜電服、防核沾染服等特種防護服裝。
調查采訪回放
個體防護裝備知多少
消費者篇
問:你知道什么是防護用紡織品嗎?能舉例說明嗎?
答:“沒怎么聽說過,不過我覺得防輻射的孕婦裝應該是。”
“……不太清楚呀!”
“口罩吧,看這幾天滿街的人都在戴。”
“運動員比賽穿的衣服算嗎?比如擊劍、橄欖球比賽時穿的那種。”
“警察穿的防彈衣、消防員的消防服之類的。”
“戶外裝?還有野外生存用的繩索一類的。”
……
記者通過問卷、電話、街頭調查等形式采訪了75名普通消費者,其年齡在20~45的超過八成,其余受訪者為45~60歲以上,受訪者的男女比例為4∶6。其中有超過40%的受訪者對于“防護用紡織品”一詞不熟悉,一時間想不到這類紡織品;表示不太確定但聽說過防護用紡織品,并能舉例說明的人占約34%;只有26%左右的受訪者能夠肯定地說出防彈衣、消防服、醫用口罩等較為專業的個體防護裝備。
針對隨機采訪問題的回答,占前三位的:
1.舉例說明防護用紡織品:
防彈衣、各類口罩、安全帽
2.從哪些途徑了解到防護用紡織品?
報紙、電視對于流感、火災事故的報道
電視劇或娛樂節目中
購買戶外用品的過程中
3.請選擇在生活中會購買的防護用裝備。
口罩、沖鋒衣(防寒防水)、雨靴
企業篇
本次參與調查的企業共有7家,其中2家纖維生產企業,2家面料企業,2家從事防護類服裝生產及1家主營防菌防塵口罩的企業。
有關“個體防護裝備”的概念,因為7家企業所處的產業鏈位置不同,其對概念和分類的解讀程度也有所不同,對于個體防護裝備的概念和分類詮釋得較為明確的是生產纖維原料和面料的企業,下游的終端產品企業相對薄弱。
對于進行專業細分化研發的問題,企業坦言進行大面積撒網的原因,“看別人的產品賣得好,就覺得這些東西我們也能做,為什么不自己生產呢。”“為了留住更多的客戶吧,比如我們本來做拉鏈,客戶想要反光帶,既然也可以做何必讓客戶再找別人呢。”“防護服和防輻射孕婦裝的一些標準并不明確,現在孕婦裝的附加值高,一件背心可能就賣四五百元,防護服的需求畢竟有行業限制,生產一些防輻射的孕婦裝就不同了……”“誰也不敢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調查分析
調查表明,普通消費者對于“防護用紡織品”“個體防護裝備”這樣的字眼并不熟悉,概念也較為模糊。
多數企業也是對本領域所應用的產品理解得較為透徹,對于整體概念和更具體的分類則沒有明確的意識。沒有一家企業能夠較為全面地說明個體防護裝備是如何詳細分類的,這折射出國內從事防護用紡織品生產的大多數企業只關注了自己的“點”,要使企業放眼由點到行業的面需要的不僅是時間,更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行業的引導、輿論的呼聲。
概念的明確看似簡單,實則是選擇方向的前提。通過與企業的對話,記者發現,立足專業領域,拓展民用市場是多數企業未來的規劃方向。然而民用市場如此之大,如何分得一杯羹?如何一直守住這杯羹?恐怕就要從企業產品研發的專業細分上下功夫。
除了這7家企業,記者在調查和以往的采訪中發現,做纖維的企業開始做面料,生產醫用口罩的公司想著是否能做防護面具,制作冶金領域防護服的涉足防輻射孕婦裝……量大的背后是否真意味著利高?其實,個體防護裝備的種類如此之多,企業大可從哪怕同類的領域中找到一個做精的點,創出自己的品牌。
做精品需要企業清楚認知自己的用戶群。奧地利蘭精公司的“天絲”產品值得我們學習,其公司在國際上算不上大企業,但他們注重生產工藝的高質量,牢牢控制了再生纖維素纖維的高端市場。我覺得作為勞動密集型的紡織企業,必須以做精產品為出發點,來追求企業利潤的最大化。
什么是個體防護裝備?
個體防護裝備是各種從業人員為防御物理、化學、生物等外界因素的傷害而穿戴、配備和使用的各種防護用品的總稱。
如何對個體防護裝備進行分類
按用途分類
(一)以防止傷亡事故為目的的安全防護裝備:
防墜落裝備,如安全帶、安全網等。
防沖擊裝備,如安全帽、防沖擊護目鏡等。
防觸電裝備,如絕緣服、絕緣鞋、電位工作服等。
防機械外傷裝備,如防刺、防割、防絞碾、防磨損用的防護服、防護鞋、手套等。
防酸堿裝備,如耐酸堿手套、防護服和防護靴等。
耐油裝備,如耐油防護服、防護鞋和防護靴等。
防水裝備,如涂層工作服、雨衣、雨鞋、雨靴、防水保險手套等。
防寒裝備,如防寒服、防寒鞋、防寒帽、防寒手套等。
(二)以預防職業病為目的的個體防護裝備:
防塵裝備,如防塵口罩、防塵服等。
防毒裝備,如防毒面具、防毒服等。
防放射性裝備,如防放射性服、鉛玻璃眼鏡等。
防熱輻射裝備,如隔熱防火服、防輻射隔熱面罩、電焊手套等。
防噪聲裝備,如耳塞、耳罩、耳帽等。
按人體防護部位分類
頭部防護裝備,如防護帽、安全帽、防寒帽、防昆蟲帽等。
呼吸防護裝備,如防塵口罩(面罩)、防毒面罩等。
眼面部防護裝備,如焊接護目鏡、爐窯護目鏡、防沖擊護目鏡等。
聽力防護裝備,如耳塞、耳罩、防噪聲帽等。
手部防護裝備,如一般防護手套、各種特殊防護(防水、防寒、防高溫、防振、防切割)手套、絕緣手套等。
足部防護裝備,如防塵、防水、防油、防砸、防滑、防高溫、防靜電、防酸堿、防振鞋(靴)及電絕緣鞋(靴)等。
軀干部防護裝備,如一般防護服;防水服、防寒服、防油服、防電磁輻射服、隔熱服、防酸堿服、抗靜電服、防核沾染服等特種防護服裝。
調查采訪回放
個體防護裝備知多少
消費者篇
問:你知道什么是防護用紡織品嗎?能舉例說明嗎?
答:“沒怎么聽說過,不過我覺得防輻射的孕婦裝應該是。”
“……不太清楚呀!”
“口罩吧,看這幾天滿街的人都在戴。”
“運動員比賽穿的衣服算嗎?比如擊劍、橄欖球比賽時穿的那種。”
“警察穿的防彈衣、消防員的消防服之類的。”
“戶外裝?還有野外生存用的繩索一類的。”
……
記者通過問卷、電話、街頭調查等形式采訪了75名普通消費者,其年齡在20~45的超過八成,其余受訪者為45~60歲以上,受訪者的男女比例為4∶6。其中有超過40%的受訪者對于“防護用紡織品”一詞不熟悉,一時間想不到這類紡織品;表示不太確定但聽說過防護用紡織品,并能舉例說明的人占約34%;只有26%左右的受訪者能夠肯定地說出防彈衣、消防服、醫用口罩等較為專業的個體防護裝備。
針對隨機采訪問題的回答,占前三位的:
1.舉例說明防護用紡織品:
防彈衣、各類口罩、安全帽
2.從哪些途徑了解到防護用紡織品?
報紙、電視對于流感、火災事故的報道
電視劇或娛樂節目中
購買戶外用品的過程中
3.請選擇在生活中會購買的防護用裝備。
口罩、沖鋒衣(防寒防水)、雨靴
企業篇
本次參與調查的企業共有7家,其中2家纖維生產企業,2家面料企業,2家從事防護類服裝生產及1家主營防菌防塵口罩的企業。
有關“個體防護裝備”的概念,因為7家企業所處的產業鏈位置不同,其對概念和分類的解讀程度也有所不同,對于個體防護裝備的概念和分類詮釋得較為明確的是生產纖維原料和面料的企業,下游的終端產品企業相對薄弱。
對于進行專業細分化研發的問題,企業坦言進行大面積撒網的原因,“看別人的產品賣得好,就覺得這些東西我們也能做,為什么不自己生產呢。”“為了留住更多的客戶吧,比如我們本來做拉鏈,客戶想要反光帶,既然也可以做何必讓客戶再找別人呢。”“防護服和防輻射孕婦裝的一些標準并不明確,現在孕婦裝的附加值高,一件背心可能就賣四五百元,防護服的需求畢竟有行業限制,生產一些防輻射的孕婦裝就不同了……”“誰也不敢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調查分析
調查表明,普通消費者對于“防護用紡織品”“個體防護裝備”這樣的字眼并不熟悉,概念也較為模糊。
多數企業也是對本領域所應用的產品理解得較為透徹,對于整體概念和更具體的分類則沒有明確的意識。沒有一家企業能夠較為全面地說明個體防護裝備是如何詳細分類的,這折射出國內從事防護用紡織品生產的大多數企業只關注了自己的“點”,要使企業放眼由點到行業的面需要的不僅是時間,更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行業的引導、輿論的呼聲。
概念的明確看似簡單,實則是選擇方向的前提。通過與企業的對話,記者發現,立足專業領域,拓展民用市場是多數企業未來的規劃方向。然而民用市場如此之大,如何分得一杯羹?如何一直守住這杯羹?恐怕就要從企業產品研發的專業細分上下功夫。
除了這7家企業,記者在調查和以往的采訪中發現,做纖維的企業開始做面料,生產醫用口罩的公司想著是否能做防護面具,制作冶金領域防護服的涉足防輻射孕婦裝……量大的背后是否真意味著利高?其實,個體防護裝備的種類如此之多,企業大可從哪怕同類的領域中找到一個做精的點,創出自己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