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1日已經被證明不是瑪雅人所說的“世界末日”,但“末日”也許是2013年的12月21日?誰都無法保證下一秒不是。再加上從2008年蔓延至今的全球金融危機,人們越來越擔心經濟崩潰、自然災害如影隨行,出售救生裝備、凍干食品和地下掩體等的應急行業因此搭上了“末日”經濟的順風車。
海外應急行業的民間化發展
在海外,出于生存的需要,加之政府的推動,應急行業早已普及到民間。以自然災害頻發的日本為例,國民防災意識普遍都很強,家中大都儲備有災害應急用品。應急用品大體上可劃分為食品、生活用品和自救工具三大類。食品種類高達上百種,保質期多在5年以上。后兩項的產品則五花八門,包括了防災腰包、安全帽、頭巾、防毒面具、應急燈、小型便攜滅火器、家庭防災急救醫藥箱、救護用具和小型發電機等。這些應急用品在超市中一般都有銷售,為了使用科學和方便,商家還會把水、食品、手電、藥品以及小型工具等打包在一起,組成“應急包”,方便消費者購買。
在“世界末日”預言的催化之下,位于美國加州的阿特拉斯生存者避難所公司(Atlas Survival Shelters)在臨近2012年末的3個月里出售了大約50個災難應急掩體,而2011年總共才賣出25個。這種售價從5萬到12萬美元不等的掩體使用瓦楞管材質,號稱可以抵擋一枚核彈的沖擊。掩體多建在客戶自家的后院,里面配有沙發、電視、五張床和一個逃生出口。而美國最大的凍干食品供應商之一山屋救生食品公司(Mountain House),2012年11月經歷了史上銷售最旺的一個星期,賣出了大約6萬只10號罐頭。自2005年颶風“卡特里娜”襲擊以來,保質期長達25年的食品銷量增長了13倍,在該公司業務中的占比從6.5%上升至50%。
事實上,受到有關“末日準備族”以及相關電視節目的推動,2012年美國應急行業內的大多數公司銷售額猛增。據相關零售商估計,2012年美國公眾在應急準備方面花費大約5億美元,而政府、公司及非政府組織還要花費10億美元甚至更多。就連好市多(Costco)、沃爾瑪及其下屬的山姆會員店都已進入了這一市場,開始出售種類繁多的耐貯藏食品。好市多食品采購部門的負責人表示,2008年該公司首次增加耐儲存食品,2012年這類產品的銷售額較上年增幅達到了三位數。
薄弱的中國需求
相較美日等國,由于災難應急認知的水平較低,中國的應急準備行業至今仍未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民間化普及。但“5·12”汶川地震發生之后,在新聞報道當中最常出現的一個詞匯就是“應急預案”,伴隨相關的政策支持以及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未來應急準備行業的空間不可估量。
作為世界上自然災害種類最多、活動最頻繁、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近年來,中國每年撥款數百億資金用于減災救援設備、產品的采購。歐美等國家的應急產品相對國內更加成熟,但這些產品的進口價格要遠高于國內同類產品。以生命探測儀為例,進口的價格一般在20萬-30萬元。盡管國貨價格優勢明顯,但是因為這類產品的特殊性,購買者還是首選技術和質量更為先進、靈敏度更高的進口產品。在產品技術相對落后的同時,目前國內應急產品生產企業數量也十分有限,以“應急產業技術”作為公司名稱的企業更是寥寥無幾。連相對“低端”的應急食品也鮮有企業染指。
不過,這種情況有望獲得改變。2011年6月,新版《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正式實施,其中“應急產品的開發和生產”作為一個全新的門類,被列為國家重點鼓勵發展的產業之一。2012年5月,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關于征集應急產品和技術的通知》,標志著應急產品和技術征集工作正式啟動。應急行業自上而下的推動已經拉開了帷幕,這將會成為未來中國應急行業發展的重要推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