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是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基石,是預防與應對各類重大事件、事故和災害、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減少社會危害和經濟損失的基礎保障,是政府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是科學預防與應對突發事件、強化公共安全綜合保障能力的重要支撐之一,也是加強民生科技的重要任務。
本專項規劃根據《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和《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編制,是指導"十二五"期間公共安全領域科技工作和制定相關科技政策的重要依據,重點包括生產安全、食品安全和社會安全等領域,防災減災領域另有專項規劃。
一、形勢與需求
1、公共安全科技工作取得重要進展
我國一直重視公共安全科技工作并給予了持續支持,特別在"十一五"期間,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加大對公共安全領域的支持力度,公共安全科學研究和技術研發得到了快速發展。一是初步建立了公共安全科技體系。以構建科學預測、有效防控與高效應急的公共安全科技體系為目標,在國家科技計劃支持下,重點圍繞國家公共安全應急平臺、重大生產事故預警與救援、食品安全與出入境檢驗檢疫、突發事件防范與快速處置、生物安全保障和重大自然災害監測與防御等優先主題突破了一批關鍵技術,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二是積極推進部門聯動,行業科技水平取得大幅提升。科技部會同公安部、交通運輸部、衛生部、質檢總局、安全監管總局等部門,組織實施了科技強警示范城市建設、道路交通安全科技行動,大力加強了食品安全、礦山安全、危化品安全和防災減災等方面的技術研發,通過科技的帶動和引領,促進了相關行業技術水平的提升。三是公共安全科技成果集成示范和推廣應用對解決社會關注的民生問題提供有效支撐。在應對甲型H1N1流感、三聚氰胺等重大突發公共衛生和食品安全事件中,科技界行動迅速,科技支撐作用得到有效體現。研制的國家應急平臺在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等突發事件應對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四是增強了公共安全科技人才隊伍和科研基礎條件建設。凝聚了一批優秀的科研人員,建立了一批專門的科研團隊,推進建設了一批從事公共安全科研工作的科研機構,依托大型企業和轉制院所重點建設了建筑安全、電網安全、煤礦安全、化學品安全控制等實驗室,"安全科學與工程"被列為國家一級學科。公共安全科技對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的支撐作用日益顯現。
2、公共安全科技發展任重道遠
盡管我國公共安全科技近年來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是比較公共安全的嚴峻形勢,仍存在科技能力不足的現實問題,需要不斷創新和發展,努力提升科技支撐能力。主要表現為:一是公共安全科學研究還不夠深入。各分支領域仍存在條塊分割現象,基礎研究還比較薄弱,重特大事故災難、公共衛生和社會安全事件的形成機理和預測預報研究有待深入;技術研究的系統性和深入性不夠,單項技術、集成技術、應急裝備、技術平臺、標準體系等都需要不斷的創新和發展,以滿足科技支撐防范和處置公共安全突發事件的現實需要;食品安全檢測檢驗、生產安全重特大事故技術調查、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城市公共安全基礎設施等重要技術標準需要不斷完善。二是支撐條件平臺構建和學科建設還不完善。尚未建立起公共安全領域內分布較為合理的專業實驗室、大型工程試驗基地、檢測與評價中心,不能有效支撐公共安全技術及裝備的自主研發;學科建設和人才隊伍能力培養還有待進一步積累和加強。三是公共安全科技經費投入仍然不足。"十一五"期間科技經費有較大增加,但由于歷史基礎薄弱,比較公共安全的嚴峻形勢依然明顯不足,中央、地方、企業及全社會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機制尚未形成,政府引導企業積極參與安全與應急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和制度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四是社會對公共安全科技的作用理解還有待深入。仍習慣沿用傳統的思路、手段解決復雜的公共安全問題,公共安全的科普教育開展不夠廣泛系統,當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發生時,民眾和社會抵御能力還很薄弱。需要進一步加強技術成果的應用示范和社會普及,增強科技意識,讓科學的思想、方法和手段貫穿日常生活、生產實踐、突發事件處置等各個方面。
二、指導思想、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以人為本,安全發展"的理念,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整合公共安全科技資源,不斷完善科技條件支撐平臺建設,著力攻克一批關鍵技術,加強應急裝備研發,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發展相關產業、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二)發展原則
1、完善體系,夯實基礎。進一步完善公共安全科技體系,整合和優化科技資源配置,系統開展公共安全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研究,促進公共安全技術標準的建立和完善。
2、突出重點,強化能力。突出關鍵科技問題,強化公共安全應急裝備研發,加強科技條件支撐平臺建設,促進公共安全科技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建立。
3、理順關系,完善機制。探索建立政府投入為主導、社會投入多元化的公共安全科技投入機制,鼓勵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推動建立公共安全科技信息共享與合作網絡,促進公共安全科技成果產業化機制的形成和完善。
4、重視應用,務求實效。進一步加強先進適用技術的集成和成果轉化,促進先進適用技術形成生產力,推動一批具有帶動作用的關鍵性和共性技術成果的轉化與應用,推動建立公共安全相關產業聯盟,促進公共安全產業的形成、完善和發展。
(三)發展目標
發展目標:圍繞生產安全、食品安全與公共衛生和社會安全等領域的重大科技需求,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和技術攻關,力爭實現突發事件預防控制、監測預警、應急處置等關鍵技術的持續創新,形成公共安全核心技術與裝備的自主研發與工程技術能力,大幅度提升公共安全科技支撐突發事件的預防、準備和應對的能力,為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安全發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具體目標:
1、進一步提高公共安全領域的基礎研究水平,重點揭示突發事件的致災機理、動力學演化過程、耦合衍生機理與規律,研究重大突發事件對承災載體的作用機理,提供解決公共安全問題的理論基礎和技術手段。
2、著力攻克若干公共安全關鍵技術,加強研發一批公共安全應急裝備。在突發事件風險分析、預測預防、監測預警、應急救援與指揮決策等方面的共性、關鍵性技術方面取得明顯突破,并加強集成創新,研發一批技術先進、性能穩定、實用高效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應急裝備產品,顯著提高公共安全核心技術和重大裝備的自主研發與工程轉化能力。
3、進一步提升重大突發事件應急決策的科技支撐能力。建立和充實公共安全共享數據庫系統,促進公共安全信息共享,推進國家應急信息共享平臺建設,為國家突發事件應急平臺的創新和完善提供科技支撐。
4、推動公共安全技術標準體系建設。充分發揮各部門、地方、行業、企業、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社會優勢科技資源的作用,開展公共安全技術標準研究,推動科技研發與標準制定的有機結合,跟蹤并參與國際標準制訂,推動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公共安全標準體系。
5、發揮企業主體責任作用,建設一批公共安全科技成果產業化示范基地,促進成果轉化和應用。建立2-3個公共安全領域的產業技術聯盟,推動公共安全科技示范、科學普及與教育培訓基地建設,逐步形成國家公共安全科技示范網絡和成果推廣體系。
6、新建3-5個公共安全領域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公共安全應急裝備研發基地。鼓勵開發研制一批綜合性、多功能的災害、事故模擬實驗裝置,形成系列化、網絡化公共安全科學實驗系統。
7、加強公共安全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以重點大學和科研機構為依托,在國家人才計劃中加強公共安全科技人才和研究團隊的培養,形成一批高水平的公共安全科研團隊和學科帶頭人。推進高等學校、科研院所與大型企業聯合培養公共安全工程技術人才。
三、重點方向
面向國家公共安全保障的重大需求,著力解決公共安全領域的共性關鍵科學技術問題。兼顧基礎研究、技術研發、集成示范、成果轉化和產業培育;突破若干公共安全綜合保障與應急處置關鍵環節的核心技術,研發一批高水平儀器設備和裝備;建設若干個公共安全技術研發與應急裝備測試基地,構建多學科交叉的公共安全信息共享平臺。
(一)公共安全應急管理支撐技術與決策支持系統研發
1、應急準備體系研究。研究基于重大突發事件情景的應急演練方法;研究綜合性應急能力評估方法;研究國家重大基礎設施與關鍵資源保護技術方法。
2、監測-預測-預警的綜合研判技術與集成系統研發。研究地域、時空、氣象等多種條件對突發事件發展演化的綜合影響及預測模型和方法,突發事件演化的不同階段實施應急救援對事件演化的影響和綜合效果預測;研究不同類型突發事件的預警模式和技術,研發集成監測-預測-預警的綜合研判系統。
3、綜合指揮調度技術及系統研發。研究基于風險識別的資源儲備與調度模型,資源優化配置體系設計方法;研究多種救援力量統籌調度和協同作戰技術;研發綜合指揮調度系統。
4、決策支持技術與系統研發。研究評估、監測、預測、研判綜合集成的智能決策技術,案例反演與分析技術;研究復雜災害條件下的事件鏈綜合防控技術,研發基于物聯網與云計算技術的突發事件應急平臺系統。
5、極端條件下區域災情監測技術及裝備研發。研究基于中低空飛行器實時災情監測、識別的傳感技術;研究有毒有害物質的移動式非接觸探測技術;研發應急動力裝備與移動式應急系統及裝備等。
(二)公共安全脆弱性分析與保障技術
1、城市公共安全規劃技術與標準體系研究。研究適應于城市綜合風險評估的技術和方法;研究基于多種因素影響的城市脆弱性綜合評估計算基礎理論與方法;研發基于3S技術和風險評估技術的城市公共安全規劃輔助支持系統;研究安全保障型城市公共安全標準。
2、突發事件次生衍生與耦合作用的機理和規律研究。研究次生衍生災害發展演化機理和規律,災害作用類型、強度與時空分布特點和規律,次生衍生災害與惡劣環境耦合對城市設施和系統的綜合影響;研究相關模擬預測原理和方法。
3、復雜災害要素作用下的承災載體反應動力學研究。研究承災載體脆弱性辨識原理與技術,本體破壞模式和功能失效機理以及相應的強化機理和防護應對技術,基于物聯網技術的災害作用下承災載體反應的監控技術,承災載體破壞與突發事件次生衍生的相互作用規律及事件鏈"斷鏈"技術和方法。
4、城市功能破缺恢復與社會穩定性保障技術。研究突發事件導致的物理性破壞和秩序性破壞對城市功能的影響及其耦合作用規律,城市功能部分破缺對社會穩定性的影響機制及防控技術,綜合集成的城市災后恢復手段與策略。
(三)公共安全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救援技術與裝備研發
1、防護技術與裝備研發。研發災害環境下的防護、通訊、照明、偵檢、識別等方面的設備和裝備;研究突發事件不同階段的公眾心理和行為特征,個體行為與群體行為的相互影響規律,大規模群體疏導技術。
2、生命探測技術和裝備研發。研究針對突發事件生命和特定物體的搜救探測技術,如可穿透煙霧、水霧的遠紅外、微波、射線探測器,可穿透墻壁、地表的生命探測器,多種災害環境下使用的自發光、微光可視儀等。
3、應急救援等技術和裝備研發。研究大型和輕型便捷高效的破拆、挖掘、高空等救援技術與裝備,研發在復雜、狹窄環境里方便快速安裝布置的支撐技術與裝備;研究有針對性的滅火、洗消、抑爆技術;研發自動配比、混合等防爆洗消藥劑和裝置。
(四)公共安全標準體系建設
1、公共安全技術標準體系研究。研究構建覆蓋事故災難、食品安全、社會安全領域,涵蓋預測預警、監測評估、應急處置和恢復重建等各個階段,涵蓋技術、產品、實驗、檢測等多方面的公共安全技術標準體系。
2、公共安全應急裝備、產品技術標準研制。研制應用于預警、處置、恢復和重建等各環節的裝備和產品的重要技術標準,引導公共安全產業發展,推動公共安全先進技術和裝備的標準化。
3、重要公共安全國際標準研制。在公共安全管理、公共安全應急裝備和產品等方面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努力推動以我國優勢特色技術為主形成國際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