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重點任務
(一)生產安全領域
1、預期目標
深入研究安全生產基礎理論、事故與災害發生機理,初步建立安全生產科學理論體系。開展生產安全技術攻關,力爭在重大生產事故防治、監測預警、應急救援、高危職業危害預防控制等方面實現技術突破。促進安全生產科技成果產業化,使安全技術裝備和安全防護用品產業基本滿足國內安全生產需要。加快安全生產科技條件支撐平臺建設,初步建成一批國家級生產安全技術研發基地、科技成果轉化平臺、檢測檢驗中心和技術支撐實驗室,健全安全生產技術標準,在安全技術標準的種類、數量、技術水平等方面取得重大進步,為安全生產科技創新和監管監察工作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2、重點任務
(1)安全生產災害事故防治重大基礎理論。重點圍繞典型重大工礦事故的致災機理、演化過程、預防控制和應急處置過程,開展災害成災機理、多種災害耦合與轉化、控制原理及災后評估等方面的基礎研究,為事故預防和災情控制提供理論基礎;開展安全生產社會學、安全經濟學、安全管理學、安全行為學理論的研究,為安全生產監管監察提供科學指導。
(2)煤礦重大事故預測、預警、防治關鍵技術及裝備研發。研究煤礦瓦斯、沖擊地壓、水害、礦井火災、高溫等區域性預測技術和動態連續監測技術及裝備,煤礦重大事故預警及智能控制技術,建立煤礦重大事故預警技術體系;研究瓦斯突出預測與參數測定、瓦斯抽采技術、礦井火災早期預測與探測、突水快速探查與快速排水、沖擊地壓解危等重大煤礦事故災害防治關鍵技術及裝備。
(3)非煤礦山典型災害預測控制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發。研究尾礦庫風險預測、監測與防治技術,礦山排土場滑坡及誘發泥石流防治關鍵技術,采空區風險預測、監測與治理關鍵技術,硫化礦石吸附氧燃燒特性鑒定及礦井火災預測預報技術,非煤井工礦安全監測監控信息共享技術,企業災后恢復風險評價及重大次生災害防治技術。
(4)危險化學品重大事故預防控制關鍵技術及裝備研發。研究大型油氣儲罐區、油氣長輸管線、化工企業在役高危生產裝置等事故監測預警技術,化學工業園區全容量分析指標體系、定量分析評價方法和安全布局優化規劃方法,石化裝置風險及運行安全周期評估和安全保障技術及裝備,基于功能安全和環境安全的重大危險源辨識和監控關鍵技術及裝備,危化品生產儲運監控系統安全等級分析評估及重大危險源風險評估技術等。
(5)高危職業危害防治關鍵技術研究。以防塵、防毒為重點,研究職業危害防治技術,開發集成高效的作業場所職業危害現場監測系統、便攜靈敏可靠的職業危害監測儀器設備。
(6)重大工程與公共基礎設施安全保障關鍵技術及裝備。重點研究特大型水利水電工程、地鐵工程、大型復雜建筑、燃氣管網和電網等重大工程與公共基礎設施安全規劃設計、風險評估方法和技術標準,城市生命線系統抗災關鍵技術,城市大型復雜建筑及重點交通樞紐安全運營關鍵技術,重大工程與公共基礎設施重大事故應急處置關鍵技術與裝備。
(7)安全避險、應急處置與救援技術及裝備研發。針對礦山、危險化學品等事故災難,開展偵檢探測技術、救援模擬仿真與推演技術、礦山井下人員快速撤離避險等研究。研發礦山大型機動救援技術裝備、救災通訊設備、災區偵測裝備、礦井救生裝備、單兵輕型集成救援裝備、災區探測救援機器人、危險化學品快速堵漏設備、移動應急指揮救援集成系統等一批先進適用的重大救援技術裝備。
(二)食品安全領域
1、預期目標
在食品安全的預測預防基礎理論研究上有所突破,形成較完整的食品安全標準研究體系。完善食品安全科技支撐條件平臺,在食品安全與中毒控制、國境檢驗檢疫安全等方面建設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開發系列高通量檢測、快速溯源、安全控制技術與重大裝備,實現食品安全領域技術和裝備的現代化,大幅度提升食品安全的科技支撐能力。
2、重點任務
(1)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技術研究。開展食品毒理學安全性評估技術、食品污染物暴露評估技術研究,建立和完善我國化學污染物(含生物毒素)、食品添加物、農獸藥殘留、動物及動物源食品病源微生物耐藥性、病原微生物、食品新資源、飼料、飼料添加劑等風險評估技術,建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模型,培育風險評估基地。
(2)食品安全監控關鍵技術與設備研發。針對食品中危害物、非法添加物、食品添加劑,重點研發高通量檢測技術與多殘留前處理技術及裝備,安全性監測與評價技術、溯源技術等。
(3)食品安全應急與中毒控制技術研究。重點開展食物鏈脆弱性分析和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與食物中毒控制體系研究,研究病因調查與快速檢測技術、現場處置與干預效果評價技術;研究危害鑒定、食品安全突發事件預警技術、食物中毒診斷與應急處理技術等。
(4)國境檢驗檢疫安全保障技術與設備研發。開展出入境食品安全、動植物疫病風險分析和預警研究;研究高通量篩查檢測與實時監測、危害識別與應急處置技術與裝備,建立進出口食品檢驗技術和快速篩查檢測平臺,支撐構建風險預警與快速反應信息系統。
(5)食品安全技術標準研究。依據風險評估,建立和完善我國重要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和基礎數據庫研究,支持研究制修訂一批重點和我國急需的食品安全基礎性標準。
(三)社會安全領域
1、預期目標
以社會安全需求為主導,以電子信息技術為基礎,帶動社會安全領域相關技術獲得突破性進展,大幅度提高我國社會安全科技發展的整體水平。開展社會安全重點領域和關鍵技術的攻關,力爭在社會安全事件的預防、監測、預警和處置等方面實現技術突破。開發保障社會安全的重大裝備器材和系列產品。加快社會安全科技支撐平臺建設,建成一批高水平科技研發基地、檢測檢驗中心、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和技術支撐實驗室。健全社會安全技術標準體系,初步建成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的社會安全科技支撐體系。
2、重點任務
(1)社會安全基礎理論研究。重點研究突發社會安全事件發生、演化和突變的過程與機理,以及應急決策理論;研究社會穩定性指標體系,探索社會安全風險分析及評估方法;開展公眾在危險、緊急環境下的心理學和行為學研究,奠定重大突發社會安全事件防范與處置的理論基礎。
(2)社會治安風險評估和監測預警技術。開展多元化情報信息的獲取分析、安全傳輸、海量存儲、智能處理和綜合研判關鍵技術研究;研究基于物聯網應用技術的動態社會信息獲取技術;研究開發基于GIS和人口信息系統的多尺度動態預測、模擬仿真和風險評估,以及智能生成決策方案的集成技術,構建區域性社會安全態勢綜合評估與專項評估指標體系和評估模型,實現社會治安整體態勢的監測監控。
(3)突發社會安全事件應急指揮和處置技術。建立情報信息綜合研判、事件跟蹤、實時分析、動態監測、智能預警的應急專家決策輔助系統;建立綜合指揮調度系統和綜合通訊系統于一體的應急指揮通信平臺;研究全方位無障礙檢測探測、精確定位和綜合救援技術與裝備;研究開發重點人員、爆炸物品、毒品等目標的辨識、探測甄別技術與裝備,特定現場的電子封控技術裝備等。
(4)重大火災等社會安全事故的預防與控制技術。以城市火災為重點,研究火災動力學過程的模擬與預測技術,火災風險評估和安全性能化規劃與設計技術;研究大型公共場館、交通樞紐、高層建筑、地下工程等場所火災的預防、探測預警、滅火、抑爆、排煙和堵漏等關鍵技術;研究火災條件下的人群疏導、避難與防護技術,火災調查、取證與鑒定技術;研究開發全方位無障礙檢測探測、精確定位、人員防護和綜合救援技術及裝備。
(5)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與控制技術。開展交通控制適用技術、交通影響評價方法的研究;研究開發城市交通擁堵疏導模型和輔助決策系統;構建城市交通管理控制與評價技術平臺;研制區域公路網交通安全態勢監測、評估及應急指揮關鍵技術及裝備,交通安全執法與服務關鍵技術及裝備;研制惡劣、突變條件下駕駛人應急處置能力培訓教育與考試關鍵技術及裝備;研制駕駛人違法行為(如酒后駕車、超速行駛等)監測與干預技術。
(6)現場勘查和檢驗技術。研究案(事)件現場勘查、檢驗技術及裝備,相關物證鑒定實驗室的聯網比對技術;研究物證檢驗與溯源關鍵技術;研究司法鑒定關鍵技術和裝備;研究開發案(事)件現場三維重建技術;研究人體指紋、DNA、足跡、人像、聲紋和氣味、槍彈等個體、種屬識別技術,支撐建立比較完善的個體、種屬信息數據庫。研究遏制毒品和易制毒化學品犯罪技術。
(7)特殊場所安全防范與控制技術。研究監管場所人員精確實時定位技術;研究開發監獄應急指揮管理系統;高風險監管場所與設施的安全保障技術。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加大公共安全科技投入
建立完善公共安全科技創新的投資機制,努力拓寬科技投入渠道,以國家公共安全領域科技投入為引導,帶動和吸引地方和社會資金參與公共安全科技工作,形成全社會的多元化公共安全科技投入機制,使公共安全科技領域的經費投入與保障國家公共安全的實際需求相適應。
(二)建立科技創新機制,整合公共安全科技資源
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主導作用、市場對科技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國家科研機構的骨干和引領作用、高等院校的生力軍作用和科技中介機構的服務作用,加強科學數據和科技資源的整合、集成、共享、保存和更新,提高利用效率,逐步建立"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公共安全科技創新體制。
(三)建立科技激勵機制,推進公共安全產業發展
用好國家在財稅、金融、知識產權、人才、科技創新基地、平臺建設等方面一系列激勵自主創新的政策措施,推進公共安全技術研發和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支持鼓勵應急裝備技術研發和產業發展,促進公共安全產業鏈的形成和發展。
(四)加強學科建設和知識普及,提高全社會公共安全意識
合理利用高等教育和科技資源,吸納高素質人員進入公共安全科技領域,加強公共安全學科建設和高層次專業人才隊伍培養。將公共安全科技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鼓勵公共安全教材與科普手冊的編寫與出版,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報紙等多種科普平臺,加強公共安全知識的宣傳,提高全民公共安全意識、知識水平和避險自救能力。
(五)國際合作與交流,提升公共安全科技創新能力
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與經驗,加強與國外技術交流與合作,及時跟蹤了解世界公共安全技術及裝備發展,努力實現我國公共安全科技發展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