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5.12”過去快五個年頭了,但說到地震這個話題,人們往往談震色變。盡管破壞性地震危害極大,但實踐證明,專業救援隊伍能在災后72小時黃金時間內有效救援,并且能發揮很大作用。作為曾經是專業的搶險救援隊伍中的一員,就如何最大限度發揮救援優勢,我個人談一下自己的幾點觀點:
一、不斷完善綜合應急救援體制。災害發生的突然性決定了全國各級地震救援隊和發生災害的駐地部隊要以最快的速度集結,在接到出動指令后,第一時間趕赴救援現場,迅速展開生命救援行動。同時相鄰的省、市地震救援組織應及時做好支援災區生命救援的出動準備。當機立斷制定科學合理的地震災害事故救援方案。目前要加快完善以國家地震救援隊為龍頭,武警、消防與有關專業救援隊伍協同配合的地震救援隊伍體系和聯動機制。并根據實際需要,充分利用武警、部隊和消防等現有隊伍,按照一隊多用、專兼結合的原則,加快建立省、市級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伍。
二、開展業務理論學習和針對性訓練。一是進一步規范地震災害事故救援的處置程序。從救援的出動原則、處置方法、步驟、行動要點,注意事項等方面入手,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和力量編程,明確地震災害事故救援的程序,努力實現地震救援行動的各個環節有章可循,有據可依。二是強化地震救援技戰術專業訓練。應廣泛開展地震救援專業訓練,掌握各種地震裝備器材的性能和使用方法,拓展模擬訓練設施的功能,開展基地化、模擬化、實戰化訓練。
三、強化救援人員心理建設。地震災害救援行動與其他救援工作有所不同,因為在長時間余震不斷、人畜大量傷亡的情況下,長時間深入險區作業的人員難免出現恐慌心理,如果缺乏相應的心理承受能力,必然影響救援行動。因此我覺得在平時加強人員身體素質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心理素質的訓練,比如在平時訓練時,多開展精神應激障礙的知識培訓,學習災難心理應對的技巧與方法,提高災難救援時心理應激的免疫能力,提高對殘酷、恐怖環境中的心理承受能力,逐漸適應和調節因此而形成的不良心境,減輕心理負荷,增強心理承受力,在發生地震的復雜情況下能夠及時調整心態,臨危不亂,迅速投入到搶險救援中去。
四、加快救援器材裝備建設,提高各專業隊伍戰斗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于地震發生后救援任務多,如果沒有相應裝備、缺乏相應設施,就會影響到救援隊伍完成救援任務的質量。在“5.12”汶川地震災害救援中,音頻生命探測儀、視頻生命探測儀、雷達生命探測儀、光學生命探測儀、熱成像儀等各種生命探測儀和偵檢、破拆、起重、通信、照明等器材和搜救犬在生命的搜尋、發現、解救、搬運等環節上發揮重要作用。所以裝備器材的配備要瞄準先進技術和優良的性能,注重合理的裝備結構,確保功能完備;目前許多地震救援隊伍裝備了各種高科技含量的救援裝備器材并投入使用。在裝備運用訓練上,要加強新裝備訓練和復雜性訓練,切實掌握技術性能和操作要領,同時積極挖掘現有裝備潛力,進一步深入研究災害事故情況和處置、救援戰法。
五、注重現場安全防護工作和生存能力訓練。地震災害救援工作中,積極有效實施安全防護工作,是完成救援任務的前提和基礎。地震災害發生后,災區往往余震、火災、爆炸、倒塌、毒氣泄漏、放射性污染等多種次生災害并存,增大了地震現場救援人員作業的危險性。首先要加強安全防事故教育,使全體參戰人員牢固樹立安全作業觀念,做到思想上重視安全,措施上保障安全。一是配齊配強救援小組,嚴格遵守安全操作規程。行動時由經驗豐富的隊員帶隊,每個救援小組至少要有2人以上,必須設立安全員,增設安全哨,重點密切注意災情變化,遇有險情苗頭時,立即組織人員撤離。不間斷清點人員,防止人員遺失或傷亡。二是深入危險區域作業的救援人員,必須配齊個人防護裝備,落實防護措施。配戴必要的照明、防護、通信、導向、防疫等器材,行動前指揮員要交代安全注意事項,對個人防護器材的配帶和防護程度進行嚴格的檢查,返回營區時要徹底消毒。三是地震災害所造成的惡劣生存條件對救援人員來說是個極大的考驗。要積極借鑒解放軍野外生存經驗,開展野外生存能力訓練,提高各級救援組織適應惡劣生存環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