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徽省緊急醫療救護基地建設。
依托我省現有醫療衛生機構,合理規劃布局,重點依托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和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皖南醫學院附屬弋磯山醫院,分別建立安徽省緊急醫療救護基地及皖北、皖南分站,強化床位、專業應急裝備、醫療物資儲備和培訓演練設施建設,提高大規模傷員緊急后送、集中收治、特殊傷害與重癥救治、衛生應急物資調運配送等能力,保障全省及重點區域的緊急醫療救護需求。
(七)安徽省農作物病蟲監測預警體系建設。
建立完善省、市、縣、鄉四級農作物病蟲監測網絡體系,實現農作物重大病蟲發生動態實時監測、監測數據信息化處理、預報發布可視化并實時預警,農作物重大病蟲害中長期預報總體準確率達到90%以上,短期預報總體準確率達到95%以上,確保快速處置農作物病蟲害疫情。
(八)安徽省應急物資保障能力建設。
建設省級應急物資信息系統,綜合各類應急物資信息資源,加強省級應急物資生產能力和實物儲備,完善生產、緊急采購、儲運協調機制,建立健全應急物資的調撥與緊急配送體系,確保應急物資及時有效供應。
(九)省政府應急平臺擴建。
在省政府應急平臺一期工程建設的基礎上,做好省政府辦公場所搬遷后的應急平臺指揮場所建設工作。進一步做好省政府應急平臺系統的改造升級工作,完善與國務院應急平臺、部門、市級應急平臺的互聯互通,加強數據庫建設和管理,完善應急平臺綜合應用系統功能,加強信息收集與災情統計、日常監測與風險識別、趨勢分析和綜合研判等系統建設。完善移動應急平臺功能,提高現場圖像信息采集傳輸和輔助指揮調度能力。
(十)安徽省地質災害應急指揮系統建設。
依托省國土資源部門的地質災害信息管理系統、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以為地質災害遠程會商、決策和應急指揮、應急處置提供實時環境為目標,建設省地質災害應急指揮平臺,完善地質災害空間數據信息庫,實現承上連下的地質災害會商與預警、應急指揮與處置的聯動功能。
(十一)省地震應急救援綜合保障能力建設。
建立省市一體的地震應急指揮平臺,加強地震現場快速反應能力建設,強化地震應急救援裝備庫建設,擴充和完善省地震應急和緊急救援裝備建設,完善省地震應急救援綜合訓練基地建設,依托預備役部隊,建設安慶大龍山省地震應急救援綜合訓練基地,提高我省地震救援能力。
(十二)安徽省應急管理人員培訓基地建設。
依托安徽行政學院現有基礎設施等資源,加強安徽省應急管理人員培訓基地建設,著力提高安徽行政學院西區應急管理培訓基礎設施等軟硬件水平。制訂培訓計劃,重點加強對領導干部和應急管理從業人員的應急管理能力培訓,建立常態化培訓機制,規范培訓制度,優化課程設置,依托省政府應急管理專家組、安徽行政學院等應急管理專家學者力量,完善應急管理知識教材體系,提高培訓水平。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地、各部門要高度重視應急管理工作,把規劃實施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加強統籌協調,細化分解任務,落實工作責任,嚴格按照規劃要求,確保“十二五”應急體系建設規劃目標、任務和重點項目順利完成。
(二)完善資金投入機制。建立健全規范的應急資金保障制度,確保突發事件預防與應急準備、處置與救援等應急資金的需要,確保縣(市、區)級以上單位應急資金納入財政預算。規劃中的項目所需建設資金按正常程序申報。拓寬資金籌集渠道,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應急項目投入,加強對投入資金的監管和使用。
(三)加大應急管理人才培養力度。依托各級應急管理人才培訓、培養機構,加強對各級領導干部和應急管理工作人員的培訓,努力推動應急管理隊伍的專業化進程。各市、縣(市、區)政府要積極完善應急管理專家隊伍建設機制,建立健全應急管理專業人才庫,充分發揮專家在咨詢、決策、指揮和處置過程中的積極作用。建立政府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培訓機構等單位的應急管理人才合作培養機制,加強應急管理理論體系研究和相關專業技術標準體系研究,建立健全應急管理人才培養和儲備機制。
(四)建立健全社會參與應急管理的相關政策。充分發揮保險機制的事前防災防損和事后經濟補償作用,擴大保險覆蓋面。探索建立財政支持的巨災風險分散機制。研究制定支持應急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建立完善鼓勵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參與突發事件預警預防、捐贈、應急志愿服務等政策措施。研究建立完善應急財產征收、征用補償制度。研究建立應急救援人員人身安全保險、高風險作業補助、獎勵褒揚、傷亡撫恤等制度。
(五)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監督考核。制定年度計劃,加強指導協調,建立健全監督、考核和評估制度,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評估,確保落實到位。進一步完善監督考核、獎懲激勵機制,積極推行各級政府突發事件應對工作行政領導負責制和責任追究制,確保各項任務如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