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省應急體系存在的薄弱環節。
應急管理體制機制不夠完善。各地應急管理體制建設進展不平衡,不少地方存在應急機構弱、人員少的現象;少數地方和部門應急工作機制不夠完善,應急處置能力不高。
應急保障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應急資金投入渠道單一,尚未建立穩定的資金投入機制;部分領域應急隊伍存在數量少、規模小、布局不合理等問題,尤其是專業應急隊伍偏少;應急物資儲備品種不全,數量不足,大型、特種應急救援裝備缺乏;應急平臺技術支撐能力還需進一步提高。
基層應急管理工作仍較薄弱。縣以下應急體系薄弱,基層應急工作人員少,缺乏系統培訓,工作經費沒有保障;城鄉特別是農村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薄弱;應急知識的宣傳普及仍需進一步加強;基層先期應急處置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全社會應急意識和能力需進一步提高。應急管理宣教培訓計劃性和系統性不強,宣傳形式和手段還不夠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的防災、避險、自救、互救意識和能力相對薄弱。
三、“十二五”時期應急體系建設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我省全面轉型、加速崛起、興皖富民的主線,堅持以人為本,預防與處置并重、常態與非常態結合,以提升預警預防和應急處置能力為重點,強化資源整合,夯實基層基礎,增強應急保障能力,基本建成較為完善的應急體系,進一步提高我省應急管理科學化水平,切實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為打造“經濟強省、文化強省、生態強省”、建設美好安徽創造良好環境。
(二)基本原則。
合理布局,優化配置。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挖掘潛力,有效整合各類物資、裝備、隊伍、信息等資源,實現優化配置和資源共享,提高使用效率,提高應急綜合能力。
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堅持預防與應急并重,科學統籌預防與應急準備、監測預警、應急處置和恢復重建各環節能力建設,兼顧當前需求與長遠發展,與相關規劃緊密銜接,加強應急體系薄弱環節建設,重點推進應急項目建設,著力提高突發事件防范和應急處置能力。
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充分發揮政府在應急體系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實現政府、社會、個人有機結合,加強和完善“大應急”工作格局。發揮政策導向作用,引入市場機制,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參與應急體系建設的積極性,努力提高應急管理工作社會化程度。
立足實際,穩步實施。從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出發,緊密貼近應急管理事業發展需求,著力實施建設任務,扎實推進項目建設,為全面提高我省應急能力奠定堅實基礎。
(三)主要目標。
1.總體目標。
到2015年,全省統一指揮、結構合理、反應靈敏、保障有力、運轉高效的應急體系更加健全,應急預案,應急體制、機制和法制建設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重大基礎設施抗災、城鄉防災減災等應急管理基礎能力明顯增強,監測預警和風險防范能力進一步提高,應急隊伍體系進一步健全,應急物資儲備、應急裝備、應急平臺體系等應急保障能力建設全面加強,應急處置和救援能力進一步提升,全民公共安全意識顯著增強,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2.具體目標。
自然災害方面。自然災害發生12小時之內,受災群眾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突發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時效提前15—30分鐘以上,預警信息公眾覆蓋率達到95%以上。臺風路徑24小時預報誤差減小到100公里以內。大江大河干流洪水預報時效提高到24小時,準確率達到90%。4級以上地震發生后,2小時內應急隊伍到達現場開展應急處置和救援。農作物重大病蟲害中長期預報總體準確率達到90%以上,短期預報總體準確率達到95%以上。森林火災年均受害率控制在0.5‰以內。
事故災難方面。與2010年相比,到2015年,全省億元國內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6%以上,工礦商貿企業從業人員十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26%以上,煤礦百萬噸死亡率下降11%以上,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在2.14以下(下降32%以上),百億元建筑業產值死亡率控制在全國平均水平以下,火災十萬人口死亡率在0.05以內,水上人命救助有效率達到93%以上,企業排污造成的重特大環境事件控制在環境事件發生總數的5%以下。
公共衛生事件方面。突發疫情應急處置12小時內到位率達到100%,鄉鎮及縣以上醫療衛生機構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疫情的網絡直報率達到100%。動物疫病和追溯體系網絡報告覆蓋率達到100%,疫點疫區內封鎖、隔離、撲殺、消毒等規范處置率達到100%,受威脅區相關畜禽強制免疫率達到100%,病死或死因不明動物及其產品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
社會安全事件方面。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深入推進,社會治安形勢平穩,社會管理能力顯著增強,群眾安全感達到95%以上。中小學校緊急報警裝置配備率達到100%;城鎮學校、鄉鎮中心學校、幼兒園及周邊視頻監控配備率達到100%;高校110指揮平臺建設普及率達到80%以上。各類學校普遍建立專兼職保安隊伍,校園周邊秩序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