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公用應急通信平臺
——在現有應急通信平臺基礎上,通過整合各級各類集群通信等資源,強化配置、完善功能、增加容量、擴大覆蓋面,實現對省應急通信平臺的升級改造,到“十二五”末,建成上與國家應急通信指揮調度平臺及省政府應急平臺對接,橫與省直有關部門應急平臺互聯,下與各設區市應急通信指揮調度系統相聯的省應急通信平臺,實現全省應急通信平臺互聯互通、信息共享的目標,提升應急處置的通信保障能力。
——實施鄉村應急通信系統完善工程。對農村地區特別是地震、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多發地區現有的鄉村通信系統進行完善改造,并將其作為農村區域通信應急保障系統,儲備對應的應急通信終端,保證應急所需。
——強化公用通信安全保障,提升網絡抗毀能力。到“十二五”末,實現網間關口局100%備份,骨干線路100%雙路由,本地業務100%可迂回,3G網絡覆蓋到鄉鎮,光纖進入城市住宅小區和農村行政村。
——各市、縣(區)要充分利用各種現有公用通信網絡資源,加強與各通信運營商合作,建立相應應急協作機制,確保一旦應急所需,能迅速搭建應急通信平臺。
——建立鄱陽湖生態經濟區VHF(甚高頻,下同)通信網和水上交通安全信息播發系統,并按照內河船舶監管要求,逐步建立適合不同水域特點的內河通信系統,到“十二五”末,建成高風險水域(贛江樟樹以下及鄱陽湖區航道,萬安庫區等)的VHF通信系統,實現與長江干線VHF通信系統的聯網,基本實現對贛江中下游、鄱陽湖水域重點航段的全面覆蓋。
——強化公安、人防、防汛抗旱、高速公路等專用應急通信網絡建設,形成多方位通信緊急保障體系。通信管理、公安等部門利用微波、衛星等通信手段重點加強圖像動態采集、移動傳輸能力建設。
——利用公用3G網絡和衛星技術,建立應急3G專網,2011年底前完成省級移動應急平臺基站建設,2013年底前建成覆蓋省、市、縣三級的移動應急平臺3G專網基站,為構建高效、便捷、快速的移動應急平臺提供網絡支持。
第四章 加強隊伍裝備體系建設 增強應急管理救援能力
按照統一領導、職責明確、一專多能、協同聯動的原則,建立以各級應急管理隊伍為龍頭,以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公安特(巡)警、武警、軍隊等為骨干突擊力量,以專業隊伍為基本力量,以基層及企事業單位專(兼)職應急救援隊伍、專家隊伍、信息員隊伍、志愿者隊伍為輔助力量的應急隊伍體系(見圖3),大力開展應急隊伍培訓和演練,加大資金投入、提升裝備水平,全面提高應急管理及救援能力。
圖3應急隊伍體系構架圖
第一節 管理隊伍
——按照《應對法》及相關法律法規要求,進一步健全應急管理領導機構、工作機構及辦事機構,完成縣級以上應急管理工作機構建設,明確省直相關部門負責應急管理工作的處室,逐步建立鄉鎮(街道)、村(社區)和中小企業應急管理工作機構(見圖4),確定機構組織形式、工作職責和行政運行程序等,構建統一領導、分類管理、分級負責、條塊結合、屬地為主的應急管理體制。
圖4全省應急管理隊伍體系基本結構
——加強上下之間、部門之間、條塊之間的銜接、協調和配合,促使人員、信息、資源有機整合、快速集成,形成統一指揮、應對靈敏、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應急管理運行機制。
——配齊配強工作人員,落實辦公場所及經費,配置必要的設備,加強培訓交流,提升人員素質,打造一支高效的應急工作管理隊伍。
第二節 骨干隊伍
——充分發揮公安消防隊伍在突發事件處置中的專業及裝備優勢,組建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承擔重大災害、事故災難和其他以搶救人員生命為主的綜合性應急救援任務,抓緊建立省、市、縣三級綜合性應急救援隊組織機構,完成3370名合同制隊員征招任務及合同制應急救援隊伍執勤用房、生活設施、器材裝備達標建設,加強鷹潭、萍鄉、新余、撫州市特勤消防站建設。新建37個普通消防站,完成24個普通消防站改造。
——在現有公安警力的基礎上,不斷補充基層一線警力,進一步壯大設區市特警隊和縣級巡警隊力量,積極推進縣(市)特警隊建設,到“十二五”末,每個縣(市)都建有公安特警大隊。加強反恐處突及防汛、工化等搶險救災能力建設,按照300人的標準建設武警反恐大隊,與省地震局共同組建工化救援中隊,及時補充配備反恐處突及搶險救援裝備器材,強化其專業操作培訓。爭取國家支持,加強森林武警部隊建設,完善訓練設施、增加撲火裝備。支持駐贛武警水電部隊應急救援專業化重點分隊建設,適當補充配發專業設備和工器具,提高其快速應對突發災害的能力。
——建立健全軍地災害信息共享、應急聯動等機制,進一步發揮軍隊在應急救援中的突擊隊作用。根據需要,為遂行應急救援任務部隊提供必要救援裝備,補充省軍區系統在洪澇、森林火災等災害多發區搶險專業應急分隊及擔負核輻射、生物、化學機動救援任務的預備役部(分)隊的訓練和救護裝備,建設預備役部隊防化應急救援綜合訓練基地。
第三節 專業隊伍
——建立省、市、縣三級綜合減災專職工作隊伍,強化各級民政減災救災隊伍專業化建設,配備標準化救災技術裝備,加快推進災害信息員職業化進程,重點提高鄉鎮、村災害信息員的業務能力。
——加強省、市、縣三級聯動地震災害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構建專業救援隊伍快速配置系統,確保2小時內趕赴災區救援。組建一支省、市、縣三級地震受損房屋應急評估隊伍,確保6小時內趕赴災區開展地震受損房屋應急評估工作。
——完善已建的南昌、九江、撫州、吉安、贛州5個市防汛專業搶險隊伍,建設宜春、景德鎮、上饒、萍鄉、新余、鷹潭6支市級防汛專業搶險隊,各縣(市)以民兵預備役和武警中隊為基礎組建50人以上的基本搶險隊伍,配備沖鋒舟、指揮艇和通信等搶險裝備,重點完成69個一般縣的應急救生隊伍建設,配置救生裝備,形成覆蓋全省的防汛應急救生網絡,全省1548個有防汛任務的鄉鎮防辦和10541名安全管理員配備基本的防汛應急、搶險和通訊設施。
——推進專業森林消防隊伍正規化建設,適當擴大專業森林消防隊伍的規模,每個林區縣(市、區)建立1支不少于30人的專業森林消防隊,強化鄉鎮半專業化撲火隊伍建設,新建專業隊營房、訓練場地,配備通信裝備,補充撲火裝備和交通運輸車輛,大幅提高專業防火水平和航空滅火技術。
——完善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專業隊建設,實行專業化與市場化相結合,運用飛機、高射程噴霧機等現代化防治手段,開展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做到“有火防火,有蟲防蟲”,提升生物災害應急能力。
——完善省、市、縣三級氣象災害應急觀測、預報與服務隊伍,配備移動自動氣象站、移動雷達、移動預報系統和視頻傳輸等裝備,加強各級應急隊伍的聯動,提高氣象災害應急能力。
——加強省級地質環境監測機構建設,建立省、市、縣三級地質災害應急專業隊伍,補充配備現場監測、救生、通信和運輸裝備,提高快速應對突發地質災害能力。
——加強全省礦山應急救援隊伍質量標準化建設,完成17支專業礦山救護隊建設及3個醫療救護分中心技術裝備的配備和更新,專業骨干救護隊綜合管理水平、技術裝備達到標準。加快礦山企業兼職救護隊建設,使其達到標準化三級以上水平。依托大中型化工企業或消防大隊,在南昌市、九江市、贛州市、吉安市、宜春市、景德鎮市6個化工產業集中區域建立省級危險化學品骨干救援隊伍。
——加快大型專業機械操作、搶險搶通、危險源檢測分析等專業人員的培養,強化各類搶通搶險專業設備的配備,構建以公路養護管理部門、路政管理部門、養護工程企業、清障施救單位為主體的公路應急搶險搶通隊伍體系。依托省水上搜救中心和航道管理維護部門,加強搜救裝備保障,發揮社會力量在應急搜救、搶險打撈的作用,建立水上疏堵應急救援隊伍。加快交通運輸生產安全專業管控隊伍的培養。補充基層一線警力和相關工作人員,提高重特大交通運輸生產安全事故預防和應急處置能力。
——加強省、市兩級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機動隊伍和應急處置中心的能力建設,配備必要的專業監測裝備,提高突發事件現場環境應急監測、評估和處置能力。
——分級組建和完善省、市、縣三級由應急管理、各類專業技術和應急保障等人員構成的衛生應急隊伍,到“十二五”末,依托省直相關醫療衛生單位組建傳染病、食物中毒、職業中毒、不明原因疾病、醫療衛生救援、健康教育與心理防護等七大類的16支省級衛生應急隊伍。
——加強突發重大動物疫情應急預備隊建設,重點提高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情應急處置能力。加強農作物病蟲災害專業防治隊伍建設,重點扶持250個標準化專業防治組織,顯著提升農業病蟲災害應急防控能力。
——依托各級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點工作人員,分級組建和完善省、市、縣三級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應急隊伍。
——依托核設施營運單位、部隊、消防和有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輻射環境監測站、核輻射醫療救治基地等力量,重點建設應急輻射監測、核應急醫療、洗消去污救援3支專業救援分隊。
——優化人防專業編成結構,打造新型人防專業隊伍,籌建民防應急志愿者隊伍,突出平戰一體化救援力量建設,完善區域協防聯動的應急救援體系,建立健全人防專業隊日常管理和運行長效機制。
——整合現有金融應急隊伍資源,組建省、市、縣三級由人民銀行、監管部門、金融機構等金融專業人員組成的金融應急隊伍,建立健全應急隊伍管理機制。
——在每個設區市建立一支社會工作者突發事件應急小分隊。小分隊由各設區市取得社會工作職業水平資格證書的人員組成,由高校社會工作專業教師擔任督導。重點幫助受災群眾克服心理障礙,重建社會關系,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