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規劃背景
“十二五”時期是我省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重要時期,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保證經濟社會穩定發展至關重要。多年來,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應急管理工作為應急體系建設提供了組織保證;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為應急體系建設提供了財力、物力和人力保障;科技進步為應急體系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撐;社會廣泛參與和公眾防災避險意識的提高為應急體系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應急管理工作所取得的成效為應急體系建設夯實了良好的基礎。
但是,當前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的趨勢在全球范圍內進一步發展,國內正處于轉型期,各種傳統的和非傳統的、自然的和社會的、經濟的和政治的安全風險交織并存,對加強應急管理工作、加快應急體系建設、提高全社會應急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自然災害方面。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我省各類自然災害的突發性、異常性、難以預見性日顯突出,極端天氣事件明顯增多,暴雨、臺風、雷電、暴雪、寒潮、冰雹、冰凍、干旱、高溫等氣象災害時有發生。洪澇、山洪、泥石流、山體滑坡、森林火災等誘發的次生、衍生災害呈現多發、頻發、重發趨勢。大江大河綜合防洪減災體系仍不完善,多數中小河流、病險水庫、堤防險工險段隱患較多。野外火源管理難度大,森林火災發生機率增加。外來物種入侵、有害生物對局部地區農林業生產、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環境造成的危害加重。我省具備發生6級左右中強地震的構造背景,我省防震減災工作不容松懈。
事故災難方面。受生產力發展總體水平的影響和制約,加上企業主觀和客觀等方面的原因,安全生產基礎薄弱,安全隱患較多。煤礦開采由淺部向深部過渡,地質條件趨于復雜,生產安全事故易發因素增多。隨著交通運輸事業迅猛發展,交通運輸安全生產形勢更加嚴峻。工業化、城市化加速發展與各類公共設施、設備老化并存,給城市供水排水、能源供應、道路暢通、通信網絡等方面的安全保障帶來了嚴峻考驗。
公共衛生事件方面。鼠疫、霍亂等重大急性突發傳染病暴發、流行的風險增加,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甲型H1N1等新發傳染病、不明原因疾病發生率增加且危害較大,人畜(禽)共患病危害依然嚴重。食物、職業和化學等中毒事件時有發生,放射源的廣泛應用使得有效監管難度增大,放射性污染事故發生幾率增加。各類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和社會安全事件等引起的次生、衍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增多。畜禽養殖群防群控基礎薄弱。食品藥品和醫療器械安全隱患較多。
社會安全事件方面。隨著經濟社會結構轉型不斷深入,各項改革繼續深化,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使得社會利益關系變得錯綜復雜,各種矛盾、摩擦和沖突極易引發群體性事件,影響社會穩定的不安定因素增加,群體訪、重復訪問題突出。影響群眾安全感的刑事案件發案率仍處于高位,嚴重暴力犯罪案件時有發生。影響金融穩定與經濟安全的國內外因素仍然較多,金融突發事件極易演變成系統性金融風險。博客、微博迅猛發展,給網絡和信息安全帶來巨大挑戰。能源及糧油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安全形勢不容樂觀。西方反華勢力對我國不斷試圖顛覆、分裂,境內外“三股勢力”暴力恐怖活動不斷向內地發展蔓延,給社會安全穩定帶來了新的挑戰。
第四節 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實施《應對法》,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重大決策部署。堅持以人為本,預防與處置并重,常態與非常態相結合,近期任務與長遠目標兼顧。建立健全統一指揮、結構合理、反應靈敏、保障有力、運轉高效的應急體系,著力提高全省應對突發事件的綜合能力,切實增強各級政府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能力,重點解決應對重大、特別重大突發事件的薄弱環節和共性問題,有效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提供有力保障,建設富裕和諧秀美江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圍繞上述指導思想,在實際工作中堅持以下原則:
統一領導,分級負責。根據統一領導、綜合協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為主的應急管理體制,省政府統一領導全省應急體系建設工作,省政府應急辦具體負責綜合指導和協調工作,省應急委各成員單位及其相關部門根據各自的職責,承擔本規劃確定的相關建設任務及工作,各市、縣(區)政府統籌規劃,突出重點。省政府制定總體規劃,對全省應急體系建設做出總體部署,各地、省直各有關部門根據總體規劃,結合各自實際,制定相應的應急體系建設規劃。優先加強重點行業、重點領域、中心城區、人口密集場所、災害易發區域及基層應急體系能力建設,重點解決監測預警、應急處置、恢復重建、應急保障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環節及突出問題。
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建立有效機制,充分利用存量,大力挖掘潛力,實現資源共享,避免重復建設,促進各地區和各行業信息、隊伍、裝備、物資等方面的有機整合,形成合力,提高效率。
全面推進,分步實施。根據規劃總體要求,全面推進應急體系各子體系的建設,充分發揮各要素功能的疊加綜合效應。根據需求的輕重緩急和可承受能力,按照先進適用、量力而行的原則,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有針對性分步組織實施。
依靠科技,提升能力。及時跟蹤國內外應急科技前沿動態,大膽采用最新科研成果,通過對先進適用關鍵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提高應急管理科學性和監測預警、指揮調度、裝備保障等技術先進性,全面提升應對突發事件的綜合能力。
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充分發揮政策導向作用,運用市場手段,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應急體系建設機制,調動各方面參與建設的積極性,提高應急管理工作的社會化程度。
第五節 建設目標
總體目標: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較為完善的全省突發事件應急體系,促使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法制更加健全,應急技術手段更加先進,應急物資及裝備更加完備,緊急運輸更加快捷,應急救援隊伍不斷壯大,公眾應急意識不斷提高,應急管理及處置綜合能力全面提升,社會和諧穩定,公眾生命財產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圍繞總體目標,全面推進以下分類目標:
自然災害類。自然災害造成的年均直接經濟損失得到有效控制,人員傷亡較“十一五”有最大限度地減少,受災群眾在災后8小時內得到基本生活救助。
設區市、縣(市、區)分別按上年度本級財政收入的2‰-3‰、3‰-5‰比例安排自然災害生活救助資金。2.0級地震監控能力覆蓋全省,地震速報時間縮短到10分鐘以內,20分鐘內實現地震烈度速報,大中城市防震減災能力明顯提高。受損建筑物應急救援及評估隊伍6小時內到達現場并開展工作。氣象要素預報、定量降水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落區預報的精細化和準確率進一步提高,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公眾覆蓋率達90%以上,災害性天氣預警信息提前15-30分鐘以上發出。同等洪水標準內,洪澇災害損失較“十一五”期間明顯減少。地質災害短期預報準確率提高20%,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均減少30%。農業病蟲災害長、中、短期預報準確率分別提高到80%、90%和95%,損失率一般發生區穩定控制在5%以內。林業有害生物災害測報準確率達到88%以上,林業重大危險性有害生物成災率控制在5‰以下。森林火災受害率控制在1‰以下,林區林火監測覆蓋率達到96%,生物防火林帶密度達到13米/公頃,重點林區通信覆蓋率達到95%,一般區域達到85%以上。
事故災難類。以2010年實際為基數,到2015年全省億元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6%以上,工礦商貿就業人員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26%以上,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下降32%以上,煤礦百萬噸死亡率下降28%以上,鐵路交通死亡人數下降10%以上,建筑施工死亡人數下降10%以上,杜絕民航飛行事故,企業排污造成的重特大環境事件降低20%。重大、特別重大事故發生顯著減少,事故災難得到有效遏制。應對各類核與輻射事故能力得到提升。
公共衛生事件類。設區市級和縣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硬件基礎設施建成率均達到100%,傳染病疫情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直報率在疾控機構和鄉鎮以上醫療機構達到100%。全省市、縣(區)突發動物疫情報告網絡覆蓋率達到100%,應急處置隊伍在突發重大動物疫情發生后24小時內到位率提高到98%以上。食品藥品重大事故及時報告率和處置率達100%。
社會安全事件類。突發群體性事件、社會治安事件和恐怖襲擊事件等社會安全事件防控體系更加健全,情報信息預警機制、矛盾排查機制和應急處置機制進一步完善,社會安全事件綜合防控能力顯著提高。經濟安全發展,金融體系平穩運行,信息網絡安全暢通,糧油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市場供應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