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十二五”安全生產規劃
安全生產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事關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事關黨和政府形象和聲譽。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決策部署,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安全生產“十二五”規劃的通知》(國辦發〔2011〕47號)和《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精神,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規劃。
一、規劃背景
(一)“十一五”期間安全生產成效。
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和國家安監總局的指導下,全省各級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始終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安全生產方針,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克服“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害和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雙重不利影響,把“重視基層、強固基礎、關愛群眾”作為安全生產工作的出發點與落腳點,大力實施“科技興安”和“人才強安”戰略,全面開展“三項行動”和“三項建設”,有效建立部門協調聯動機制,扎實推進基層基礎工作。“十一五”期間,全省安全生產有6大舉措成效顯著:一是建立健全省、市、縣三級安全監管執法體系;二是強化重大隱患綜合治理;三是創建100個安全生產示范鄉鎮;四是實施公路安保工程,每縣每年安裝不少于1公里的波形防護欄,旅游熱線地區的安保設施得以全面完善;五是著力構建安全生產科技支撐體系。對上萬輛營運車輛加裝了GPS系統,對上千對煤礦加裝了瓦斯監控系統;六是重視安全培訓,安全培訓累計達400萬人次以上。通過這些行之有效的工作,“十一五”安全生產規劃主要指標順利完成,其中全省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持續雙下降,億元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和工礦商貿就業人員10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分別下降73%和40%,實現了國務院確定的到2010年安全生產狀況明顯好轉的階段性目標,安全生產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邁上新的臺階。
專欄1 “十一五”安全生產規劃主要指標完成情況(略)
(二)“十二五”時期安全生產面臨的形勢[1]。
“十二五”時期,我省確立了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以改善民生為根本目的的指導思想,這為解決深層次、結構性、區域性的安全生產問題創造了有利條件。全省安全生產工作將進入以實現安全發展為目標,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關鍵時期。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要提高安全生產水平。到2015年,全省經濟總量將突破3萬億元大關,人均生產總值將超過5000美元,經濟社會發展將有望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但是,從當前我省與中等發達國家安全生產水平的比較來看,差距還相當大,實現安全生產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還面臨巨大的挑戰。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需要改變安全生產方式。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任務,強調要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當前,我省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如何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安全生產保障也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
——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對安全生產提出新任務。省委、省政府提出,在“十二五”期間,我省要抓住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等重大機遇,堅持“一主、三化、三加強”的基本思路,努力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和全面小康社會。因此,在西部綜合交通樞紐和基礎設施建設等一大批重大項目的推動下,省內建筑、能源與原材料市場需求持續增長,交通運輸量成倍增加,同時“7+3”產業發展也會給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應用帶來新的不安全因素,安全發展任重道遠。
——公眾安全健康權益需求不斷增強。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全社會對安全生產的期望不斷增大,廣大從業人員“體面勞動”的意識不斷增強,對安全監管效能、事故災難應對處置能力、安全文化建設的要求越來越高,對加強職業安全監管、有效改善作業環境,確保全民職業安全健康有了更高的期待,對安全生產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現階段安全生產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我省安全生產水平受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公共管理體制、公眾安全意識、自然資源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制約,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尤其是與沿海發達地區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煤礦、道路交通、建筑等高危行業領域事故量依然突出,重特大事故時有發生,全省安全生產還面臨諸多壓力。
——安全生產基礎依然薄弱。忽視安全管理、安全管理能力差、安全保障水平低的企業仍然大量存在。一些老工業企業工藝技術落后,設備老化陳舊。煤炭等行業集約型增長能力、集約化生產水平較低,企業“小散亂差”的狀況依然存在。城市生命線系統安全管理滯后于城鎮化進程的需要。道路規劃和安全保障條件不適應交通運輸方式變化的安全需要。全民安全意識不強,全社會安全文化環境有待提升。
——一些深層次矛盾仍未得到解決。經濟發展方式依然粗放,造成能源和原材料需求持續旺盛,在巨大利益面前,部分企業無證無照或證照不全進行非法生產、建設和經營的現象時有發生。
——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意識仍較淡漠。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自覺落實情況不夠理想,工礦企業超能力、超強度、超定員組織生產,交通運輸企業超速、超限、超負荷運轉等非法違法和違規違章現象屢禁不止,責任事故發生率居高不下。
——安全生產監管監察能力亟待提升。安全生產監管監察機構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裝備不足,手段落后,執法效能低,依靠行政管制、人盯死守的傳統監管監察方式和手段,已不能適應日益繁重的安全生產監管監察任務。
——應急救援能力有待加強。應急救援基地建設缺少整體規劃和合理布局。應急救援決策指揮的科學性、高效性還缺少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區域聯動、快速反應的應急救援機制還未完全實現,部分地方在應急救援裝備、應急救援隊伍、應急救援物質儲備等方面還缺少與其安全生產風險相適應的建設內容。
——區域安全生產水平失衡。受區域資源稟賦、交通區位條件、政府財政投入[2]、安全文化建設等多種因素影響,各地安全生產水平差距較大,全省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受到較大影響。
——震后次生災害造成一定時期的安全隱患。“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部分礦山、電站大壩和橋梁、隧道等交通運輸基礎設施所在區域次生災害帶來的安全隱患給安全生產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安全生產難度有所增大。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科學發展的主題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線,牢固樹立以人為本、安全發展理念,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堅持“依法治安”,嚴格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以構建全民安全教育體系為根本,以全面推進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為抓手,以科技進步為支撐,以機制創新為突破,切實把安全生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增強“三大能力”,完善“四大體系”,努力確保全省安全生產狀況持續穩定好轉,為全省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安全生產狀況根本性好轉打下堅實基礎。
(二)基本原則。
安全科學,協調發展。以為全省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強有力的安全生產保障為根本目標,科學分析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和安全風險,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統籌全省各級人民政府的安全生產工作,促進區域安全生產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強化法治,落實責任。堅持依法行政,完善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形成系統規范的安全生產法治秩序,加大對安全生產違法行為的追究和處罰力度,嚴格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和政府監管監察責任的分類落實。
突出預防,創新科技。堅持預防為主、關口前移、重心下移,夯實筑牢安全生產基礎防線,從源頭上防范和遏制事故,牢牢掌握安全生產主動權,圍繞安全生產中的重點、難點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科技攻關,力求突破瓶頸,切實提高安全科技自主創新和解決實際困難的能力。
創新體制,社會共建。以有利于提高安全生產水平為出發點,積極探索綜合監管與行業管理、科技支撐與經濟制約、日常預防與應急處置相結合的法治化、市場化安全生產體制,建立政府、企業和社會多元化投入機制,加大安全生產宣傳教育和培訓力度,提高社會監督的公開度和透明度,形成全社會“事事重安全、人人要安全”的良好文化氛圍。
(三)發展目標。到2015年,政府安全生產監管監察能力、應急救援能力和公共服務能力切實增強,安全生產監管監察方式由事后查處向事前防范轉變,由傳統經驗型向現代科學管理型轉變,安全生產科技支撐作用成效明顯;企業安全管理水平普遍提高,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意識明顯增強;勞動者遵章守紀,安全生產自我保護能力得到提升;社會化安全制約機制初步形成,全社會安全生產環境進一步改善。全省生產安全事故總量穩定下降,重特大事故基本得到遏制,職業危害得到有效防治,億元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40%以上,工礦商貿就業人員十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0%以上,安全生產總體狀況持續穩定好轉。
專欄2 安全生產“十二五”規劃指標體系(以2010年為基數)(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