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全生產“十二五”規劃
為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于“十二五”安全生產工作的總體部署,科學謀劃安全生產長遠發展的思路和重大舉措,根據《安徽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企業安全生產工作的實施意見》(皖政〔2010〕89號)精神,推動和指導全省安全生產工作,實現安全發展,特制定本規劃。
一、現狀和形勢
(一)“十一五”期間安全生產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和明顯成效。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工作,堅定不移地貫徹安全發展理念和“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方針,將安全發展作為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不斷加強對安全生產工作的領導,持之以恒地把安全生產工作納入各級黨委政府工作重點、政府目標管理考核體系、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干部政績業績考核的重要內容,認真落實各級領導班子“一崗雙責”和安全生產工作“一票否決”制度,堅持做到了各級政府一把手擔任安全生產委員會主任的領導制度,強化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和各級政府安全監管責任,層層落實安全生產目標責任和控制考核指標,引導、督促企業和有關方面加大安全投入,推動安全生產與經濟社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發展。各級安全監管部門和有關部門、單位全面貫徹有關法律法規和黨委、政府的決策部署,密切配合,狠抓安全生產執法、治理和宣傳教育工作,嚴格市場準入,持續開展隱患排查治理、“打非”和重點行業領域整頓關閉等專項整治,著力推進安全生產法制體制機制、安全保障能力和監管隊伍建設,全省安全生產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煤礦、非煤礦山、交通運輸、消防、建筑施工、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冶金等重點行業(領域)的大量生產安全事故隱患得到了治理,非法、違法生產經營行為受到有效打擊,全省生產安全狀況明顯改善,事故死亡人數持續穩定下降。
“十一五”期間,全省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總人數19470人,發生各類事故71092起,比“十五”期間減少死亡7161人、減少事故55501起,同比分別下降26.9%和43.8%;未發生特別重大事故,重大事故得到有效控制。2010年與2005年相比,全省事故死亡總人數減少1776人,下降34.39%,其中,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減少1499人,下降34.42%;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和煙花爆竹企業事故死亡人數分別下降53.25%、53.13%、66.67%和44.44%;體現安全生產整體水平的億元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等4個相對指標大幅度下降(詳見表1),其中,工礦商貿就業人員十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好于全國平均水平,煤礦百萬噸死亡率達到全國先進水平。“十一五”安全生產規劃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基本完成,安全生產狀況明顯好轉的目標如期實現,為2020年實現我省安全生產狀況根本好轉奠定了堅實基礎。
表1 2010年安全生產四個相對指標與2005年比較一覽表
指標名稱
2005年
指標
2010年
實現
指標
比2005年
下降
億元生產總值生產
安全事故死亡率
0.96
0.28
70.83%
工礦商貿就業人員
十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
2.60
1.58
39.23%
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
7.57
3.14
58.52%
煤礦百萬噸死亡率
0.91
0.28
69.23%
(二)“十二五”時期安全生產進入關鍵時期和攻堅階段。
“十二五”時期,是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關鍵時期,也是我省“科學發展、全面轉型、加速崛起、興皖富民”大有可為的黃金發展期。安全生產工作既要解決長期積累的問題,又要積極應對新形勢、新挑戰,任務艱巨而繁重。
——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事故總量仍然很大,較大事故時有發生,重大事故未能杜絕。2010年,全省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事故13347起,死亡3389人,其中發生較大事故62起。非法生產經營行為屢禁不止。職業危害事件多發。
——安全生產基礎仍較為薄弱。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沒有根本轉變。不少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不落實,設備老化陳舊,工藝技術落后,隱患排查治理不到位;安全投入不足,安全培訓滯后,從業人員素質不高;經濟結構調整和承接產業轉移力度不斷加大,城市軌道交通、超高層建筑、地下管網施工運行與管理等新老安全生產問題相互交織,增加了安全生產的風險。
——安全監管執法水平亟待提升。基層安全機構執法力量不足,基礎設施建設及裝備滯后,執法人員專業化水平不高,存在監管工作不到位、不落實。傳統的嚴防死守的監管方式難以適應新形勢下安全監管工作需要。應急救援基地和隊伍建設亟需進一步提高,用于重特大事故救援的大型及特種裝備較為缺乏。
——人民群眾對安全健康權益的要求日益增強。一方面,事故總量、事故死亡人數連續多年下降,但在經濟快速發展情況下,繼續下降的空間越來越小,下降的幅度將呈逐步減緩趨勢。另一方面,隨著社會進步,人民群眾對安全生產的關注和期望不斷提高,廣大從業人員“體面勞動”觀念不斷增強,對加強安全監管、改善作業環境、保障職業安全健康等方面要求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