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監管執法能力建設工程。
提升監管執法能力和水平,研究制定我省企業生產安全事故與職業危害風險等級評估標準,開展企業風險等級評價。建立企業安全生產分級監管機制,根據企業安全生產管理狀況和水平,對企業進行合理評估、分類和分級,對企業實施分級監督檢查;進一步提高監督檢查的專業性、技術指導水平以及效率和質量,更好地發揮安全中介機構、組織的技術支撐作用。
各級政府進一步加大對安全監管裝備設施的投入,使本級安全監管部門的基礎設施用房、辦公設備、交通工具、現場監督檢測設備、應急救援裝備、信息化裝備、現場執法與調查取證分析設備等基本達到國家安全監管總局規定的配備標準。
強化基層基礎工作,堅持重心下移、關口前移,加大基層執法力度,全面落實基層安全生產責任制,嚴格安全生產目標責任考核。對各級安全生產執法監管人員進行經常性、專業性、針對性培訓,提升基層安全執法和依法管理安全生產的能力。
建設和完善省、市、縣、鄉四級安全監管部門基礎設施。到2015年,省、市、縣三級安全監管部門基礎設施建設達標率分別為100%、80%和70%以上。建立省、市、縣、企業重大隱患和重大危險源實時監控預警系統,形成以省、市、縣安全監管局和重點企業為縱向,以相關部門為橫向,標準統一、分級管理、互聯互通、信息共享的實時監控預警系統。加強事故信息采集和統計分析。實施安全監管執法人員培訓工程。建立安全生產培訓考核系統和遠程教育平臺;建設省、市安全培訓考核點,實現省市考點的互聯互通和視頻監控;實現安全培訓、考核及培訓機構監管的網絡化。
(九)安全文化建設創新工程。
創新全社會安全文化活動。認真組織開展好全國“安全生產月”、“安全生產萬里行”、“安康杯”競賽、“青年安全示范崗”等活動,動員全社會積極參與。強化正確的輿論引導,積極做好安全生產新聞發布和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的發布工作。充分發揮互聯網、報紙、電視、廣播等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加大監督力度、拓展監督廣度、延伸監督深度、注重監督效果,對輿論反映的熱點問題進行跟蹤調查并及時公布。
加強安全法制宣傳,進一步推動普及安全生產法律知識,提高全社會安全法制意識。創建企業安全文化。建設一批安全發展理念牢固、安全生產狀況良好、安全生產責任落實的企業,在產業政策、資金投入等方面給予支持。
開展安全文化示范創建活動,扎實推進安全社區、安全文化示范企業、安全誠信企業建設,整合各類資源,建立全員參與機制、社區應急聯動機制和社區安全保障體系。開展社區安全文化建設,提高全民安全意識。學習國內外安全社區建設經驗,探索安全社區網格化管理模式,力爭在“十二五”末,實現達到聯合國標準的國際級安全示范社區1個,以及國家安全示范社區10個、省級安全示范社區40個。重點開發安全科普書籍、音像制品、知識掛圖、動漫等安全文化教育產品。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對安全生產工作的領導。
要切實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把加強安全生產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落實屬地監管責任,健全完善條塊結合、以塊為主、行政首長負責制的安全生產工作機制。嚴格執行安全生產“一崗雙責”制。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要定期研究部署本地區、本行業和領域的安全生產工作,解決安全生產中的重大問題。
繼續堅持政府安全生產委員會例會制度,充分發揮各級政府安全生產委員會的綜合協調作用;加強安全生產綜合監管;嚴格執行《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全生產職責規定》,各有關部門分別負責各相關行業(領域)的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加大各級黨委對安全生產工作的領導,把安全生產政績作為評價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據,促進安全生產責任制的落實,形成黨委、政府齊抓共管安全生產工作的領導格局。各級政府要保證安全生產監管部門的工作經費和裝備,適當提高一線工作人員的待遇,加強安全執法人員的安全防護保護,為安全生產監管部門履職創造條件。
(二)堅持安全生產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各級政府要堅持安全發展理念,統籌安全生產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組織編制發布本地安全生產“十二五”規劃,把安全生產重要指標、重點工程、保障措施等重要事項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其中,將安全生產重要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統計指標體系,將安全生產重點工程列入經濟社會發展投資計劃,各有關部門依據各自職責落實安全生產保障措施,確保安全生產與經濟社會其他各項事業建設同步推進、協調發展。
(三)提高安全生產執法效力。
推進安全生產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規范性文件的制定實施。針對我省安全生產工作的問題和實際需要,研究制定有關地方標準、規范,逐步完善安全生產技術標準體系。建立嚴格執法與指導服務、現場執法與網絡監控、全面檢查與重點監管相結合的安全生產專項執法和聯合執法機制。推行安全監管監察執法政務公開。完善行政執法評議考核和群眾投訴舉報制度。健全安全生產“一票否決”和事故查處分級掛牌督辦制度。發生較大以上責任事故的,要對縣級以上政府履行安全生產職責情況進行調查。強化事故技術原因調查分析,及時向社會公布事故調查處理結果。建立完善“覆蓋全面、監管到位、監督有力”的政府監管和社會監督體系。拓寬和暢通社會參與和監督渠道,設立舉報信箱,統一和規范“12350”舉報電話,接受社會公眾的公開監督。
(四)完善安全生產投入機制。
各級財政穩定增加安全生產專項資金,加大對安全監管能力建設投入和安全生產引導性投入。安排使用好尾礦庫治理、扶持煤礦安全技改建設、瓦斯防治和小煤礦整頓關閉等各類中央資金,落實地方和企業配套資金。健全完善企業安全生產費用提取和使用的監督機制,適當擴大安全生產費用使用范圍,提高安全生產費用提取下限標準。實行高危行業企業安全風險抵押金制度和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制度,并積極穩妥推行兩項制度的銜接。推進安全監管監察經濟處罰收入管理制度以及重大隱患和違法行為舉報獎勵制度建設。建立非煤礦山閉坑和尾礦庫閉庫安全治理保證金制度。規范和統一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經費投入渠道。加大對農機、漁船安全監理工作及有關公益性設施建設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鼓勵銀行對安全生產基礎設施和技術改造項目給予貸款支持。
(五)淘汰職業危害嚴重和安全性能低下的技術和產能。
把淘汰職業危害嚴重、安全性能低下的技術和產能作為我省調整經濟結構、改善民生的內容和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生產安全風險。政府有關部門對不符合國家安全標準、職業危害嚴重、安全性能低下的落后技術、生產工藝和設施設備,要定期制定淘汰目錄并予公布。凡是列入國家、省產業政策淘汰目錄的,一律停止生產、使用,由縣級以上政府依法予以強制淘汰。對存在技術裝備落后、構成重大安全隱患的企業予以公布,并責令限期整改,逾期未整改的依法實施關閉。在承接產業轉移和推廣應用新產品、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過程中,嚴格審查,防止和減少職業危害與安全隱患。
(六)加強對規劃實施的評估與考核。
本規劃是全省“十二五”期間安全生產工作的綜合性規劃,是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和企業履行安全生產職責的重要依據。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要切實履行職責,加大工作力度,確保安全投入,引導社會資源,做到責任有主體、投入有渠道、任務有保障,逐項落實本規劃提出的各項任務和保障措施。
省政府安全生產委員會在2013年底和2015年底分別對規劃執行情況進行中期評估和期終考核,公布各地、各部門安全生產規劃目標、重點工程項目的實施進展情況。評估考核結果作為省政府考核各地、各部門績效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