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五”時期應急體系發展的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加快實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戰略和推動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標,按照全面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安全體系建設的決策部署,牢固樹立安全穩定是硬任務、是第一責任和安全發展的理念,堅持實行預防為主、預防與應急相結合的原則,著眼于防大災、抗巨災,以提升處置救援能力為核心,以加強預防為重點,以強化應急準備為抓手,充分發揮首都區域協調聯動機制作用,加大創新力度,加強資源整合,強化精細化管理,夯實基層基礎,實現本市應急體系的可持續發展,捍衛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維護首都社會和諧穩定。
(二)基本原則。
1、以人為本,服務全局。
堅持“人民生命財產高于一切、首都安全責任重于泰山”的宗旨,圍繞服務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首都發展穩定大局,有效減少重特大突發事件及其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為首都科學發展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2、政府主導,社會參與。
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加強綜合協調和管理,統籌推動應急體系建設發展。把政府管理與社會參與有效結合,充分發揮政策導向和市場機制作用,調動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公民等各方力量參與應急體系建設的積極性。
3、統一規劃,整合資源。
統籌部署全市應急體系建設發展,加強重點項目的論證評估,對全市應急資源進行總體布局。抓好頂層設計,充分利用存量資源,挖掘現有資源潛力,促進各部門和各區縣信息、隊伍、物資、裝備等方面資源的有機整合,避免各自為政和重復建設,實現資源共享,提升整體應急能力和綜合管理水平。
4、統籌推進,突出重點。
合理安排主要任務和重點項目建設時序,分階段、按計劃統籌推進,確保應急體系全面可持續發展。重點加強應急體系薄弱環節建設,優先選擇一些重點項目作為突破點,既要增強快速反應能力,又要加強風險管理,強化應急準備。
5、分級負責,分步實施。
按事權、財權合理劃分市各有關部門和各區縣、街道(鄉鎮)的建設任務,實現各負其責、各司其職。根據現實需要和實際能力確定建設任務和項目,分步組織實施,實現穩步有序推進。
6、先進適用,科學規范。
學習、借鑒國內外先進適用的經驗和科技,保障應急體系高效運行。建立健全應急管理標準和制度體系,實現應急體系建設發展與運行的規范化。
(三)發展目標。
從建立中國特色世界城市應急體系的高度,到2015年,構建具有首都特色、國內領先、適應中國特色世界城市建設進程需要的、比較健全的現代應急體系。
1、“五個深化”體系建設躍上新臺階。《突發事件應對法》及本市《實施辦法》全面貫徹落實,配套制度和措施不斷完善,法制化建設全面深化。各類應急管理制度和標準體系不斷健全,規范化建設不斷深化。應急科學決策水平不斷提高,科學處置能力不斷增強,科學化建設進一步深化。應急體系和應急指揮科技含量不斷提高,信息化建設繼續深化。突發事件應對的社會參與水平不斷提高,社會化建設持續深化。
2、“九大能力”實現新提升。應急準備、綜合防范、快速反應、恢復重建、基層應急、社會參與、城市安全運行、巨災應對和科技支撐等九大應急能力不斷提升,突發事件應對效率持續提高,突發事件造成的損失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全面降低。
3、應急管理水平取得新突破。實現應急管理的“三個轉變”,即從以重大活動應急保障為重點向全面構建首都公共安全長效、常態機制轉變,從以應急體系建設為重點向以應急能力建設為中心轉變,從以突發事件預防和處置為重點向全面加強風險管理、應急管理、危機管理相結合的公共安全管理轉變。
4、公共安全文化建設取得新進展。公共安全文化建設納入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體系,安全文化得到大力弘揚,應急宣教培訓不斷加強,社會各界及廣大市民安全應急意識和文化素養大幅提升,自救互救能力進一步增強,全社會共同參與應急管理的文化氛圍和社會環境進一步形成。
“十二五”應急體系發展規劃分類目標(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