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時期是我省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0〕29號),全面實施“中心帶動、兩翼齊飛、組團發展、整體推進”區域發展戰略,實現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時期。為切實加強我省應急體系建設,提升應對各種風險和預防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特制定本規劃。
一、總則
本規劃是全省“十二五”期間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體系建設工作的總體部署,是未來五年全省應急管理工作的指導性文件。通過本規劃的編制和實施,進一步建立健全全省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社會預警體系,全面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形成統一指揮、反應靈敏、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應急管理體制,有效預防和減少突發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損失,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社會穩定,為全省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本規劃主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應急管理工作的意見》(國發〔2006〕24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0〕29號)、《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國發〔2005〕11號)、《中共甘肅省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甘發〔2010〕15號)、《甘肅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甘政發〔2011〕21號)、《甘肅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甘政辦發〔2007〕141號)以及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和應急管理工作實際制定。
按照《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突發公共事件分為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四類。本規劃主要針對以上四類突發公共事件,按照應急體制機制、監測預警、應急指揮、技術支撐、物資保障、應急隊伍、恢復重建及宣教培訓等應急管理的主要因素,統一規劃“十二五”期間全省應急體系建設的目標、主要任務和重點工程。
二、建設基礎與面臨的挑戰
(一)“十一五”期間應急體系建設基本情況。
“十一五”以來,全省應急管理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預防與應急并重,全面加強應急管理體系、監測預警體系、救援隊伍體系、應急保障和恢復重建體系等方面的建設,成功應對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特別是戰勝了“5·12”汶川特大地震、“8·8”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等重特大突發事件,全省應對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綜合能力得到了明顯提高,應急管理工作正朝著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的方向發展。
1.應急管理體系建設。
——應急管理組織體系初步建立。圍繞提高預防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能力,省政府成立了省突發公共事件應急委員會,并在省政府總值班室的基礎上組建了省政府應急管理辦公室。14個市州政府相繼成立了應急委員會,全部設立或明確了應急管理辦事機構,配備了專(兼)職工作人員。59個縣市區政府設立或明確了應急管理辦事機構,占全省縣市區總數的68.6%。35個省級專項應急指揮機構全部建立,由分管副省長任總指揮,省政府分管副秘書長、相關牽頭部門主要負責人任副總指揮,負責單項重特大突發事件的應對工作。省災害性天氣應急保障領導小組、省核應急指揮中心等應急管理專門機構相繼成立并開展工作。各市州及縣市區根據實際需要,按照專項應急預案的要求,也分別成立了相關專項應急指揮機構。
——應急管理工作機制逐步建立。2009年1月,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甘肅省突發公共事件新聞報道辦法》(省委辦發〔2009〕3號),對全省突發公共事件新聞報道工作進行了規范;2010年2月,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甘肅省省級應急救援隊伍響應機制》(甘政辦發〔2010〕21號);2010年10月,省政府、省軍區印發了《甘肅省處置突發事件軍地聯合應急指揮暫行辦法》(甘政發〔2010〕59號),進一步加強了地方和軍隊在處置突發事件過程中的協調聯動、信息共享以及人力、物力等資源的合理配置;省政府應急辦先后制定《省政府應急管理辦公室工作職責》、《應急值守制度》、《突發事件手機短信報送制度》等16項制度,進一步規范了全省應急管理工作制度;省、市、縣三級政府應急管理辦事機構全部建立并實行24小時在崗值守制度,突發事件信息報送嚴格按照有關規定進行,確保各類突發事件在第一時間得到及時、有效處置。
——應急預案體系進一步完善。“十一五”期間,全省累計編制各級各類應急預案5.46萬余件,基本覆蓋了我省常見的各類突發事件,“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應急預案體系初步建立。據不完全統計,市州共制定預案1999個,其中總體預案14個,專項預案479個,部門預案1027個,其他預案479個;縣市區共制定預案5317個,其中總體預案86個,專項預案2275個,部門預案2105個,其他預案851個;1234個鄉鎮(街道)共制定預案3537個;7928個行政村(社區)共制定預案11228個。全省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和規模以上非國有企業共制定預案4939個;各類學校共制定預案27592個。
——應急演練不斷加強。各地、各部門高度重視應急演練工作,積極組織開展地震應急、地質災害應急、水上搜救、應急通信保障、消防救援等方面的演習演練活動。據不完全統計,“十一五”期間,各市州及縣市區共開展各級各類應急演練5794次,有效地提高了各地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
2.監測預警體系建設。
——突發事件各領域監測預警體系不斷完善。通過加強資源整合,實現資源共享,擴大監測覆蓋面,增加監測點密度,改進監測技術和手段,建立健全突發公共事件綜合預警系統等措施,全省地震監測能力、森林草原火災監測預警能力明顯提高,突發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和各類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氣象保障能力、森林草原有害生物災害監測能力進一步增強,沙塵暴地面固定觀測站點建設工作進一步加強,全省地震、氣象、沙塵暴、森林火災和草原火災、滑坡、泥石流、草原病蟲害、洪澇干旱等災害監測系統和信息發布體系基本形成,鐵路、公路和水上交通突發事件監測預警體系進一步完善,校園網絡安全管理不斷得到強化。
“十一五”期間,全省共發布氣象災害預警信息6661件、沙塵暴災害預警信息780件、森林火災和草原火災預警信息2521件、地質災害預警信息4994件、草原病蟲害預警信息290件、林業有害生物預警信息567件、煤礦危險源信息1328件、洪澇干旱預警信息2880件。
3.應急救援隊伍體系建設。
初步建成了以公安、武警、軍隊為骨干突擊力量,以專業救援隊伍為基礎力量,以企事業單位專兼職隊伍、應急志愿者為補充的應急救援隊伍體系。
——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體系基本形成。2010年4月12日,省政府依托省公安消防總隊組建了甘肅省應急救援總隊。蘭州、嘉峪關、白銀、平涼等市綜合應急救援支隊也依托當地公安消防部門相繼成立。“十一五”期間,市州共組建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87支、10972人;縣市區共組建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716支、34457人;街道(鄉鎮)、社區(村)共組建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9477支、238374人。
——專業應急救援隊伍不斷壯大。在大力整合協調省、市兩級政府和大中型企業應急救援力量基礎上,建成了一批以公安、消防、醫療、礦山、防汛、國土資源、建筑工程、市政、電力、森林防火和草原防火、交通、環保、藥檢、動物防疫、核化等為主體的專業性應急救援隊伍。同時,省軍區還依托基干民兵隊伍,建立了森林防火、消防滅火、供水設施搶修、電力設施搶修、燃氣設施搶修和供熱設施搶修等方面的專業應急救援分隊152個。
——省級應急管理專家隊伍建設有序推進。省政府高度重視應急管理專家組在應急決策中的重要作用,于2010年底完成了省政府應急管理專家組人員遴選工作和專家組成立的前期準備工作,2011年內將正式成立省政府應急管理專家組。2007年至2009年全省共成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專家咨詢委員會36個。
——應急志愿者隊伍不斷壯大。企事業單位、大中專院校和基層社區的青年志愿者,在抗震救災、搶險救災、應急救助、科普宣傳和恢復重建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4.應急通信與指揮體系建設。
依托國家電子政務外網,實現了國務院應急平臺和省政府應急平臺的計算機、圖像接入和視頻會議系統的互聯互通。與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五十四研究所以及甘肅電信規劃設計研究院等單位聯合開發設計,基本建成了省政府應急指揮平臺,并開發部署了“甘肅省應急平臺體系調查管理系統”和“甘肅省省級應急平臺體系數據庫填報管理系統”。為省、市、縣三級政府應急管理機構配置衛星電話150部,初步形成了全省應急衛星通訊體系。完成了從省衛生廳到14個市州的視頻會議系統、應急指揮中心和數據中心基礎設施、全省醫療衛生機構網站系統、疾控系統傳染病疫情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上報系統、省級120急救調度指揮系統、12320公共衛生公益電話系統建設。建成了全省地質災害視頻會商系統和省級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系統平臺建設。
5.物資保障體系建設。
——物資儲備庫建設力度加大。2009年6月,依托甘肅儲備物資管理局建成了省應急物資儲備倉庫。同時,省民政廳還根據國家頒布的《救災物資儲備庫建設標準》(建標〔2009〕114號),在考慮災情發生頻率、人口密度、兼顧輻射保障面、交通運輸等主要因素基礎上,規劃新建中央和省級救災物資儲備庫各1個,省級物資儲備區域中心庫4個,市級救災物資儲備庫9個,縣級救災物資儲備庫40個。
——各級糧油儲備數量不斷增長。蘭州、天水等城市落實了可保障供應10天以上的成品糧油應急儲備,全省糧食企業均有一定數量的糧油庫存。中國石油甘肅銷售分公司根據油庫、加油站分布及應急需求,分別設立了東部、中部、西部應急物資儲備中心,并補充了一定數量的應急物資。
——防火及生物防災物資儲備不斷增加。依托有關林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積極爭取資金,為部分市州及縣市區配發了防火應急藥劑、器械。全省15個單位被國家林業局批準開展藥劑藥械儲備庫和藥械儲備建設。實施了省級草原防火指揮中心、甘南州草原防火指揮中心項目和肅北縣草原防災站項目,建成了1個草原防火物資儲備庫、3個草原防火站,新增風力滅火機760臺、防火專用車8輛、摩托車6輛、拖拉機4臺、五鏵犁4套、衛星定位和通訊設備28臺(部)。
——交通應急救援物資儲備不斷增加。蘭州鐵路局加大救援設備投入,建立了工務應急搶險救援材料儲備庫,為各救援列車配備了帶逼軌式加長型復軌器、道岔復軌器等新型救援設備,補充配備了索具鏈條、照明燈具、防毒面具和防護服等設備。從德國進口的160噸救援軌道起重機已加入蘭西救援列車正式編組,并具備了應急救援能力。
6.恢復重建體系建設。
——加強事發地基礎設施恢復能力建設。進一步加強了城市供水、供電、供氣、供熱、交通和通信樞紐等生命線工程系統破壞情況調查和快速搶險能力建設,有效地保障了災區生產、生活和社會秩序盡快恢復。積極鼓勵和利用社會資源救濟救助,建立了社會捐助中心和社區社會捐助點,并廣泛動員紅十字會、慈善機構等公益性社會團體和組織開展互助互濟。
——加強城鄉建筑抗災能力和城市避難場所建設。實施城市地震安全示范工程,輻射帶動中心城市和農村地區防震減災工程建設。積極規劃和建設避難場所示范項目,嚴格保護國家和省上規劃的防洪保護工程、蓄滯洪區和地震應急避難場地,加強和完善人防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拓展廣場、綠地、公園、學校、體育場館等公共場所的應急避難功能,城鄉建筑抗災能力明顯提高,城市避難場所不斷增加。據初步統計,“十一五”全省共建成應急避難場所10948個。
——大力推廣適用技術和加固技術,提高農村民居抗震、防火等抗災能力。結合生態移民、水利移民、災后重建、征地安置和新農村建設等項目,全力做好防災減災安居示范工程建設以及地震、地質災害等多災、易災區域的預測與防范規劃建設。
——加強災情信息通報和評估能力建設。依托省政府有關部門和科研院所,加強了對地震、干旱、洪澇等地質災害、氣象災害、森林草原火災、生物災害、突發環境事件等的調查評估和災后重建規劃。
7.科技支撐體系建設。
建成覆蓋全省并兼顧臨近區域的抗震救災指揮部技術系統、地震現場應急指揮技術系統和重點城市地震應急決策反應系統,使我省初步具備對破壞性地震的快速反應能力、快速初步評估能力和科學指揮決策能力。在省電子政務辦、省信息中心等單位的支持配合下,研發并在全省試運行了抗震救災電子監察系統,實現了救災資金物資信息化管理和對救災資金物資管理使用的全方位、全過程監管。開展了突發性地質災害防治以及災后恢復重建中的部分關鍵問題和共性技術科技攻關,委托省滑坡泥石流研究會與省科學院地質自然災害防治研究所組成高級專家組,對隴南災區災后山體穩定性與災后地質環境修復進行了考察和技術援助。積極推動企事業單位加大應急專業技術人才儲備力度,全省涵蓋防震、防火、防汛、防爆和預防處置群體性事件等方面的儲備人才已達5000余人。
8.宣傳教育和培訓深入開展。
——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應急宣傳教育活動。2007年6月,省政府辦公廳制定并印發了《甘肅省應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總體實施方案》(甘政辦發〔2007〕75號)。2008年12月,省政府應急辦會同有關部門編輯出版了《公眾應急常識手冊》,并印發各地、各有關部門用于開展應急常識普及工作。積極與新聞媒體聯合,開展了針對部分專項應急預案的解讀宣傳,提高了公眾應急處置的能力和水平。將《突發事件應對法》作為“五五”普法的重要內容,加大宣傳普及力度。積極推進“應急管理進學校”活動,不斷加強青少年應急救援知識教育,有效提高了青少年災難自救互救能力。各地、各有關部門充分利用春節、“五一”、國慶長假期間人流集中的特點,在人員密集場所開展重大交通事故、火災事故、衛生防病、安全生產事故圖片展,教育群眾提高自我防護意識。同時,充分利用每年舉辦的“全國科普活動周”、“全國安全生產月”、“全國消防日”、“全國法制宣傳日”、“世界氣象日”、“國際減災日”、“世界衛生日”等平臺,開展了大量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聲勢浩大的公共安全主題宣傳活動。據不完全統計,“十一五”期間,全省各級應急管理機構共組織印發應急知識手冊、掛圖等宣傳材料共計1000多萬份。
——應急管理培訓工作覆蓋面進一步擴大。2010年3月,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2010年應急管理工作要點》(甘政辦發〔2010〕30號)中明確要求,要進一步加強對應急管理從業人員的培訓。省委組織部、省人社廳已經將應急管理知識列入對各級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的培訓內容。甘肅行政學院按照省委組織部、省人社廳的要求,先后舉辦了兩期全省應急管理專題研討班和兩期應急管理骨干師資培訓班。各地、各有關部門也根據工作實際,開展了大量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應急管理培訓活動。據初步統計,“十一五”期間全省共舉辦各類應急管理培訓班15894期次,培訓人員達357219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