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建設目標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資源整合、科學應對,夯實基礎,以提高應急防范能力、應急救援能力和應急保障能力建設為重點,推進應急體系法制化、規范化、科學化、信息化、社會化,加強應急基礎設施、應急隊伍、應急保障體系建設,強化社會參與,構建公共安全文化,全面提升全區應對突發事件的綜合能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社會穩定,為促進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加快推進“富民強桂”新跨越創造安全和諧的社會公共環境。
(二)基本原則。
——分級負責、分步實施。按照事權財權,合理劃分各級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建設任務,根據現實需要和實際能力確定建設項目,在時間上區分輕重緩急,對投入較大的項目可實行一次性總體設計,分步組織實施。
——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既與國家應急體系建設規劃保持承接,又緊密結合實際,統籌規劃全區應急體系建設。各市各有關部門根據本地區本部門突發事件的類型特點,制定相應的應急體系建設規劃,加強防范能力和保障能力建設。根據應急資源的存量和布局等方面的情況,制定落實規劃的工作方案。
——整合資源、突出重點。以現有各種應急隊伍、裝備、物資、信息等資源為基礎,用好存量、建好增量,使各種資源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實現資源合理共享。圍繞預防準備、監測預警、應急響應和恢復重建四個環節,重點優先考慮加強監測預警系統、指揮信息系統、應急救援隊伍、應急物資保障、運輸保障、現場通訊保障等方面能力建設。
——科技支撐、統一規范。提高應急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加快應急管理信息化建設步伐,運用科技手段加強應急防御能力建設,配置先進裝備,提升隊伍應急救援能力。推進應急管理標準化建設,加快建立全區統一的應急管理標準化體系,實現應急體系建設與運行的規范化。
——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堅持政府主導,構建源頭治理、動態協調和應急管理相互聯系與支持的社會管理機制。建立有效的社會動員機制,充分發揮基層組織、人民團體在宣傳教育、社會監督等方面的作用;鼓勵各種社會組織招募和培訓志愿者參與應急救援工作,形成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應急管理工作局面。
(三)建設目標。
1.總體目標
按照“規劃引領,項目帶動,以點帶面,整體推進”的思路,圍繞加強“一案三制”、監測預警、應急隊伍、應急平臺、科普宣教、應急保障、基層應急能力、恢復重建和科技支撐體系建設等九大任務,重點推進應急隊伍、風險管理、應急平臺、應急保障、科普宣教、基層示范等六大重點工程,著力強化組織機構、保障機制、政策支持、法規保障、監督評估五大保障措施(簡稱“965”規劃目標)。到2015年,實現我區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建設新突破,建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與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實現對突發事件的預防與應急準備、監測與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事后恢復與重建的全過程管理,應急防范能力、應急救援能力和應急保障能力明顯增強,公眾安全防范意識和應急能力顯著提高,全社會應急管理綜合能力全面提升,公眾生命財產安全得到更充分的保障。
2.分類目標
自然災害類:災害應急救助能力顯著提高,災民12小時內得到基本救助;暴雨、大風、冰雹、寒潮、大雪等災害性天氣短期預報準確率在現有基礎上提高5%;大江大河洪水預報提前24-48小時發布,準確率達到85%以上,一般中等河流洪水預報提前3-10小時發布,準確率達到75%以上;建設地震監測立體觀測網絡和地震烈度速報臺網,地震臺網監測震級下限達到1.5級,震后即時完成烈度速報,20分鐘內完成精確烈度速報;地質災害基礎數據庫建設、測報網絡建設,地質災害治理和避險搬遷工作基本完成;森林火災受害率低于0.8‰,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控制在4.5‰以內。
事故災難類:億元國內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工礦商貿10萬就業人員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分別下降40%、30%以上;道路交通事故萬車死亡率下降32%以上;特種設備事故死亡率控制在萬臺0.38人以下,煤礦百萬噸死亡率下降30%以上;民爆重大危險源監控率達100%;所有三類以上班線客車、旅游包車、“兩危一化”車輛(煙花爆竹、民用爆燃物品、危險化學品道路專用車輛)安裝使用具有行駛記錄功能的衛星定位裝置;水上突發事件人命救助成功率不低于93%; 80%的市控重點污染源納入在線監控范圍;市政公用事業中的公共供水、燃氣重大危險源、市政橋梁等100%納入在線監控范圍。
公共衛生事件類:公共衛生事件類: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疫情的網絡直報率市、縣級達到95%以上、鄉鎮衛生院達到 90%以上,報告的及時率達到90%以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有效處置率達到100%。突發重大動植物疫情監測和報告網絡覆蓋率達到100%,應急預備隊在突發重大動植物疫情發生后24小時內到位率提高到100%。
社會安全事件類:信息研判和應急處置能力明顯增強,社會安全事件綜合防控能力進一步提高。突發群體性事件、社會治安事件和恐怖襲擊事件防控體系進一步健全;銀行業、證券期貨業、保險業等金融系統突發事件得到有效處置;糧食、重要生活必需品的市場異常波動事件能夠有效應對。
三、主要任務
(一)深入推進“一案三制”建設。
1.完善應急預案體系
制定應急預案管理辦法,規范應急預案編制、評審、備案、修訂等工作,提升預案的針對性、操作性和實用性。加強應急預案信息化建設,建立應急預案數據庫,實現應急預案動態管理,提高應急預案的智能化水平。重點加強大中型企業、學校、幼兒園、醫院、商場、車站、機場、會展中心、娛樂等人員密集場所,交通、通信、食品藥品、供水、供電、供氣等公共設施,高危行業、工礦企業和群眾性活動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的編制和修訂工作,有危險源或處于危險區域的單位100%制定應急預案。加強基層應急預案建設,基層單位實現應急預案100%覆蓋。規范應急演練工作,完善演練計劃、組織、評估等流程,強化跨部門、跨系統、跨區域的聯動演練,促進演練工作常態化。重點開展防震抗災、防汛抗旱、地質災害防治、公安消防、森林防火、礦山救護、醫療救治、食品藥品安全、水上搜救、反恐處突、道路交通救援、危險化學品救援、公交事故救援、特種設備事故救援、核事故應急、海上溢油應急、有害生物防控等綜合或專項演練,以達到檢驗預案、鍛煉隊伍、磨合機制的目的。
2.加強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建設
進一步完善市、縣級應急管理辦事機構建設,理順各級應急管理機構職能,不斷充實專職人員;建立健全鄉鎮應急管理機構,明確工作職責、建立工作機制,到“十二五”期末,形成機構完善、人員到位、職責明確的自治區、市、縣、鄉鎮四級應急管理組織體系。加強公安、民政、衛生、安監等專項預案牽頭部門的組織機構建設,夯實應急管理職能。農村、社區、學校、企事業等基層單位進一步建立突發事件應對工作責任制,整合現有基層信息員隊伍和資源,建立基層應急綜合信息員隊伍,建立突發事件信息報送及獎懲機制。組建和完善風險隱患排查、預警監測、資金保障、物資管理、社會動員、救援隊伍調用等應急管理機制,提升應急管理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水平。不斷探索跨行政區域的應急管理模式,建立高效的應急聯動機制。
3.推進政策法規制度建設
出臺《廣西壯族自治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辦法》等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推進應急管理法制化、規范化進程。建立完善政府及企事業單位應急準備金制度,對處置各類突發事件給予必要的資金支持。逐步完善應急管理財政扶持和配套政策,建立完善應急資源征收、征用補償制度,形成社會物資調度、征用管理的長效機制。研究制定相關保險政策,鼓勵保險行業加大產品和服務創新力度,介入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等工作,完善救援人員和志愿者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等制度,探索建立人員密集場所強制責任保險制度。研究制定促進應急產業發展等相關政策。研究制定志愿者參與應急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鼓勵和規范社會各界從事應急志愿服務;研究建立應急管理公益性基金,鼓勵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開展捐贈,形成團結互助、和衷共濟的社會風尚。
(二)建立完善監測預警體系。
1.大力推進風險管理體系建設
發揮應急管理系統的統籌協調作用,充分依托常態行政管理體制,健全科學、規范、系統、動態的公共安全風險管理長效機制。扎實開展各類風險隱患排查工作,建立和完善風險數據庫,對風險隱患和苗頭信息實行動態管理和信息共享。開展城鄉建筑特別是學校、醫院、體育場館等公共設施的抗震性能普查和鑒定工作,開展市政橋梁現狀性能普查和鑒定加固工作。編制全區自然災害頻發易發地區風險圖,加大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力度;加強城市防洪排澇工程建設;開展人群居住區域的礦山采空區調查。加強國省干線和鄉村危險隱患路段治理和客運站場安全監控檢查設備建設,將GPS監控范圍擴大到全部客運車輛和水上交通安全領域;建成列車運行控制系統和行車安全監控系統。繼續做好危險化學品貯罐區(貯罐)、庫區(庫)、生產場所、壓力管道、鍋爐、壓力容器、井工開采煤礦、金屬非金屬地下礦山、尾礦庫等重大危險源調查與評估,完善隱患排查治理和分級監管制度,建立完善重大危險源遠程監控預警系統。加強重大傳染病、重大動物疫情、食品安全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風險調查評估,逐步建立公共衛生和食品藥品基礎信息數據庫。建立公共供水水質監測網和監測數據庫。加強核設施場內外輻射監測能力建設,開展口岸核與輻射、生化恐怖因子監測,嚴密防范核與輻射、生化恐怖因子從境外輸入。開展社會安全事件定期排查,完善重大項目和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強化社會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機制。
2.加強突發事件監測網絡建設
擴大監測覆蓋面,改進監測預警技術手段,加強重點區域、重點環節、重大活動和關鍵基礎設施監測監控。重點加強氣象、海洋、旱澇、地震、地質災害及森林火險、環境污染、核輻射、公共供水水質、旅游安全、質量安全、鐵路事故、學校、工礦企業、重大動植物疫情、重大有害生物和各類群體性事件等監測預警預報系統建設,積極推進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系統、醫療器械不良事件監測系統、藥品電子監管系統、食品安全信息分析預警系統建設;不斷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系統、生活必需品市場監測系統、海事安全信息預警系統、人防空情預警系統、質量安全風險預警系統、旅游安全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建設;建設邊境地區重大動物(包括野生動物)疫病和植物有害生物監測阻隔系統。建立廣西自然災害監測、預警、預報網絡和覆蓋全區所有縣級行政區劃單位的廣西地震烈度速報臺網,基本建成覆蓋全區山洪災害易發區的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網絡,建設主要江河和重要水源地水質監測網絡。
3.建立健全預警信息發布體系
完善信息發布手段,建立與廣播、電視、手機短信、互聯網、報紙等大眾媒體間的信息傳輸通道和預警信息快速發布機制,強化高風險區域廣播、電視、警報器、宣傳車等緊急預警信息發布手段建設。在城市公共場所、繁華街道、交通道口、公交地鐵站等場所設立電子屏幕,在偏僻農村、高風險地區、危化企業等區位加強廣播、安全站(點)、宣傳欄、宣傳車、警報器等緊急預警信息發布手段建設。加強同媒體溝通,提高正確引導輿論的能力,建立完善的應急指揮系統與新聞媒體間的信息溝通渠道,形成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建立廣西應急氣象頻道,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警信息發布平臺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十二五”末,基本建成權威、暢通、及時、有效的預警信息發布渠道。
(三)建立健全應急隊伍體系。
1.加快建設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
按照專業化與社會化相結合的原則,依托公安、武警、消防隊伍及其他優勢專業應急救援力量組建綜合救援隊伍,積極整合資源,不斷充實力量,加大裝備投入,實現“一隊多用、一專多能、多災種綜合救援”的目標。重點建設自治區級綜合應急救援隊伍,全面推進市、縣兩級綜合應急救援隊伍建設,街道、鄉鎮通過整合基層警務人員、醫務人員、民兵、預備役人員、保安員等具有相關救援專業知識和經驗的人員組建“一隊多能”基層應急隊伍。
2.加強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建設
按專業性質分別加強防汛抗旱、礦山、危險化學品、地震災害、衛生、突發環境事件、重大動植物疫情、食品藥品安全、警用航空和氣象、地質、海洋災害等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深入推進反恐處突、森林消防、電力、海事、海上溢油、海洋自然災害、核與輻射事故、特種設備、市政公用等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建立健全鐵路應急救援隊伍,加強廣西高鐵線路區段各級救援隊伍建設。支持廣西軍區、駐桂部隊加強非戰爭軍事行動能力建設,支持武警部隊應急能力建設,推進政府有關部門與部隊應急隊伍的聯建、聯管、聯用機制建設。推進企事業單位專兼職應急隊伍建設。
3.加強中小城市公安特警、消防特勤和邊境一線邊防機動部隊建設
強化防暴、攻擊保護、搶險救援等裝備配備,建立完善協調聯動機制,全面提高隊伍應急處突、反恐維穩和專業救援能力。加強應急管理機制與國防動員機制的銜接,充分發揮民兵預備役部隊和國防動員專業保障隊伍在應急搶險中的作用。
4.完善專家隊伍建設
建立、充實、優化自治區、市、縣三級應急管理專家隊伍,健全應急專家決策、咨詢機制和專家管理制度,建立專家在常態和非常態下參與應急管理的工作機制。組織專家參與應急管理學術研究、分析會商、應急能力評估、應急處置、科普宣教培訓和績效考核等活動。有計劃組織專家培訓和學習交流活動。充分發揮專家在應急管理工作中的決策建議、專業咨詢、理論指導和技術支持作用。
5.積極發展志愿者隊伍
推動高風險行業生產經營單位和鄉村、學校、社區等基層組織單位加強專兼職應急隊伍建設,依托共青團及其他社會組織,加強青年志愿者隊伍建設,構筑社會廣泛參與平臺,建立形式多樣的應急志愿者隊伍,鼓勵現有各類志愿者在工作范圍內充實和加強應急志愿服務內容,充分發揮志愿者隊伍在科普宣教、應急處置和恢復重建中的作用。
6.加強信息員隊伍建設。培育發展災害信息員、氣象信息員、群測群防員等基層綜合信息員隊伍,為其配備必要的裝備,給予必要經費補助,發揮他們在災害信息采集報送、預警信息傳播、協調社會資源、重建社會關系、恢復社會功能等方面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