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類在推動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在醞釀著各種危機和災難。因過度使用和利用化石能源,使空氣污染、氣候變暖,惡劣天氣增加,臺風、颶風、暴雨、冰雹等自然災害時常發生;因過度開采礦石、砍伐樹木、放牧等破壞地表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沙塵暴、泥石流災害頻繁發生;因工業化、城鎮化和國際化的快速推進,事故災難、社會性群體事件、公共衛生事件也在不斷增加,等等。如何高效地應對和處置各類突發事件,切實保障國家安全、維護社會穩定和民眾利益,不僅考量著各國政府的執政理念、能力和水平,更影響著政府的國際形象以及在民眾心中的公信力。黨的十六大以來,黨和國家歷次重要會議都專門強調應急管理工作,把應急管理提高到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執政能力的高度,納入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全面加強應急管理工作,努力提高應急能力,最大限度地減少災難損失或避免災難故發生。
一、建設高效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體系的必要性
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是安全生產工作的重要內容,健全完善的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體系是提高應急救援能力的基礎和保障。《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企業安全生產工作的通知》(國發〔2010〕23號,以下簡稱《通知》)專門把建設更加高效的應急救援體系作為一項重要任務,提出了更加明確的要求,充分說明了應急救援體系建設在安全生產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1.加強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是黨中央、國務院的一貫要求,也是落實《通知》精神的重要內容。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等中央領導同志多次強調要加強應急管理,完善應急機制,提升應急能力。就加強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體系建設問題,中央領導同志也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通知》中將建設更加高效的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體系作為專門部分,提出更加具體、更加明確要求,要求加快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基地建設,建立完善企業安全生產預警機制,完善企業應急預案等等。這一切充分說明加強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體系建設重要性和緊迫性。
2.加強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是應對嚴峻的安全生產形勢的迫切需要。從總體趨勢上看,全國安全生產形勢保持了總體穩定的態勢,但事故總量依然過大,重特大事故頻發多發,形勢相當嚴峻。2010年全國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事故363383起、死亡79552人,平均每天996起、死亡218人。其中:較大事故1732起、死亡6870人,平均每天近5起;重大事故74起、死亡1028人,平均每月超過6起;特大事故11起、死亡410人,平均每個月近1起。這些血的教訓,表明了我國安全生產工作還存在一些深層矛盾和問題,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安全生產工作的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和反復性。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增強緊迫感、危機感、責任感,在堅持預防為主、夯實安全生產基礎、防患于未然的同時,更加注重加強應急管理,尤其是完善應急體系,提高應急救援能力,筑牢安全生產最后一道屏障,最大限度減少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
3.加強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是應對新挑戰的必然要求。我國目前處于工業化加快發展時期,經濟高速增長、發展任務繁重,造成安全生產不穩定因素增多,勢必給安全生產帶來嚴峻挑戰。特別是一些企業為保增長加大新興市場開發力度、產業鏈上下游合作力度和對外擴張力度,給安全生產帶來巨大壓力和挑戰;一些企業為適應競爭需要,追逐產能和效益最大化,使生產設備高強度、長周期運行,造成安全隱患增多。尤其是能源、建筑、交通運輸、冶金等行業,長期處于高需求、高增長、高負荷運行狀態,導致正常的設備檢修維護都難以保證。此外,由于我國特有的地質構造條件和自然地理環境,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災難最嚴重國家之一。尤其是近幾年,地震、雨雪冰凍、臺風、泥石流等各類重大自然災害頻發,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對企業安全生產構成重大危害,由自然災害引發的生產安全事故時有發生。這些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要求我們必須跨越傳統的安全生產理念,必須強化事故和災害預報預警預防,必須以新的對策應對新的變化,全面加強安全生產工作,建立健全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體系,有力有效地應對各類事故、災害及其引發的事故災難,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二、高效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體系的科學內涵
應急體系與應急能力存在正相關關系,應急體系高效與否最終體現在應急能力的強弱。有什么樣的應急體系就有什么樣的應急能力,有什么樣的應急能力需求就必須建立什么樣的應急體系。應急體系是因,應急能力是果。事實上,應急能力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它是指在防范和遏制各類事故發生、最大限度降低事故造成損失過程中,人、機、環各方面應急能力的綜合體現,主要包括事故防范能力、應急準備能力、應急響應和應急處置能力、應急恢復能力等。為了具備這些應急能力,必須建立相應的應急體系。建設高效應急救援體系的目的就是要實現這些能力的最大化、最優化和最有效化。為此,高效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體系應體現以人為本、統籌兼顧、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應全面堅持預防與應急并重、常態與非常態結合的原則,應達到“反應迅速、機動靈活、處置高效、發展持續”的要求。
1.反應迅速。即相關單位在事故災難發生后的第一時間能準確快速采取行動,以應對和處置事故災難。這就要求應急管理(應急指揮)機構、應急救援隊伍從上到下必須是健全的,應急預案體系是完善的、應急信息系統是暢通的等等。
2.機動靈活。即救援隊伍實現了機械化、信息化,尤其能滿足跨區域、遠距離應急救援的需要。這就要求應急救援裝備保障體系、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健全完善,要配備大功率、高可靠、高度機動、高度靈活應急救援設備,通訊設備器材齊全,能保證在任何環境條件下通訊完好。
3.處置高效。即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效果應對和處置事故災難,最大限度地減少災難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這就要求救援決策果斷、科學,救援隊伍訓練有素,各方配合有序,施救及時有效。
4.發展持續。即體系運轉穩定正常,并能滿足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需要。這就要求應急救援體系頂端設計是科學的、長遠的,并有與之相配套的健全完善的應急法規體系、政策體系、制度體系和文化體系作支撐。
三、建設高效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體系面臨的現實困難與問題
幾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有力領導下,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體系建設工作已經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對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對照新形勢、新目標、新任務的現實要求,還有許多差距和不適應,繼續深化應急救援體系建設中也面臨許多現實困難和問題。
1.應急救援隊伍裝備水平低,應急救援能力特別是礦山應急救援能力不強。主要是缺乏高精尖救援裝備,不能滿足跨區域、遠距離實施重特大事故救援的需要。很多安全生產事故救援需要的大型、高效、特殊裝備嚴重缺乏,如工程搶險、洗消以及油氣田井噴封堵裝備、大流量超高揚程排水裝備、處理含泥和含沙突水事故的裝備、地音儀和救生鉆機、清障等先進救生裝備等都還達不到要求,事故發生后只能采用普通生產設備代替,延誤了有利救援時機。
2.應急救援體系不健全,應急管理基礎薄弱。應急管理機構仍不健全,人員還未到位,全國還有29%的市(地)、超過半數的縣沒有成立安全生產應急機構。應急預案質量有待提高,有些企業預案還存在內容過于簡單、針對性不強,可操作性差,同政府和部門預案不銜接。應急演練重形式、不重效果,有的不進行評估,發現問題也不及時對預案進行修改完善。應急救援隊伍素質低,因施救不當導致傷亡擴大的事故時有發生。2010年,因盲目施救造成死亡人員增加的較大以上事故37起,當初只有59人被困,因施救不當結果造成153人死亡。
3.安全生產應急資源分散,應急資源數據庫和應急平臺建設步伐不快,應急資源不能共享。現有的安全生產應急資源,如消防、礦山應急救援、化學品應急搶救、中毒事故醫療搶救、海上搜救與打撈等,分屬不同的部門管理,管理和調動基本上局限于各自行業或領域。應急資源數據庫未完全建立,應急平臺未實現互聯互通,面對跨行業、跨領域、跨地域的事故災難,難以形成統一協調指揮和資源信息共享。
4.安全生產應急管理法規標準和宣傳教育工作滯后。《安全生產應急管理條例》尚未出臺,相關法規標準不完善。由于宣傳教育培訓工作深入性、廣泛性、普及性不強,公眾對安全生產應急管理認知度不高、應急意識不強,特別是在基層政府部門對安全生產應急管理仍存在思想認識不到位、應急保障措施準備不到位、教育培訓不到位等問題。
四、盡快建設高效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體系的措施與建議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安全生產涉及到經濟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建設高效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體系必須著眼于工作全局、著眼于整個安全生產領域,要在國務院安委會的框架下,按照統籌規劃、分步實施、政企結合、條塊結合的思路,構筑覆蓋各行業領域的應急救援體系。
1.結合實際、統籌安排。建設高效的應急救援體系一定要從實際出發,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與應急救援工作相適應。從層面上說,高效應急救援體系包括國家層面、地方層面和企業層面,所有層面的應急救援體系都要做到遠近結合、高低結合、專兼結合,要全覆蓋、成網絡、成系統。從內容上說,高效應急救援體系包括:健全的應急管理(應急指揮)體系、應急隊伍體系、應急平臺體系、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先進的應急文化體系、完備的應急法律法規體系和完善的應急預案體系,在推進高效應急救援體系建設過程中,要做到統籌規劃、統一安排、有序推進。
2.以人為本,強化基礎。建設高效的應急救援體系要從最基礎工作做起。實踐證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安全生產事故災難大多發生在企業、發生在基層,問題解決的關鍵也在基層、在企業。基層、企業應急響應第一時間的有效處置是成功救援的關鍵中的關鍵。因此,建設高效的應急救援體系就要狠抓基層、夯實基礎,要做到底數清、情況明。要下大力氣加強培訓和宣傳教育工作,不斷提高應急隊伍的整體素質,不斷提高企業員工的安全和應急素質,不斷提高廣大群眾避災防災和自救互救的能力。要進一步落實基層的責任,做到有人管、會管理、管得好,堅決杜絕諸如因施救不當導致傷亡擴大的事故發生。建設高效的應急救援體系離不開高素質的救援隊伍,要按照“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總體標準,規劃建設國家(區域)、地方骨干救援隊,使其成為本行業(領域)、本地區應急救援的中堅力量和人才、技術、裝備儲備中心及培訓基地,通過不斷強化科學實用的應急技戰術訓練,培養專業化、職業化的隊伍素養,培養頑強的工作作風和甘于奉獻的精神等,做到關鍵時刻“拉得動、動得快、打得贏”。
3.依靠資金、依靠科技。建設高效應急救援體系需要資金支持。要采取政企共同出資的方式加大建設資金的投入。重點要加強各類應急救援隊伍基礎設施、救援裝備建設,加大高、精、尖應急救援設備的配備,尤其要注重大功率、高可靠性、高度機動、靈活的設備的配備,以滿足“反應迅速、機動靈活、處置高效”的應急救援工作的需要。建設高效應急救援體系離不開科技的支撐。要搞好產學研結合,堅持以應急救援需求為導向,自主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相結合,形成強有力的安全生產應急救援科技原始研發、創造創新、成果轉化能力和機制,加強應急救援新技術、新材料、新裝備的研發和應用,不斷提高應急救援技術水平和救援能力。
4.健全制度,落實責任。建設高效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體系必須得到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作為一項重要職責,擺到突出位置,納入到整個社會經濟工作的大局之中,才能得到大力支持和有力推進;必須得到各單位主要領導的高度重視,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任務,納入本單位改革發展總體工作之中,才能得到加強和落實;必須得到廣大從業人員認知、認可,變成一種強烈的意識,才能得到職工的積極配合和自覺履行。所以,要把建設高效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體系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和“生命”工程來抓,通過提高對其重要性認識,層層建立健全責任制度、績效考核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強化責任落實,將其納入安全生產工作總體布局之中,同步部署、同步檢查、同步考核、同步推進,才能有力地推動其快速發展。
結語:建設高效應急救援體系,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是繼續深化“安全生產年”一項重要工作。我們要緊緊圍繞黨的十七大作出的戰略部署,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充分考慮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積極適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形勢,堅持政府和企業相結合,充分發揮地方和部門的創造性,以“完善應急體系、提高救援能力”為主線,不斷地“健全機構、加強監管,依托企業、建設基地,綜合協調、完善機制,構筑體系、提高能力”,最終形成縱橫交錯的應急管理和救援網絡,有效、有力、有序配合,發揮強大合力,共同防范和應對各種事故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