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市場發展狀況
1.2.1、產業用紡織品
20世紀50年代,我國的產業用紡織品只有麻袋、帆布,繩、帶、纜等幾個品種。到1985年才提出產業用紡織品的概念,有部門專門抓產業用紡織品。我國的產業用紡織品在1988年開始有統計資料,當時把麻袋類產品剔除在外。根據這一統計口徑,歷年的產業用紡織品產量、紡織工業纖維加工總量以及其在紡織工業纖維加工總量中所占比重見圖1。由于中國纖維加工總量也是逐年增加的,因此產業用紡織品占纖維加工總量的比例并不總是逐年提高的。從圖1中可以看,從1988—1998年10年間產業用紡織品占纖維加工總量的比例是逐年提高的,1998年達到最高(14.81%);而后這一比例反而有些下降,2002年跌至12.3%。2003年以后,盡管纖維加工總量增長的非常快,但產業用紡織品所占比率仍有所上升,2004年到.達13.27%。
一方面這主要是由于中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帶動了一般產業用紡織品產量的迅速增加,例如過濾用紡織品。包裝用紡織品、骨架材料。合成革基布。土工合成材料、建筑用紡織品、醫療衛生用紡織品等,2004年在原有基礎上都有所增加;另一方面.中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帶動產業用紡織品發展了一些新的品種.這些品種都是在最近幾年才迅速發展起來的.如燈箱布的基布、經編鞋里布等,2004年產量已分別高達10萬t、8.5萬t,但在以前卻沒有把這些產品作為產業用紡織品進行統計。之后,到2005年,產業用紡織品占紡織工業纖維總用量的比重又增長到14.23%。
目前,我國產業用紡織品所使用的原料,主要以化纖為主,各種原料用量比率見圖2。從圖2中可以看出,化纖所占比率已達88%。化纖中以滌綸使用最多,其次是丙綸和錦綸,以棉為主的天然纖維僅占12%。
1.2.2、非織造布產業的市場發展狀況
產業用紡織品主要包括機織、針織、編織、非織造布以及紡織品間各種復合結構的產品等,在不同的領域根據其各自的性能發揮相應的作用。近年來,隨著我國非織造布的產量迅速增加,非織造布在產業用紡織品中的用量亦逐步增加,目前已經廣泛應用于航空和航天飛行器、環保過濾、醫療、衛生保健、工業、農業、土木水利工程、建筑、運動器材、家庭設施及生活的各個領域。
我國的非織造布是從20世紀后期發展起來的。1978年我國非織造布的產量還只有3000t,至1982年已發展至1.5萬t,90年代后期,非織造工業在我國得到迅速發展。進入21世紀以后,由于產業用紡織品發展的推動,非織造布迅速發展,2002年總產量達到63.25萬t。2003年,我國務類非織造布總的生產能力已超過130萬t,總的生產線已超過2100條,實際產量為83.64萬t,2005年則達到120萬t左右,僅次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生產國之一。
1997年產業用紡織品中非織造布的占有用量約為10%,2002年上升為16%,2003年為20%左右,到2004年、2005年高達32%。隨著非織造布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其所占份額將會進一步增加,成為產業用紡織品結構中的主力軍。
根據近兩年我國務類非織造布的產量情況,統計得到各類產品所占份額比例見圖3。從圖中可以看出,紡粘、針刺、化學粘合與熱粘合產品在我國市場上占有較大的份額,約為88%,而水刺、漿粕氣流成網、熔噴和濕法產品的份額都在5%及以下。
2、我國產業用紡織品檢測現狀
2.1、檢測技術規范與標準制定
由于產業用紡織品應用的特殊性,對其性能指標的要求、檢測標準、方法和儀器并不完全等同于傳統紡織品,而產業用紡織品在國內各行各業的廣泛應用,促進了對該類產品加工、使用和性能指標檢測的相關技術規范和標準的制定工作。我國對產業用紡織品相關技術規范和檢測標準的制定或修改工作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主要包括10大類產品,即涂層織物,非織造布,土工合成材料,簾子布、帆布、篷蓋布,線、帶、繩,魚網,防護用紡織品,毯、氈類,過濾材料,汽車用材料以及其他相關檢測標準。
從制定的時間上看,20世紀80年代頒布實施的標準主要是線、帶、繩、魚網,防護用紡織品中涉及作業安全的產品(如安全帽、安全網、安全帶、帶電作業用屏服、絕緣鞋、防酸防靜電工作服),蠶絲、合成纖維網過濾材料,汽車安全帶,玻璃纖維等產品,這些標準大部分為國家推薦性或行業標準,強制性的標準有“普通硅酸鋁耐火纖維氈”(GB3003—1982)、“焊接護目鏡和面罩”(GB3609—1983)、“繩索鑒別用的顏色標記”{GB5196—1985);20世紀90年代以后頒布實施的技術規范和標準主要包括涂層織物,非織造布,土工合成材料,簾子布、帆布、篷蓋布,醫用防護服、口罩、防護服等防護用產品,毯氈類產品,汽車內飾材料以及生態紡織品,強制性的標準有“阻燃機織物”(GBl7591—1998)、“土工布鑒別標志”(GBl4798—1993)、“堤防工程設計規范”(GB50286—1998)、“土工合成材料應用技術規范”(GB50290—1998)、“醫用一次性防護服技術要求”(GBl9082—2003)、“醫用防護口罩技術要求”(GBl9083—2003)、“普通脫脂紗布口罩”(GBl9084—2003)、“汽車內飾材料的燃燒特性”(GB8410—1994)、“建筑內部裝修設計防火規范”(GB50222—1995)。
從制定技術規范和檢測標準的內容看,由原來只檢測產品本身的物理性能,發展到目前側重于產品對人體和環境安全影響指標的檢測,說明產業用紡織品已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加強對其安全性和使用性的檢測成為維護生命財產安全、社會穩定、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
2.2、檢測機構
產業用紡織品的檢測除特殊要求外,其檢測原理與儀器基本上類似于傳統紡織品。但到目前為止,國內還未有規模化的專業檢測機構,主要是根據對產品不同性能的需求,不同行業設立專門的檢測機構或實驗室,如對土工合成材料的檢測,交通部、水利部、原輕工業部等都建有檢測中心;對防護用紡織品的檢測,有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公安部、總后軍需生產技術研究所等設立的檢測中心和實驗室;對過濾材料的檢測,有環保局、農業部、原機械工業部設立的檢測中心等等。
2.3、國外技術法規與標準及檢測機構
比較而言,我國產業用紡織品發展的時間比較短,而且主要集中在低端產品,技術法規和各類標準的制定也相對落后。目前國外特別是發達國家,產業用紡織品應用非常廣泛,產品的技術法規和標準相對比較健全,目前國外關于產業用紡織品標準與法規和協會很多,如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美國紡織化學家和染色家協會(AATCC)、美國實驗與材科協會(ASTM)、國際產業用紡織品協會(IFAI)、美國商業部國際標準和技術局(NIST)等等,這些組織或協會制定的標準就有廣泛的代表性,在國際貿易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為制定我們國家的產業用紡織品標準提供參考。由于產業用紡織品的廣泛用途,其檢測機構也遍布國家的很多部門。
3、我國產業用紡織品的發展環境
3.1、有利環境
我國產業用紡織品之所以能夠得以快速發展,除與產品的特殊性能有關外,還與我國整個大的經濟運行環境和市場需求緊密相聯的。從宏觀上來講,我國國民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以及化纖產量的不斷增加,帶動了我國產業用紡織品需求的迅速增加。首先,我國的國民經濟以每年7%左右的速度發展,近5年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2%,2005年達到4.64萬億元,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發展要求提供更多的產業用紡織品。其次,我國化纖工業的發展為產業用紡織品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2006年,我國的化纖產量達到2025萬t左右,在規模上已經占到世界總產量的40%以上。常規化纖品種的生產向大型化、高速化、自動化發展,化纖新品種的發展也較快并投入產業化。第三,我國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均年纖維消費量超過14kg,總體上達到小康,也為產業用紡織品開辟了廣闊的市場。第四,我國已加入WTO和國際接軌,在技術、產品、投資、貿易、專業活動等方面,都將和國際社會向交融。
從微觀上講,我國許多行業和部門都對產業用紡織品提出了迫切的需求,例如我國政府狠抓基礎建設,需大量土工合成材料、防水材料。篷帆布材料;我國各級政府非常重視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環境保護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采用過濾用紡織品,加強煙灰過濾,凈化水源和空氣;我國汽車工業的發展給紡織工業帶來機遇,汽車工業需要較多高質量的內使材料及其他紡織品與之配套;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現代化,有賴于推廣農用紡織品,包括遮陽網、防蟲網以及農作物覆蓋栽培,保溫被等;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們安全意識的增強,對勞動防護服的需求量不斷增加,目前我國需要的防護服主要包括各種工業用勞動保護服、耐高溫阻燃服、防化服、防電服以及防輻射服等等,這些產品有的需要進口纖維,有的后整理劑也需要進口;我國經濟的發展促進了人們生活水晶的不斷提高,人們要求有更多、更好的醫療衛生用品和醫療條件,但目前產品使用的普及率還比較低,產品的質量檔次也落后于國外,尤其是人工器官基本上依賴進口;另外,鐵路、公路運輸需要的篷蓋布也將大幅度增加。
3.2、不利因素
在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方面,2004年起,我國政府開始實行新的出口退稅政策。按照新的出口退稅規定,紡織行業大部分產品的出口退稅率將從17%降到13%,或從13%降到11%。對于出口依存度達30%的紡織行業來說,影響深遠:據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和國家發改委有關部門的測算,出口退稅率每下降一個百分點,紡織業利潤就會下降40億元。而我國目前產業用紡織品的出口大多都是中低檔的低附加值產品,我國政府降低出口退稅率,無疑會使這些產品的生產企業處于不利的競爭地位。
2005年6月19日,中國商務部正式公布“紡織品出口臨時管理辦法”,于2005年7月10日正式實施。臨時出口許可數量以相關商品出口實績為依據,出口實績金額原則上按出口產品的增值率相應計算。雖然目前我國產業用紡織品的出口量和金額不斷增加,但其增值率比較低,因此根據此管理辦法,如果我國產業用紡織品不加大其附加值的開發力度,其出口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在產業用紡織品本身質量方面,由于大部分企業規模小,技術裝備落后,尤其是我國還不能大批量生產高性能纖維原料等原因,致使生產加工的產品多數中低檔次,即使規模較大的企業質量雖較好,仍與國外產品有很大的差距。根據我國海關對我國非織造布和部分產業用紡織品的相關統計資料,2004年雖然進出口貿易順差高達5億美元,但許多高質量、高技術含量產品的進口金額遠高于出口金額,如無紡織物進口金額約為4.1億美元,而出口金額約為2.4億美元,進出口逆差達1.7億美金,進口產品的平均單加比出口產品高出64%,說明我國加工產品的附加值低于國外的產品。另外像專門技術用途的紡織產品及制品,塑料浸漬、涂布、包覆或層壓的紡織物,進出口貿易逆差金額也在1億美元以上。
3.3、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從近幾年我國產業用紡織品和非織造布的產量和增長速度看,都呈迅速增長趨勢,但在紡織工業結構中所占比重還比較低,在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還未凸顯出來。而且由于這幾年新增生產能力過快,使大部分產品有趨于相同,部分類別的產品已經出現供過于求的現象,企業間相互競爭加劇,銷售價格急劇下降,造成企業間的惡性競爭,影響了行業的健康發展。我國非織造布和產業用紡織品工業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還相當大,存在企業規模小,開發能力比較薄弱,質量管理不嚴格,營銷網絡不健全等問題。我國產業用紡織品的發展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高性能專用設備開發能力差
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設備的開發。目前我國自制設備的技術水平相比國外要低一個檔次,影響高品質產品的開發生產。
(2)專用纖維品種少
產業用紡織品不同于服裝、裝飾類的生產,根據不同工藝,需要不同的原料。但目前我國可供選擇的專用原料不多,不能滿足產品性能的要求,影響了產品向功能性和差別化方向的發展。
(3)科研投入不足
我國大多數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投入不足,產品難脫俗套,基本為常規產品,形成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不利局面,企業難有發展。
(4)專業人才缺乏
由于產業用紡織品和非制造行業的迅速發展,造成我國有經驗的專業人才缺乏,不能滿足企業發展和產品開發的需求。
(5)缺乏名牌戰略意識
我國的產業用紡織品和非織造布發展迅速,也有部分出口,但價格不高,除質量方面的因素外,沒有名牌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