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編隊開進
水域救助
地震搜救
山岳救援
醫療救護
負重行軍
“倒塌的廠房內3名群眾被埋壓,呼喊聲和呻吟聲讓人揪心,救援人員利用“蛇眼”確定了被困人員位置后,利用先進的液壓波拆工具組實施縱向破拆,快速將被困人員救出”、“河水中落水群眾正在拼命掙扎,沖鋒舟如離弦之箭迅速靠近,救援隊員身手矯健,將落水群眾救起”,衛星通信、醫護救護、后勤保障等等……這些災害救援現場才能出現畫面,其實是國家(重慶)陸地搜尋與救護基地組織開展的一次跨區域實戰拉動演練。為錘煉隊伍地應對災害事故的實戰救援能力,努力打造一支 “裝備精良、快速反應、科學高效”的專業化搜救隊伍。8月29日——30日,國家(重慶)陸地搜尋與救護基地在長壽區鄰封鎮組織開展跨區域實戰拉動演練,整建制調動官兵89人、車輛13臺參與演練,砥礪精湛搜救技能,錘煉實戰打贏能力。
20分鐘完成人員裝備集結,整建制調度凸顯響應優勢
按照職能定位,國家(重慶)陸地搜尋與救護基地要高度凸顯出快速響應和機動靈活的優勢。在機構設置上,首次在消防部隊中實行集作戰、通信、衛勤、戰勤于一體的整建制隊伍。2個作戰大隊1個保障大隊的配置,從隊伍建制上確立了響應優勢;車輛器材模塊按類別進行“模塊化”裝配和管理,從裝備管理模式上提高了集結速度。本次拉動演練中,出動命令發出20分鐘后,作戰、通信、衛勤、戰勤等7個分隊89名官兵、13臺車輛和2個裝備模塊全部集結完畢,凸顯出整建制調動隊伍在災害事故救援中的快速響應優勢。
最大限度還原災害現場,立足實戰設置演練科目
為使演練貼近實戰,根據“地震、水難、高空山岳、道路交通”四大類職能任務,搜救基地遠距離野外設定課目,最大限度還原災害現場原貌。充分利用位于長壽區鄰封鎮廢棄垮塌的民房,搭建不同形式的建筑廢墟,放置活體(被困人員)、假人等模擬地震救援現場;利用鄰封鎮渡口的天然水域,設置水上救援科目;利用鄰封鎮險峻的地勢,設置山岳救助等各種復雜災情,共計設置了10個演練科目,即:力量快速集結、輕型隊自行車裝備攜行開進、負重徒步10公里開進、搜救隊營地搭建、生命跡象搜索、縱向破拆救援、橫向破拆及水平支撐救援、高空山岳救助、72小時自我保障,通訊、醫療、戰勤“一體化”保障等。立足實戰要求,全程錘煉隊伍快速響應、快速挺進、科學救援、一體化保障等實戰能力,實地考核隊員生命搜索、破拆、頂撐、牽引等專業技能,著力提升隊伍科學施救水平。
規范程序科學高效救援,雨中10公里負重徒步磨練戰斗意志
“演練必須貼近實戰,同志們要有攻堅用我、用我必勝的勇氣和決心”,演練開始前,搜救基地主任王躍平的話擲地有聲。演習現場,救援分隊從任務領受后,嚴格按照“現場評估、生命搜尋、科學營救、醫療救護”的程序實施。作戰一大隊在橫向破拆救援中,借助液壓救援頂桿等先進裝備,科學決策、平穩支撐,將埋壓在水泥樓板下的“被困人員”成功救出;作戰二大隊在山岳救助中,科學利用滑輪組合對墜崖人員進行救助,節約了時間和人力;醫療分隊在救援過程中始終對“被困者”進行生命跡象觀察和救護,保證營救的安全高效。在10公里徒步開進中,官兵們用高昂的斗志征服了山高坡陡、崎嶇難行的道路,用舍我其誰的豪氣迎接大雨的洗禮。面對高強度、高密度的演練安排,連續作戰十幾個小時,展現了隊員過硬的體能素質和堅強的戰斗意志。
72小時無需外部保障,一體化保障能力成為“亮點”
本次演練中,72小時自我保障能力作為重要檢驗內容。從在接到作戰命令后,作戰隊員必須在沒有任何外部保障的條件下高質量完成黃金72小時救援。完成任務的秘訣就在隊員們身上背負的72小時攜行背囊:防潮墊、睡袋、雨衣、棉衣、指南針、自發電式應急燈、可加熱的水壺、個人醫療包、便攜水袋、凈水片、自熱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一應俱全,有了這個背囊,隊員可以毫無后顧之憂的投入到救援工作中。本次演練中最大的“亮點”還在于“一體化”的保障能力,即通信、醫療分隊跟隨作戰分隊第一時間進入災區,獨立為指揮部提供現場情況反饋和救援現場醫療救護保障,而綜合保障分隊則利用生活保障車在1小時內做出了共100人的飯菜、熱湯,同時能在野外為隊員提供淋浴,為這支隊伍高質量完成救援提供的堅實的后勤保障。“保障工作并不局限在后勤保障上,集通信、衛勤和綜合保障于一體的保障模式,才是消防部隊災害救援保障模式發展的方向”,保障大隊大隊長胡軍如此對筆者表示。
通過實戰練兵,有效檢驗了隊伍機動能力,積累了救援經驗,錘煉了戰斗意志。作為國家應急救援體中戰略層面的機動力量,搜救基地必須堅持實戰標準、從嚴從難,科學高效,打造消防部隊災害事故救援中搜救奇兵。(肖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