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工作事關發展和穩定大局,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為切實加強“十二五”期間的消防工作,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綿陽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下稱《消防法》)和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消防工作的意見》(國發〔2006〕15號)精神,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規劃。
本規劃以貫徹執行《消防法》為主線,按照“政府統一領導、部門依法監管、單位全面負責、公民積極參與”的原則,以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裝備等公共消防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統籌規劃“十二五”消防工作,強化消防工作責任,優化消防安全布局,確保消防事業發展取得實效。本規劃期為2011—2015年。
一、消防事業發展回顧及面臨的主要機遇和挑戰
(一)“十一五”消防事業發展回顧。“十一五”期間,我市消防工作取得了長足發展,為保護國家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全市經濟發展,確保地方社會穩定,維護良好的消防安全環境,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1、公共消防基礎設施得到夯實。全市新建特勤消防站2個(高新區特勤中隊、經開區特勤中隊)、普通消防站4個(安縣、梓潼、北川、平武)、恢復重建消防站3個(江油、游仙、三臺)。全市共投入3千余萬元購置各類消防車及滅火、搶險救援器材;新建市政消火栓700余個。改造了綿陽市119指揮調度中心,建設了移動指揮平臺,完成了“三遠”工程建設,建成了350M無線同頻同播通訊網絡。
2、多種形式消防隊伍建設得到發展。依托市、縣(市、區)消防部隊組建了綿陽市綜合應急救援支隊、大隊。各地加強了事業性編制政府專職消防隊員配備,落實了活動板房專職消防員,強化社區和農村義務消防隊伍建設,消防志愿者隊伍不斷壯大。
3、掛牌重大火災隱患得到整治。各地大力開展火災隱患整治工作,整改撤銷省級掛牌重大火災隱患2起,落實3起市政府掛牌的重大火災隱患整改方案,徹底整改較大火災隱患數百起,督促整改一般火災隱患8萬余起。
4、滅火救援能力明顯提升。“十一五”期間,全市消防部隊戰斗力顯著提升,共參加各類火災撲救和搶險救援5571次,挽回經濟損失數億元。出色完成了2008年“5·12”汶川地震救援、唐家山堰塞湖避險疏散、2010年“4·14”青海玉樹地震、“8·8”甘肅舟曲泥石流災害搶險救援任務;成功處置了2006年“5·21”南山印染廠火災、2007年“9·4”江油市液化氣槽車側翻、2008年“6·26”安縣金菽米業有限公司火災、2009年“3·11”蘭成渝輸油管線泄漏、“6·16”綿廣高速公路汽油泄漏、2010年“2·21”高新區萬向燈飾批發城火災、“5·10”綿吳路油罐槽車爆炸燃燒等重大火災事故,為保護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
(二)消防事業發展面臨的主要機遇和挑戰。
當前,全市消防工作面臨新的機遇。一是國家對消防工作的高度重視和新《消防法》的實施,為進一步推動消防工作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和法律支撐。二是近年來我市消防工作取得突出成績,全市火災形勢持續穩定,為進一步深化消防工作贏得了社會公眾心理上的認同和支持。三是“5·12”地震災區恢復重建,為城鄉消防規劃實施、公共消防設施及消防隊站建設提供了難得的機會。四是全市經濟發展狀況良好,為消防事業經費保障和消防公共管理服務改革創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十二五”期間,綿陽消防工作面臨新的挑戰。當前消防工作還相對滯后于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表現在:
1、消防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我市消防規劃、消防隊站、消防裝備、消防水源、消防道路、消防通信等基礎建設滯后于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建設,全市抗御火災整體能力不強,尤其是隨著城市規劃的調整,消防站布局不合理、消防裝備投入不足等問題日益突出,制約著消防事業的更好發展。
2、消防安全軟環境不盡完善。公安現役消防力量嚴重不足,與日益繁重的防火監督、滅火救援和搶險救災任務不相適應;多種形式消防力量建設未形成規模;部分社會單位消防安全主體責任不落實;全社會消防安全意識、消防法制意識有待提高,全市抗御火災能力亟待加強。
3、火災形勢更趨嚴峻。隨著全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工業、商業、交通運輸、服務業的日益繁榮,全市高層、地下建筑數量激增,消防重點場所規模不斷擴大,導致各種火災致災因素較多,人員密集場所、易燃易爆場所、“城中村”、老城區等場所及區域火災隱患較為突出。
二、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預防為主、防消結合”的工作方針,切實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著力加強火災預防、火災撲救和應急救援三大體系建設,全面提升城市防災、減災水平,為構筑和諧綿陽創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環境。
(二)發展目標。
到2015年,基本實現消防工作與經濟社會同步協調發展;全面落實消防安全工作責任制;消防執法工作進一步加強;消防裝備不足和消防基礎設施欠賬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火災撲救和應急救援能力顯著增強,多種形式消防隊伍體系建設逐步深化;消防工作社會化水平明顯提升,城鄉消防安全環境明顯改善;抗御火災能力和搶險救援能力明顯提高,重特大火災事故尤其是群死群傷火災事故多發勢頭得到有效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