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安網訊:6月28日,由國際應急管理學會(TIEMS)中國委員會主辦的“突發事件應急救援能力建設高峰論壇”在京召開。國務院參事、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副主任、國務院應急管理專家組組長閃淳昌先生、原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的劉鐵民院長、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的丁輝院長、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中心的高廣偉主任等應急管理與安全生產領域的多位專家匯聚一堂,對突發事件的預案設計、風險控制、處置能力及裝備保障等話題進行了全面探討。
國際應急管理學會副主席、中國地震應急搜救中心研究員、北京大學數字減災與應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曲國勝主持會議并發言。在題為《我國地震災害應急救援能力建設構想》的報告中,他以近年來我國發生的影響最為強烈的汶川、玉樹和蘆山地震為例,分析對比了應急啟動與響應的時間、救援力量的覆蓋程度,以及實際救援的總體效果。曲國勝闡述,這三次國內以及國際上諸多的地震救援經驗證明,無論是專業的救援團隊,還是當地或者志愿者的救援力量,都不是越多越好。某些情況下過剩的救援力量或者不合理的分配,往往會造成不必要的物資消耗和道路占用,反而會影響到72小時黃金救援的寶貴時機。如何在災情發生后,第一時間對受災程度和重災區的分布做準確判斷、合理分配救援物資、分析災區對救援力量的需求和承載程度,如何使應急救援更加智慧,引發了與會代表的熱烈討論。
地理信息系統(GIS)軟件與服務提供商Esri中國作為將地理信息技術應用于應急救援的典型代表,同時也是“2013年突發事件應急救援能力建設高峰論壇技術示范單位”,也受邀出席了本次大會。該公司的應急行業總監張京濤在會上介紹了GIS這項技術在突發事件的應急救援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應急救援需要綜合各方面的信息,如天氣因素、環境因素、周邊人口、危險品物質類別、事發時間段等各類因素,而這些信息大部分都具有空間特征。基于GIS的智慧應急一張圖不僅能在地圖上將這些信息直觀呈現,還可以根據其空間相關性及地震、擴散等專業模型,進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快速確定災情的分布位置和受災程度。集成了應急救援資源、現場視頻、風險預測模型等信息后,多級指揮人員可遠程進行協同標繪,共同分析事件態勢的發展,綜合研判,進行統一部署和處置工作。這樣一來,對于哪些地方該分配多少的救援物資和救援力量,就有了科學的判斷依據,能夠實現救援效果的最大化。最后,張京濤以“蘆山地震地理信息發布平臺”為例,演示了GIS如何實現應急救援中的智能感知、智能分析和智能處理。
除此之外,與會專家還就礦山應急救援、高空應急逃生、海事救援等進行了深入探討,同時還探討了如何提高減災意識、加強自救互救能力以及如何實現平災結合的有效方法,為我國智慧應急體系建設提供了有益經驗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