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不少
自2003年以來,盡管我國安全生產形勢實現了連續10年事故起數和事故死亡人數“雙下降”,但全國事故起數和傷亡人數仍處于高位,總量依然很大,重特大事故時有發生,安全生產應急管理面臨嚴峻挑戰。
在我國,一些行業企業的安全生產基礎工作薄弱,特別是大量民營企業安全生產基礎和應急能力更為薄弱,從業人員缺乏基本的安全知識和自救技能。
統計顯示,2006年至2012年,較大以上因施救不當導致損失擴大的事故共發生257起,由最初遇險的426人,最終導致1013人死亡。受從業人員文化素質的限制,一些企業雖然制定了應急預案,但這些預案針對性、可操作性和科學性不強,一旦發生事故,不能有效實施救援。
同時,應急救援隊伍自身建設亟待加強。目前,我國應急救援隊伍,尤其是各地各部門的應急救援隊伍中懂救援、能指揮的骨干人才較為缺乏,基層救援隊指戰員的技戰術水平亟待提高。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企業新產品的數量和種類不斷增多,企業在生產過程中使用的新設備、新技術不斷增加,新情況、新問題也隨之出現,這些都為應急救援的監測預警和技術裝備提出了新要求。為了適應新形勢,一些相關的法律法規亟待修訂。
轉變方向
事故易發、多發是我國現階段的實情,減少傷亡是最大的民生,減少事故及其造成的損失就是促進發展和正增長。
“為此,我們必須從事后救援向事前預防轉變,從不惜一切代價應急處置向千方百計做好應急準備和科學處置轉變,由政府包攬向政府統一領導、部門依法監管、企業全面負責、社會廣泛協同、公民積極參與轉變。”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副主任、國務院應急管理專家組組長閃淳昌說。
“按照底線思維的方法,立足應對重特大事故,立足應對巨災造成的次生、衍生事故,進一步加強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本著布局合理、專兼結合、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反應迅速、處置高效的原則,進一步加強國家、區域和地方、行業(領域)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建設,進一步改進和優化企業專兼職應急救援隊伍、社會志愿者隊伍構成,形成結構合理、互為補充、協調聯動、滿足需要的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體系。大力發展應急產業,進一步加強應急信息化建設,采用先進的監測、預測、預警、預防和應急處置技術及設備,充分發揮專業人士作用,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指揮能力。鼓勵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相關企業開展應急技術裝備研究與開發,加快制定有關基礎標準、行業標準和應急裝備技術標準。加強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的學科建設及復合型、交叉型的專門人才培養。實施全民安全文化建設工程,增強從業人員和公眾的憂患意識,提高自救互救能力,使安全知識真正進企業、進農村、進學校、進社區、進機關、進家庭。” 閃淳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