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規劃根據國家和四川省有關法律、法規及《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編制,著眼四川防災減災工作全局,立足解決防災減災綜合問題,重點加強多災種綜合、各部門協同、跨行業合作的防災減災能力建設,統籌防御地震、地質、氣象、旱洪等自然災害,統籌考慮防災減災工作各個階段,統籌利用各方面資源,統籌運用法律、行政、市場和科技等多種手段,推進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和災害風險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減少人民群眾生命財產損失,切實保障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規劃基準期為2010年,規劃范圍為四川省內地震、地質、氣象及旱洪等自然災害。本規劃是未來五年四川防災減災事業發展的藍圖,是各級政府履行公共服務職能,指導防災減災工作,制訂防災減災政策的重要依據。
第一章 防災減災現狀與形勢
四川省委、省政府歷來高度重視防災減災工作,把防災減災工作作為國民經濟建設的重要內容和構建公共安全體系的重要保障。特別是經過“5·12”汶川特大地震的重大考驗,全省防災減災管理體制機制基本理順,由各級人民政府、專業部門、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軍隊、武警部隊以及社會公眾構成的應急救援工作體系框架初步形成,社會防災減災意識普遍增強,自救互救能力有了較大提升,綜合防災減災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第一節 “十一五”工作主要成效
“十一五”時期,是四川經濟社會發展史上極為特殊、極其艱難、極不平凡的五年,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出現,“5·12”汶川特大地震、特大暴雨、特大山洪泥石流、特大干旱和低溫雨雪冰凍災害歷史罕見,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面對復雜的防災減災形勢及重大挑戰,省委、省政府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四川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決策與戰略部署,帶領全省人民銳意進取,攻堅破難,取得了抗震救災及災后恢復重建的重大勝利。
五年來,堅持政府主導、部門聯動、軍地協調、社會參與的應急聯動管理體制機制不斷完善。自然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初步形成,工程防御能力穩步提升,防災減災科技支撐作用明顯增強,防災減災專業技術人才以及專業救援與志愿者相結合的應急隊伍逐步壯大,公眾防災減災意識與臨災避險能力進一步增強,重特大自然災害應對能力大幅提升。防災減災國際合作與交流不斷深化,進一步提升了我省在防災減災領域的國際影響。
第二節 發展機遇
——經濟健康發展為防災減災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通過經濟增長方式不斷轉變以及災后恢復重建任務勝利完成,全省經濟仍然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為防災減災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基礎設施建設與完善為快速救災救援提供了便利條件。以西部交通樞紐建設工程及“村村通”工程為支撐,構建了通向災區的多通道快速救災救援通道。西部大開發、扶貧開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重大戰略部署為我省加快防災減災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各級應急救災物資儲備中心的建設與完善,為災后快速救援救助提供了強有力保障。
——科學技術發展為防災減災提供了強有力手段。無線通訊、“3S”、云計算、物聯網等現代化高新技術及設備裝備的應用,為防災減災應急響應和決策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重特大自然災害抗災救災實踐為防災減災積累了寶貴經驗。近年來,我省在抗擊重特大自然災害,特別是經歷“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及災后恢復重建的重大考驗,為政府、社會及公眾積極開展防災減災、更加開放自信從容應對大災大難提供了寶貴經驗。
——國際交流合作及民眾參與意識不斷增強為綜合防災減災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通過參與國際救援、分享自然災害應對的成功經驗,引進國際先進理念和技術,為我省開展防災減災工作提供了有利的國際環境。隨著社會各界主動參與防災減災的意識逐步增強,積極投身防災減災工作,日益成為防災減災的重要力量,社會動員逐步實現由應急化向常態化轉變。
第三節 主要問題與面臨的挑戰
2011年至2015年,是四川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期,隨著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和資源消耗不斷增長,城市(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人類工程經濟活動不斷加速,特別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及氣候變化所帶來的不利影響,環境壓力不斷增大,全省地質、旱洪及氣象等災害易發、多發的趨勢將繼續存在,防災減災形勢嚴峻。
——地質災害防治形勢依然嚴峻。四川是全國地質災害最為嚴重的省份之一。地質災害點多面廣,全省174個地質災害易發縣(市、區)已查明各類地質災害隱患達3萬余處,占全國15%左右。當前,地質災害應急救援體系、監測預警體系尚不健全,基層應急支撐能力普遍薄弱,群眾識災、防災能力還較欠缺;加之誘發因素復雜多變以及“5·12”汶川特大地震所帶來的不利影響,我省地質災害防治任務繁重,防災挑戰不斷,壓力劇增,形勢十分嚴峻。
——旱洪災害頻發。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全年70%左右的降水集中在5—9月,且大多以洪水形式流失,人口耕地集中、生產總值占全省85%的盆地腹部區水資源量僅占全省的22%。十年九旱、洪水頻發、旱洪交錯,是我省的基本水情。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近年來極端天氣事件頻發,旱洪災害日趨嚴重,部分區域水資源日益短缺;加之水利設施薄弱,抗御旱洪災害的能力不強。
——防震減災形勢嚴峻。四川位于青藏高原東緣,南北地震帶中段,全省有70%的區域處于較高地震烈度區。“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我省地震活動進入新的活躍期,汶川8.0級余震空間分布范圍大、持續時間長。當前,全省監測臺網布設不足,監測系統整合與集成不到位,監測能力偏低,預警能力還有待提高,應對極端事件的基礎還很薄弱。我省現代地震災害呈現以下特點:經濟較發達的中東部地區財產損失大,西部山區人員傷亡重;次生災害重,衍生災害損失大;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地震災害損失呈現非線性加速的增長趨勢。我省防震減災形勢嚴峻。
——原生環境脆弱,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加大,引發新的災害風險增大。四川地處西南山區,原生環境脆弱,全省絕大部分城鎮、半數以上的人口分布在自然災害嚴重的地區,隨著人類工程經濟活動的規模及范圍加大,引發新災害的風險增大。市政基礎設施承載力超負荷,部分建筑達不到設防標準,城市管理還比較薄弱,造成城市對自然災害有明顯放大作用并不斷出現新的特點。廣大農村,尤其是盆周山區,經濟社會發展還相對滯后,農村居民主要依靠農業及其他自然資源為生,受自然災害的影響很大,不少農村人口因災致貧或因災返貧,自身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還很薄弱。
——綜合防災減災能力與科技支撐有待大力提升。各級政府尤其是基層減災救災能力底子薄、欠賬多。防災減災人才、應急救援隊伍短缺,人才結構需要優化,應急隊伍資源共享有待提高。應急裝備及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應急救災物資儲備等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綜合防災減災能力不足。防災減災領域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能力不足,跨學科跨領域的綜合研究欠缺,科技投入的系統性和持續性需加強,現代化專業監測預警技術應用還有待大力提升。
——防災減災應急管理工作機制亟需健全。當前,防災減災應急指揮和信息管理綜合平臺尚未建立,部門協調聯動機制還不順暢,各級政府防災減災信息集成、智能化處理及公共服務水平還較低,建立信息暢通、協調有力、聯動聯防、運轉高效的常態化自然災害應急管理決策和協調機制刻不容緩。
——防災減災意識與防災減災形勢需求差距較大。各級政府防災減災意識亟需增強,城鄉社區減災工作模式尚需進一步探索和完善,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工作長效機制急需健全,社會公眾防災減災意識還較薄弱,識災、避災、自救互救的知識和技能相對欠缺,進一步提升各級政府防災減災公共服務意識、增強公眾參與防災減災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任務還較艱巨。
總之,“十二五”是四川防災減災工作機遇和挑戰并存的重要戰略期,要立足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統籌規劃綜合防災減災事業發展,加速推進綜合防災減災能力建設,構建綜合防災減災體系,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