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防災減災十大體系建設項目投資估算匯總表
序號
|
體系名稱
|
總投資
(萬元)
|
“十二五”計劃投資
(萬元)
|
一
|
防洪防潮保障體系
|
5021000
|
3847000
|
二
|
水資源保障體系
|
3216000
|
2598000
|
三
|
水利除險保安體系
|
525000
|
525000
|
四
|
氣象與洪水預警預報體系
|
188800
|
188800
|
五
|
森林與濕地防災體系
|
1681050
|
1681050
|
六
|
防震減災體系
|
29000
|
29000
|
七
|
地質災害防治體系
|
182200
|
182200
|
八
|
海洋與漁業安全體系
|
252700
|
252700
|
九
|
農林牧漁病蟲害防控體系
|
116510
|
114910
|
十
|
綜合保障體系
|
129800
|
129800
|
合計
|
11342060
|
9548460
|
福建省“十二五”防災減災體系建設項目庫
序號
|
項目名稱
|
建設規模或范圍
|
建設年限
|
總投資
(萬元)
|
其中
十二五
投資
(萬元)
|
預期收益或成效
|
牽頭
實施
單位
|
一
|
防洪防潮保障體系
|
5021000
|
3847000
|
||||
1
|
五江一溪防洪排澇工程
|
建設閩江、九龍江、汀江、晉江、賽江、木蘭溪等“五江一溪”防洪堤2836km。
|
2011~
|
2862000
|
2183000
|
全面提高“五江一溪”沿岸地區防洪能力。
|
水利廳、住建廳、項目所在地人民政府等
|
2
|
重要獨流入海河流防洪排澇工程
|
霍童溪、敖江、龍江、洛陽江、萩蘆溪、九十九溪、鹿溪、漳江、詔安東溪等。
|
2011~
|
1147000
|
652000
|
解決洪災頻率高、影響大的城區防洪隱患。
|
|
3
|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
|
140條列入全國規劃的中小河流。
|
2011~2015
|
515000
|
515000
|
提高中小河流城鄉和人口聚居地防洪排澇能力。
|
|
4
|
海峽西岸經濟區(福建)海堤工程
|
海堤加固300公里,圍墾面積22.7萬畝。
|
2011~2015
|
372000
|
372000
|
提高保護區防潮能力。
|
|
5
|
福建省山洪溝治理工程
|
72條山洪溝治理、77個縣非工程措施建設。
|
2011~2015
|
125000
|
125000
|
山洪災害防治取得明顯成效,損失率明顯下降。
|
|
二
|
水資源保障體系
|
3216000
|
2598000
|
||||
1
|
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
|
全省大中型灌區。
|
2011~2015
|
175000
|
175000
|
提供農作物需水安全保障。
|
水利廳、項目所在地人民政府等
|
2
|
全省農村飲水安全工程
|
全省農村飲水未安全地區。
|
2011~2015
|
400000
|
400000
|
提高鄉村群眾飲水安全保證程度。
|
|
3
|
長泰枋洋水利樞紐工程
|
總庫容1.21億m3。
|
2011~2015
|
114000
|
114000
|
開辟廈門市供水第二通道。
|
|
4
|
交溪上白石水利樞紐工程
|
總庫容2.56億m3。
|
2012~
|
155000
|
100000
|
具有防洪、供水、發電等綜合效益,提高福安市防洪能力。
|
|
5
|
武夷山黃柏溪水利樞紐工程
|
總庫容1.66億m3。
|
2013~2015
|
68000
|
30000
|
具有防洪、供水、發電等綜合效益,為武夷新區提供水資源。
|
|
6
|
閩江北水南調(尤溪—泉州線路)工程
|
調水規模35m3/s, 輸水線路總長123.5km。
|
2011~2015
|
289000
|
289000
|
供水泉州。
|
水利廳、項目所在地人民政府等
|
7
|
平潭綜合實驗區水資源配置工程
|
引調水規模7.43m3/s, 輸水線路總長97km。
|
2011~
|
348000
|
70000
|
為平潭綜合實驗區提供水資源保障。
|
|
8
|
環三都澳水資源配置工程
|
包括寧德官昌水庫、柘榮溪門里水庫、福鼎管陽溪引水、霞浦吳坑水庫、霞浦溪南跨流域引水、福安茜洋溪引水工程等。
|
2011~
|
232000
|
228000
|
為寧德環三都澳區域提供水資源保障。
|
|
9
|
閩江口水資源配置工程
|
包括敖江供水工程、閩侯青潭溪水庫、長樂新田水庫等。
|
2011~2015
|
58000
|
58000
|
為閩江口工業發展提供水資源保障。
|
|
10
|
泉州灣水資源配置工程
|
包括惠安引水、石獅市應急水源、惠女水庫引調水、安溪福潭水庫、山美水庫擴蓄、泉港雙溪水庫、泉州市區應急備用水源(桃源水庫擴蓄)、洛江八峰水庫工程等。
|
2011~
|
381000
|
334000
|
為泉州灣提供水資源保障。
|
|
11
|
湄洲灣水資源配置工程
|
包括湄洲灣北岸供水二期工程、莆田烏溪水庫、金鐘引水配套工程等。
|
2011~
|
248000
|
138000
|
為湄洲灣提供水資源保障。
|
|
12
|
廈門灣水資源配置工程
|
九龍江北溪引水左干渠改造二期工程等。
|
2011~2012
|
34000
|
20000
|
為廈門灣提供水資源保障。
|
|
13
|
古雷半島水資源配置工程
|
包括古雷半島引水、漳州市區生態補水、漳浦朝陽水庫、漳浦土塔水庫、龍海九九坑水庫、東山海島縣引水(第二水源)、漳州羅仔腳寮水庫等。
|
2011~
|
334000
|
322000
|
為古雷半島區域提供水資源保障。
|
水利廳、項目所在地人民政府等
|
14
|
武夷新區水資源配置工程
|
包括武夷新區興田、將口、建陽童游供水、建甌下林水庫、光澤城區供水二水源、光澤西口水庫、政和昌岐洋水庫、浦城王家洲水庫、延平大橫片供水、邵武城區供水第二水源工程等。
|
2011~
|
138000
|
87000
|
為武夷新區提供水資源保障。
|
|
15
|
龍巖產業集中區水資源配置工程
|
包括龍巖富溪水庫、新羅區坪坑水庫、連城八軍坑水庫、上杭古田小城鎮供水、上杭竹背水庫、永定高陂小城鎮供水、永定淑雅溪二級水庫、武平石徑嶺水庫、武平美子坑水庫、長汀羊耳坑水庫、長汀正方水庫等。
|
2011~
|
153000
|
144000
|
為龍巖產業集中區提供水資源保障。
|
|
16
|
三明生態工貿區水資源配置工程
|
包括三明南岐水庫、清流越水溪水庫、明溪黃沙坑水庫、明溪各溪水庫、永安洛溪水庫等。
|
2011~2015
|
89000
|
89000
|
為三明生態工貿區提供水資源保障。
|
|
三
|
水利除險保安體系
|
525000
|
525000
|
||||
1
|
全省大中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
|
16座
|
2011~2015
|
60000
|
60000
|
維持正常功能,保證工程安全。
|
水利廳、項目所在地人民政府等
|
2
|
福建省小(1)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
|
354座
|
2011~2015
|
159000
|
159000
|
維持正常功能,保證工程安全。
|
|
3
|
福建省小(2)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
|
650座
|
2011~2015
|
156000
|
156000
|
維持正常功能,保證工程安全。
|
|
4
|
福建省大中型病險水閘除險加固工程
|
138座,其中大型11座,中型127座。
|
2011~2015
|
150000
|
150000
|
維持正常功能,保證工程安全。
|
|
四
|
氣象與洪水
預警預報體系
|
188800
|
188800
|
||||
1
|
福建省多要素自動氣象站網建設
|
新建437套多要素自動氣象站,改造54個已建站點場地,完善自動站信息處理與共享系統、運行監控與保障系統。
|
2011~2012
|
4700
|
4700
|
建成空間布局科學合理、系統運行穩定可靠、數據收集準確及時的多要素自動氣象觀測站網。
|
氣象局、項目所在地人民政府等
|
2
|
福建省氣象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
|
建立1個省級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9個市級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分中心,59個縣級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分中心。
|
2011~2012
|
3700
|
3700
|
將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快速、及時、準確地傳播給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群眾,為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社會防災減災、保護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提供科技支撐和決策依據。
|
|
3
|
海西氣象監測預警體系
|
分二期完善氣象監測預警系統建設,一期為完善新一代天氣雷達網建設,包括新建三明、泉州、漳州、寧德4部新一代天氣雷達,開展風廓線雷達網建設,完善綜合業務服務系統等;二期建設城鄉氣象防災服務工程,開展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等。
|
2011~2015
|
41000
|
41000
|
構建海峽西岸經濟區氣象可靠、及時、精細的監測預警體系,縮小我省與臺灣在氣象監測預警能力與水平上的差距,實現海峽兩岸氣象監測預警體系的全面對接,進一步提高氣象工作服務于海峽西岸經濟、社會發展的服務能力。
|
|
4
|
福建省氣象防災中心
|
征地83畝,總建筑面積5.2萬平方米,建設防災業務主樓、防災應急指揮中心、天文氣象科普館、氣象設備保障中心、城市氣象對比觀測場、風廓線儀觀測場等設施。在福州倉山建新鎮規劃占地9畝的福建省氣象臺高空業務平臺。
|
2011~2015
|
35000
|
35000
|
支持福州市的城市規劃、配合烏山歷史風貌區的開發建設,實現“還山于民”。同時進一步提高氣象防災減災能力。
|
|
5
|
氣象臺站基礎設施建設
|
完善平潭綜合實驗區海洋氣象觀測站建設,完善南平新區(武夷)氣象中心建設,實施探測環境已遭受破壞的臺站搬遷。
|
2011~2015
|
1500
|
1500
|
提高氣象基層臺站的業務和服務能力,更好地發揮氣象基層臺站在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和防災減災中的基礎性作用。
|
|
6
|
福建省山洪災害非工程建設
|
包括監測預警中心、雨情水情監測點、預警設施、群測群防體系建設等。
|
2011~2015
|
52200
|
52200
|
全面通過山洪災害預警報能力。
|
水利廳、項目所在地人民政府等
|
7
|
福建省水文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
包括水文站網、巡測基地、水質監測、水文業務系統等建設。
|
2011~2015
|
20700
|
20700
|
提高水文服務能力。
|
|
8
|
福建省防汛抗旱指揮中心建設
|
建設指揮中心大樓及配套設施。
|
2011~2015
|
30000
|
30000
|
提升防汛抗旱管理能力。
|
|
五
|
森林與濕地防災體系
|
1681050
|
1681050
|
||||
1
|
綠色城市、綠色村鎮、綠色通道、綠色屏障建設工程
|
創建國家森林城市3個,省級森林城市(縣城)30個,建設綠色開發區(工業園區)100個,綠色軍營140個,綠色校園900個;建設綠色鄉鎮、綠色村莊;高速公路、國省道、鐵路等通道綠化長度達9500公里、面積0.87萬公頃,沿線兩側一重山造林綠化、退耕還林等面積5.24萬公頃;建設沿海基干林帶32333公頃,紅樹林867公頃,縱深防護林171860公頃等。
|
2011~2015
|
1131200
|
1131200
|
構建沿海森林生態屏障,推進城鄉綠化美化,打造宜居家園,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指數。
|
林業廳、項目所在地人民政府等
|
2
|
江河流域生態修復及天然林保護工程
|
對閩江、九龍江、汀江、晉江、龍江、敖江、木蘭溪、交溪干流、一級支流為主的江河兩側及庫區周圍一重山實施造林、補植和中幼林撫育、低產低效林改造,修復流域水源涵養林和水土保持林,實施江河流域及庫區周圍天然林保護。規劃完成流域一重山造林3.7萬公頃,對天然闊葉用材林實行封禁等。
|
2011~2015
|
150000
|
150000
|
固土保肥,涵養水源,構建流域森林防御體系。重點江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率達90%以上。
|
|
3
|
森林經營工程
|
中幼林撫育44.1萬公頃,低產低效林分改造6.9萬公頃,封山育林15.2萬公頃。
|
2011~2015
|
262755
|
262755
|
提高森林蓄積量、林分質量和固碳能力,增強森林防災減災功能。
|
林業廳、項目所在地人民政府等
|
4
|
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
|
新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個、新(擴)建自然保護區27個、自然保護區小區(點)300個;新建濕地公園10處、國際重要濕地1處、國家重要濕地2處;開展瀕危物種、重要濕地的保護和自然保護區群網建設。
|
2011~2015
|
46300
|
46300
|
提高森林防災減災、固碳、應對氣候變化等能力。自然濕地保護率達25%以上,自然保護面積占全省陸域面積達7.6%以上。
|
林業廳、項目所在地人民政府等
|
5
|
森林火災防控工程
|
建設省級森林火險預警分中心1個、森林火險要素監測站131個,可燃物因子采集站31個,營造生物防火林帶23473公里;建立森林消防專業隊伍118支、森林消防半專業隊伍164支,建設森林航空消防航站2個、森林防火物資儲備庫61個(省級1個、地市級9個、縣級51個)等。
|
2011~2015
|
90795
|
90795
|
全省森林火災受害率控制在1‰以下。
|
|
六
|
防震減災體系
|
29000
|
29000
|
||||
1
|
福建省地震監測預警與社會服務系統工程
|
新建4個重力觀測臺和20個地殼形變GPS基準站,建設具有8臺GPS流動觀測設備、1臺流動重力和20臺地震流動設備的流動臺網,建設地震預警信息發布網絡系統和震害防御信息社會服務系統。
|
2011~2015
|
7000
|
7000
|
進一步提升地震監測、地震預警信息發布和救援能力,通過震害防御信息系統服務于城鄉。可全面提高公眾的防震減災意識,最大限度減輕地震災害損失,服務于經濟建設。
|
地震局、項目所在地人民政府等
|
2
|
市、縣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
|
全省共建300處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其中符合國家Ⅰ類地震應急避難場所10處,符合國家Ⅲ類地震應急避難場所不少于91處。
|
2011-2015
|
22000
|
22000
|
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不斷增強應對地震災害的能力,為海西建設和福建跨越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
|
七
|
地質災害防治體系
|
182200
|
182200
|
||||
1
|
地質災害調查、評價與規劃
|
開展山地丘陵縣(市、區)地質災害詳細調查、評價及省、市、縣地質災害防治規劃修編。
|
2011-2015
|
15500
|
15500
|
掌握地質災害隱患點和易發區的分布及特點,修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
國土資源廳、項目所在地人民政府等
|
2
|
地質災害防治
“百千萬”工程
|
地質災害治理:力爭100個以上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實現專項工程治理或簡易降險處理。
|
2011-2015
|
61500
|
61500
|
地質災害隱患及時得到工程治理或搬遷避讓,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科技水平顯著提升。
|
|
受地質災害威脅村(居)民搬遷重建:
1000處以上地質災害隱患點受威脅村(居)民實現搬遷重建。
|
2011-2015
|
60000
|
60000
|
受地質災害威脅和受災群眾搬遷后的生活環境得到有效改善,遠離地質災害威脅。
|
|||
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建設:完善10000個受地質災害威脅的行政村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建設,配置簡易監測和報警設備,72個山地丘陵“十有縣”實現地質災害防治“五到位”。
|
2011-2015
|
28200
|
28200
|
基本實現基層干部群眾有組織、有指導、有手段,直接參與地質災害點的監測和預防,及時捕捉地質災害活動信息,及時預警自救,減少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
|
國土資源廳、項目所在地人民政府等
|
||
3
|
地質災害預防及應急能力建設
|
不斷完善地質災害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功能,逐步建立和完善全省地質災害易發縣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平臺;修編完善各級地質災害應急預案與村(居)汛期地質災害防御群眾轉移預案,建立健全地質災害專業技術支撐隊伍和省、市、縣地質災害應急體系。
|
2011-2015
|
14000
|
14000
|
地質災害綜合管理信息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基本實現地質災害防治管理“一張圖、一體化”;省、市、縣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的深度和廣度得到進一步擴展;地質災害應急反應能力進一步提升,做到應急處置有機構、有人員、有經費。
|
|
4
|
省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實驗室建設
|
加強地質災害防治技術、人才、裝備建設。以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為對象,開展地質災害成災機理、數學物理模擬、預測預報、監測新技術等研究。
|
2011~2015
|
3000
|
3000
|
建成集全省地質災害防治高級人才培養基地、科研創新基地、關鍵技術試驗基地和高水平學術交流平臺為一體的建省地質災害防治中心。
|
|
八
|
海洋與漁業安全體系
|
252700
|
252700
|
||||
1
|
海洋立體觀測網
|
主要建設海洋移動觀測平臺(包括半潛自航式移動觀測平臺、小型低空遙控飛機觀測平臺和大噸位漁船船載觀測平臺)、海底觀測平臺、地波雷達網三個方面。
|
2011~2015
|
30000
|
30000
|
初步實現重點海域全天候、全方位觀測,為海洋防災減災技術的研發、集成與應用提供信息支持。
|
海洋與漁業廳、項目所
在地人民政府等
|
2
|
海洋災害預警報
|
建設包括高分辨海上突發事件救助輔助決策系統研究、精細化風暴潮三維可視化輔助決策支持系統、精細化近岸海浪非結構網絡數值預報系統、近海岸海洋水動力過程演變模擬系統、海嘯波和海域放射性物質應急監測系統五個方面。
|
2011~2015
|
10000
|
10000
|
開發一套精細化的風暴潮、海浪和海上突發事件(溢油和沉船等)等業務化數值預報系統,提高我省近海海洋防災減災水平,為海西經濟區的健康穩定發展保駕護航。
|
|
3
|
海洋防災減災基礎支撐平臺
|
包括海洋防災減災基礎地理平臺、海洋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四維海洋觀測資料同化技術研究、海洋災害預警信息綜合發布平臺四個方面。
|
2011~2015
|
1000
|
1000
|
海洋防災減災基礎支撐能力顯著提高。
|
|
4
|
漁港防災減災建設
|
寧德、福州、莆田、泉州、漳州等5個沿海設區市
|
2011~2015
|
207800
|
207800
|
為我省沿海約85%的漁船提供就近避風水域。
|
|
5
|
小型漁船改造為中大型漁船
|
引導沿海重點漁業縣(區)進行漁船改造,每年改建100~150艘大型鋼質漁船。
|
2011~2015
|
財政補助金額5000萬元,不列入總投資
|
5000(該資金為財政補貼資金)
|
加強近海漁業資源保護,解決安全生產隱患,促進海洋漁業生產可持續發展。
|
海洋與漁業廳、項目所在地人民政府等
|
6
|
漁業船舶搶險救助獎勵及補助機制
|
設立水上救助獎勵及補償基金。
|
2011~2015
|
1000
|
1000
|
建立漁船搶險救助的補助機制,提高漁業安全救助能力。
|
|
7
|
漁政執法船兼漁港義務消防船建設
|
在沿海12個一級漁港和7個中心漁港各建一艘。
|
2011~2015
|
2900
|
2900
|
提升漁政執法能力,為漁港和漁船的消防安全提供應急保障作用。
|
|
九
|
農林牧漁病蟲害防控體系
|
116510
|
114910
|
||||
(一)
|
畜牧業
|
50300
|
48700
|
||||
1
|
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實驗室建設
|
省級二級和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更新補充儀器設備。
|
2011-2015
|
4600
|
3000
|
提高重大動物疫病免疫、監測和處置能力,確保重大動物疫情持續有效控制。
|
農業廳、項目所在地人民政府等
|
七個設區市和光澤等重點縣二級生物安全實驗室(BSL-2)建設,更新補充儀器設備。
|
2011-2015
|
2400
|
2400
|
||||
2
|
動物疫病監測預警設施建設
|
建設完善40個省級動物疫情測報站。
|
2011-2015
|
1800
|
1800
|
形成動物疫情信息處理、預警預報系統,提高預警能力。
|
|
3
|
動物防疫物資保障系統建設
|
建設省重大動物疫情防控物資儲備庫,完善我省疫苗冷鏈系統和重大動物疫情防控應急物資儲備系統。
|
2011-2015
|
4900
|
4900
|
應對動物防疫和突發、新發重大動物疫情的緊急需求。
|
|
4
|
動物防疫信息管理系統
|
完善省、市、縣、鄉、村五級動物疫情報告體系。
|
2011-2015
|
300
|
300
|
實現動物防疫信息的實時、高效、科學管理。
|
|
5
|
動物標識及疫病可追溯系統
|
建設省級數據庫和基層數據采集終端。
|
2011-2015
|
300
|
300
|
實現動物疫病可追溯。
|
|
6
|
鄉鎮獸醫站基礎設施建設
|
設備購置113個站,新建站房378個,改造站房141個。
|
2011-2015
|
26800
|
26800
|
增強我省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
|
|
7
|
畜禽定點屠宰場所動物標識和動物疫病可追溯設施設備建設
|
全省320個畜禽定點屠宰場所,每個屠宰場投資2.35萬元。
|
2011-2015
|
800
|
800
|
||
8
|
動物產地檢疫申報點動物標識和動物疫病可追溯設施設備建設
|
全省1350個動物產地檢疫申報點,每個產地檢疫申報點投資3.05萬元。
|
2011-2015
|
4100
|
4100
|
||
9
|
動物衛生監督體系基礎設施建設
|
省、市、縣三級動物衛生監督機構。
|
2011-2015
|
2900
|
2900
|
||
10
|
設區市級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動物檢疫監督設施建設
|
9個設區市動物衛生監督所,每個投資100萬元。
|
2011-2015
|
900
|
900
|
||
11
|
全自動車輛消毒通道
|
20個省際動檢站安裝全自動車輛消毒通道。
|
2011~2015
|
260
|
260
|
對進入我省運載動物及動物產品的車輛進行快速、全面、徹底的消毒。
|
|
12
|
遠程紅外線監控系統
|
全省31個出省站安裝遠程紅外線監控探頭。
|
2011~2015
|
240
|
240
|
全天候記錄并保存執法全過程和車輛運載的檔案資料,規范省際動檢執法行為,打擊逃逸拒檢車輛。
|
|
(二)
|
種植業
|
25400
|
25400
|
||||
1
|
農作物有害生物預警與控制站
|
44個縣改擴建檢驗檢測用房1000平方米,應急藥品及施藥器械庫30平方米、標準觀測場10~20畝,購置有關儀器設備。
|
2011~2015
|
22000
|
22000
|
提高農業有害生物預警和防控能力。
|
農業廳、項目所在地人民政府等
|
2
|
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監測預警
|
建設9個設區市級、44個縣級控制站、300個鄉鎮村監測點,購置有關物資裝備。
|
2011~2015
|
1900
|
1900
|
提高農業重大病蟲害預警和防控能力。
|
|
3
|
省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帶
|
20個縣級疫情監測站、200個鄉鎮監測點,購置有關物資裝備。
|
2011~2015
|
1500
|
1500
|
有效防止外來有害生物入侵。
|
|
(三)
|
林業
|
40810
|
40810
|
||||
1
|
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工程
|
建設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專家決策、遠程診斷、預測預報系統和省、市、縣三級監測預警信息處理與決策平臺,建設省級區域性預警中心、隔離試種苗圃、松材線蟲病疫木除害處理監控中心、疫木安全利用定點廠、省級林業有害生物評估鑒定等,擴建省級生物防治中心,重點扶持。5個微生物制劑廠、30個以上專業防治公司(隊)和重點林區縣森林醫院等防治服務組織建設,開發一套疫木完全利用監管軟件,開展主要林業有害生物綜合治理工程,分批建立100個以林業站為依托的檢疫辦證和防治技術指導服務點。
|
2011~2015
|
20000
|
20000
|
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控制在3‰以下。
|
林業廳、項目所在地人民政府等
|
2
|
海峽西岸重點生態區域松材線蟲病綜合防控體系建設
|
疫情監測普查體系,建立市級監測中心2個,配備9個設區市、43個縣級、280個測報點監測調查設備等;疫情除治減災體系,30個發生松材線蟲病縣及周邊22個毗鄰縣和新發疫點縣,皆伐除治0.4萬公頃,綜合防治1.33萬公頃。檢疫檢查體系,建立2個市級檢疫中心,3個省級定點除害處理場,19個縣級檢查站,及相關儀器設備。應急救災體系,建立省級高度指揮中心1個,省級航空應急保障中心1個,省級藥械儲備庫1個,簡易機場2個,區域藥械儲備庫4個,購買小型直升飛機及相關設備。科技支撐體系建設,建立全省松材線蟲病監控系統,引進和推廣應用防控新成果,舉辦培訓班60期,加大宣傳等。
|
2012~2014
|
20810
|
20810
|
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控制在3‰以下。
|
林業廳、項目所在地人民政府等
|
(四)
|
漁業
|
3500
|
3500
|
||||
1
|
福建省水生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建設
|
新建中心大樓一座,建筑面積7963平方米,購置一批疫病檢測診斷儀器設備。
|
2011~2013
|
3200
|
3200
|
每年減少因疫病造成的直接損失1億元,支持漁業增效,漁民增收。
|
海洋與漁業廳、項目所在地人民政府等
|
2
|
設區市級水生動物疫病防治站疫病診斷車輛
|
9輛疫病診斷車并配置有關儀器。
|
2011~2015
|
300
|
300
|
提高水生動物疫病防治能力。
|
|
十
|
綜合保障體系
|
129800
|
129800
|
||||
1
|
省級救災物資儲備庫二期建設
|
建筑1.8萬平方米,其中庫房1.6萬平方米。
|
2011~2015
|
10000
|
10000
|
提供防災救災物資儲備。
|
民政廳及有關廳局、項目所在人民政府
|
2
|
避災避險場所建設
|
在全省所有縣(市、區)、鄉(鎮、街道)、建制村(社區)建成2萬個標志明顯、安全實用、設施齊全、功能完善的避災避險場所。
|
2011~2015
|
40000
|
40000
|
形成全面覆蓋“縣-鄉-村”三級的避災避險場所網絡。
|
|
3
|
全省區域性緊急醫學救援中心建設
|
福州、廈門、南平各建1家,包括土建、人員、培訓、設備等。
|
2011~2015
|
60000
|
60000
|
形成覆蓋全省區域性緊急醫學救援網絡。
|
衛生廳及有關廳局、項目所在人民政府
|
4
|
省級衛生應急隊伍裝備建設
|
醫療救援和災害衍生的傳染病、中毒事故、核事故控制專業隊伍。
|
2011~2015
|
5000
|
5000
|
強化災后醫療救治、衛生防病能力。
|
衛生廳
|
5
|
電網備調中心
|
建立具備滿足福建電網正常運行調度的辦公場所及軟硬件設施。
|
2011~2015
|
3500
|
3500
|
在省電力調度場所(福州)遭災害破壞失去指揮功能時,能立即啟用備用調度功能,保障全省電網的實時統一調度,維持電網持續安全運行。
|
省電力公司
|
6
|
電力應急基干隊伍建設
|
建立省級電力應急基干隊伍100人,地市級電力應急基干隊伍270人。
|
2011~2015
|
3700
|
3700
|
在發生電力突發事件時能夠快速反應,盡快恢復電網供電。
|
省電力公司
|
7
|
福建電力應急指揮中心升級改造
|
部署到省、地、縣三級供電企業。
|
2011~2015
|
7600
|
7600
|
實現搶修優先級分析功能,實現快速、有效進行抗災搶險作的目標,掌握每一個搶修點信息,提高搶修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