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重大自然災害防治和生態修復技術研發
針對地震、地質、洪澇、干旱、臺風、風暴潮、雪災、暴雨等重大突發性自然災害,研發自然災害綜合防治的關鍵技術和受損生態系統的快速修復技術,增強區域和主要產業部門應對重大突發性自然災害的能力。針對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地面沉降、生態環境惡化等緩發性自然災害,深入研究地表干旱化、植被退化、風蝕沙化、水土流失、鹽漬化以及濕地退化等演化過程,深化對土地退化過程中生物多樣性減少、土壤侵蝕加速、土地生產力下降、生態資產降低、生存條件惡化、災害風險增大等過程和機理的認識。加強系統的土地退化防治技術和生態系統修復技術研究,構建不同區域自然災害綜合防治的技術模式。
(七)防災減災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的研制
研制防災減災新型實用產品,在結構、材質、工藝等方面進行重點研究,提高產品性能或功能。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對防災減災能力有較大推動作用的監測裝備、通訊裝備、救援裝備、防控裝備和結構抗災裝備,開發和試制先進實用的生命探測、機器人救援、大型障礙物破除、搶修搶建、滑坡快速排水、放射性核素污染防控、生活保障等裝備,促進防災減災材料、工藝和裝備的技術革新,為提高防災減災效率、減少資源消耗和改善環境提供技術支撐。
(八)國家綜合防災減災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
建設綜合防災減災科學儀器設備和研究實驗基地、科學數據和文獻資源共享服務網絡、科技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平臺等防災減災科技條件支撐系統。建設國家野外站網、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加強國家災害風險科學重點學科建設和科普培訓基地建設。運用信息、網絡等現代技術,對防災減災科技基礎條件資源進行優化,促進防災減災科技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利用。
(九)重點區域綜合防災減災技術集成與示范
結合我國快速城鎮化進程,加強中東部城市人口經濟高密集區、沿海重要經濟區、新興城市群規劃區等的防災減災能力建設。開展地震高危險區、重大工程擾動區、地質災害和臺風暴雨洪澇及海洋災害頻發區重大自然災害和巨災隱患的早期識別、風險評估、監測預警、工程防治、應急救援與災后恢復重建等的技術集成示范與成果推廣應用。針對西部欠發達地區的自然災害特點,加大對自然災害嚴重的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重點流域及重點開發區域防災減災能力建設的技術集成與示范,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建立專業監測預警和群測群防相結合的防災減災模式,形成面向公眾的綜合防災減災技術示范基地。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聯動推進防災減災科技工作
防災減災科技工作是一項跨領域、跨部門、跨地區的復雜工作,必須切實加強領導,建立聯動工作機制,積極調動各方面資源、整合多方專業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推進。
(二)加大投入,建立多渠道投入機制
持續增加國家在防災減災領域的科技投入,同時引導帶動地方、部門的科技投入,吸引社會各界力量,開拓多種投融資渠道,主動探索引入風險投資基金、保險基金等,增加防災減災科技領域的資金投入。
(三)整合科技資源,統籌支持防災減災科技工作
瞄準國家戰略目標,凝練科技需求,突出重點,統籌運用國家科技計劃、示范工程、基礎條件平臺建設等科技資源,提升防災減災科技綜合能力,特別注重引導和帶動企業參與防災減災創新體系建設。
(四)加強學科建設,推動防災減災科技知識普及
加強防災減災相關學科建設,推進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防災減災知識培訓和應急演練,促進應急培訓基地建設和科普宣傳,通過建設防災減災示范社區等途徑,全面提高國民的自然災害風險防范意識。
(五)加強國際合作,借鑒先進防災減災理念和技術
積極參與防災減災領域的國際會議和國際科技合作計劃。結合我國防災減災科技領域的發展重點,推進實施重大國際科技合作計劃,促進國際聯合實驗室和研究中心建設。開展調研,科學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在防災減災領域的先進理念、經驗技術,縮小防災減災科技領域與國際先進水平之間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