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建立和完善旅游氣象保障系統。建設三亞旅游氣象服務中心和旅游安全氣象預警預報信息發布平臺,分別在3A級以上旅游景點安置電子顯示屏及負氧離子觀測點。
4.建設熱帶現代農業氣象保障系統。建設海口橡膠、三亞南繁育種、儋州水稻、萬寧水產養殖、陵水瓜菜、瓊中果林等特色農業氣象服務站,定向服務于特色農業;建設一批固定式自動土壤水份觀測儀、便攜式自動土壤水份觀測儀組成的全省自動土壤水份觀測網;建設一批大氣電場儀,監測農村雷電災害;在全省鄉鎮和村委會布設一批氣象信息電子顯示屏和大喇叭,實現氣象災害預警信息進村入戶;建設以各市縣種植養殖場所、人員聚集地和雷電高危區為示范點的一批防雷示范設施;建設中國熱帶人工增雨指揮中心和中國熱帶人工影響天氣綜合實驗室。
5.建立海南航天氣象保障系統。建設海南航天氣象保障中心,建設海南航天氣象災害監測網、省氣象臺與文昌火箭發射場氣象保障視頻會商系統、航天氣象監測數據共享系統、文昌火箭發射場災害性天氣預警預報系統。
(七)森林防火及海防林建設工程。
1.建設海南省森林防火預警、通信、指揮系統工程。建設1個省級指揮中心和23個市縣(包含五大林區)分中心,購置通信系統、視頻系統、通信指揮車輛、現場車載通信等有關設備。
2.建設海南重點火險區綜合治理工程。建設重點火險區防火道路、防火隔離帶及撲火隊營房等設施;購置重點火險區撲火設備、交通工具和檔案管理設備;建設防火物資存儲工程。
3.加強海防林建設工程。加大投入,繼續抓好我省沿海地區海防林種植,不斷鞏固和提高我省海防林抗風能力。
(八)病蟲害及鼠害監測防治建設工程。
1.加強農業重大病蟲害和鼠害監測預警建設。進一步完善監測手段,增加監測密度,提高監測質量,提升農業災害和鼠害預警水平。進一步完善監測預警信息采集、傳遞、處理、分析、預報和發布機制,提高數據處理、資料共享、信息發布能力。提高對重大農業生物災害和鼠害的應急處置與綜合治理能力、培訓指導與防治服務能力,積極推廣生態控制措施和生物、物理防治方法,小面積發生時及時組織化學防治,防止擴散蔓延,確保重大病蟲害和鼠害不發生大面積流行,年損失率控制在5%以下。
2.加強林業有害生物防治能力建設。建設林業有害生物防控應急指揮中心、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培訓中心等。建立健全林業有害生物測報、檢疫、防治等三大網絡;建立健全省、市縣、鄉鎮三級危害性外來生物預防控制機制,加強農業、口岸辦等部門聯動,嚴防危害性外來生物入境;建立有害生物滋生普查機制和評估機制;加強有害生物防治立法工作,將林業有害生物危害損失降至最低限度,不斷提高森林質量,實現對林業有害生物的可持續控制,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九)救災物資儲備體系建設工程。
1.推進防汛物資儲備倉庫建設。建設5個省級防汛物資儲備倉庫,并按國家規定的標準儲備防汛物資,增加防汛物資儲備種類,加強儲備倉庫管理,進一步提高我省防汛物資應急保障能力。
2.推進海南省救災物資儲備中心大樓建設。建設集減災教育培訓、災情信息管理、救災技術支持等功能于一體的海南省救災物資儲備中心,加強對災害信息的處理、研判和運用,進一步做好與國家減災中心上下銜接。
3.推進救災物資儲備倉庫建設。加快推進海口、三亞、儋州、文昌、瓊海、萬寧6個市救災物資儲備倉庫建設,加強指導其他市縣改建、擴建或新建救災物資儲備點。增加救災物資儲備種類,建立健全救災物資運輸、調配體系,建立救災物資儲備信息系統,建立以省級和海口、三亞、儋州、文昌、瓊海、萬寧市救災物資儲備倉庫為依托,其他市縣救災物資儲備點為補充的救災物資儲備體系。到2015年,救災物資儲備數量和運輸能力達到滿足50年一遇重特大自然災害的需求,保證災后12小時內受災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
4.建立食品應急商業儲備機制。依托大型骨干流通企業和大型食品加工企業,采取政府給予占用倉儲補貼和占用資金貼息的方式,建立省級及海口、三亞、儋州3個市的儲備蔬菜、礦泉水、方便食品(如餅干、方便面)等品種的兩級應急商業代儲機制,提高食品類救災物資應急保障的能力。
(十)應急避難場所與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建設工程。
1.建設城鄉綜合應急避難場所。堅持科學選點、合理布局的原則,綜合利用城市社區服務設施、公園、廣場和中小學校等現有設施,采取確認、修繕、新建等方式,在居民密集地區、沿海地區和城鄉地勢低洼地區,按照國家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標準,建設能夠為居民提供長時間避難和集中性救援,并承擔應急指揮和避難救援中心作用的城鄉綜合應急避難場所。
2.創建城鄉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在全省范圍內創建55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以創建“綜合減災示范社區”為抓手,建立健全城鄉社區減災救災工作機制,設置應急疏散指示標識,編制完善社區應急預案和災害風險圖,開展社區救災演練,建立社區志愿者隊伍等。
(十一)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工程。
積極爭取國家建設資金,新建一個省級防災減災文化宣傳教育基地,配備防災減災相關專業器材及多媒體設備,為公眾免費提供防災減災知識文化服務,加大社會宣傳力度,提高公眾自然災害應對能力。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防災減災知識宣傳活動和專業性教育培訓,總結我省重特大自然災害應對的經驗和教訓,開展各類自然災害的應急演練,加強各級領導干部和中小學生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增強公眾防災減災意識,提高自救互救技能。
五、主要保障措施
(一)完善工作機制。在省委、省政府統一領導下,進一步完善減災工作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進一步強化省、市縣減災委員會的綜合協調職能,加強減災工作的協調聯動,建立省減災委員會與成員單位、各市縣政府及相關部門和單位的綜合協調機制。建立健全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減災的制度和機制。到2015年,逐步形成政府統一領導、各部門協同配合、社會參與、功能齊全、科學高效、覆蓋城鄉的綜合防災減災體系,進一步提高我省抗風險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穩步發展。
(二)將防災減災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各市縣及有關部門加快制定防災減災總體規劃,明確總體思路,分階段實施。要結合工作實際,編制本地區和本行業的綜合防災減災規劃,并納入當地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要優化、整合各類防災減災資源,重點工程建設項目與綜合減災密切結合,充分考慮防災減災因素,確保工程安全實施。
(三)建立完善救災預案體系。加強各級各類救災預案的制(修)訂工作,建立完善救災預案體系,不斷提高預案的科學性、可行性和操作性,同時注重加強各類預案的宣傳及演練。加強災害管理、救災物資、救災裝備、災害信息產品等政策研究和標準制定,提高防災減災工作的規范化和標準化。
(四)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加大對防災減災的投入,切實將防災減災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建立健全中央、省、市縣三級綜合防災減災項目建設經費分級投入機制,建立與地方經濟發展相協調,并隨著經濟增長而相應增加的投入機制。加強防災減災資金管理和使用,建立健全救災款物的管理、使用和監督機制。廣泛開展社會捐助活動,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優良傳統,開展互助互濟,拓寬資金籌措渠道,增強防范災害風險和承受災害的能力。
(五)實施與評估。本規劃的實施由省減災委員會統籌協調,通過優化整合各類防災減災資源,建立健全組織協調機制和實施保障機制。省減災委員會各成員單位要圍繞本規劃目標和主要任務,以本部門規劃為支撐,與本規劃有機銜接。各市縣要結合實際,制定本地區綜合防災減災規劃。省減災委員會建立規劃監測評估制度,強化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省減災委員會各成員單位要加強對規劃相關領域實施情況的評估。省減災委員會辦公室負責規劃實施評估工作,并向省政府、省減災委員會提交規劃實施中期階段進展情況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