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強防災減災工作的決策部署,進一步提高防災減災能力,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劃(2011—2015年)的通知》(國辦發〔2011〕55號)精神,依據《湖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及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規劃。
一、現狀與形勢
(一)“十一五”期間防災減災工作成效顯著。
“十一五”是我省自然災害較為嚴重的時期之一,2008年特大低溫雨雪冰凍、2010年特大暴雨洪澇等重大自然災害相繼發生,嚴重洪澇、干旱、風雹、地震、低溫冰凍、雪災和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多發并發,嚴重影響了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面對嚴峻災害形勢,有關各方密切配合,高效有序開展抗災救災工作,大力加強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是綜合減災管理體制機制不斷完善。成立了湖北省減災委員會和地方各級減災救災綜合協調機構,防災減災綜合協調職能得到有效發揮。初步建立相關部門之間的災情信息會商機制和覆蓋全省的災情報告制度,減災救災管理工作進一步規范。
二是自然災害監測預警網絡基本建成。不斷加強氣象、水文、地質、地震、農業、林業、環境等各類自然災害監測站網和預警預報系統建設,氣象綜合觀測系統初具規模,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得到完善,自然災害的監測預警能力進一步加強。
三是自然災害工程防御能力穩步提升。實施了防汛抗旱、危房改造等重大工程,大江大河防洪能力進一步提高,人口密集區、大中城市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得到初步治理,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校舍安全工程全面實施,農村困難群眾危房改造工程扎實推進。
四是災害救助應急處置水平大幅提升。編制完善了各級自然災害應急預案,基本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災害應急預案體系。應急指揮、搶險救援、運輸保障、生活救助、衛生防疫等應急能力得到增強,有效應對了各類突發自然災害,最大程度減輕了災害損失,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
五是科學技術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逐步加強了對自然災害發生、發展機理和演變規律的研究,災害監測預警、風險評估、應急處置等技術水平不斷提高,遙感、衛星導航與通訊信息等技術在重大自然災害應對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科技支撐平臺初步形成。
六是防災減災人才和專業隊伍逐步壯大。初步形成專兼結合的防災減災人才隊伍,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公安民警、民兵預備役在防災減災中發揮了骨干作用,防汛抗旱、抗震救災、森林防火、衛生防疫、氣象預警監測、礦山應急救援等專業隊伍不斷壯大,建立了3.3萬余人的災害信息員隊伍,防災減災救災隊伍建設全面推進。
七是防災減災社會參與程度顯著提高。綜合減災、應急救援、救災捐贈的社會動員能力和社會資源整合能力明顯增強。面對重大自然災害,社會各界踴躍奉獻愛心,積極投身抗災救災,形成了合力防災減災的良好氛圍。充分利用國家防災減災日、全國消防日和國際減災日、國際氣象日、世界水日等,開展形式多樣的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活動,公眾防災減災意識明顯增強。
(二)“十二五”時期我省防災減災工作面臨的形勢、挑戰和機遇。
“十二五”時期,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自然災害風險進一步加大,防災減災工作形勢嚴峻。自然災害時空分布、損失程度和影響深度廣度出現新變化,災害突發性、異常性、難以預見性日顯突出。同時,隨著我省城鎮化進程加快,城鎮人口密度增加,基礎設施承載負荷加大,自然災害對城市的影響日趨嚴重;廣大農村設防水平偏低,農村居民抵御災害的能力較弱。自然災害引發次生、衍生災害的風險仍然很大。
“十二五”時期防災減災工作仍然面臨諸多挑戰:一是自然災害監測預警精度以及信息傳播水平和時效性需進一步提高。二是部分城鄉基礎設施設防標準偏低,避難場所建設滯后,防災減災能力相對薄弱。三是救災物資儲備庫標準低、基礎差、分布不合理,救災物資儲備種類、數量難以滿足救災需要,救災應急裝備、技術手段、通信和應急廣播設施等比較落后,防災減災科技支撐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四是防災減災人才隊伍建設滯后,部門之間、區域之間協作機制需進一步完善。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和培訓體系亟待完善,公眾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需進一步提高。
“十二五”時期,是我省加快構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推進科學發展和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時期,做好防災減災工作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是推動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是各級政府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重要職責。各地、各部門要立足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統籌規劃防災減災事業發展,加速推進防災減災能力建設,不斷完善綜合防災減災體系,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
一、現狀與形勢
(一)“十一五”期間防災減災工作成效顯著。
“十一五”是我省自然災害較為嚴重的時期之一,2008年特大低溫雨雪冰凍、2010年特大暴雨洪澇等重大自然災害相繼發生,嚴重洪澇、干旱、風雹、地震、低溫冰凍、雪災和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多發并發,嚴重影響了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面對嚴峻災害形勢,有關各方密切配合,高效有序開展抗災救災工作,大力加強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是綜合減災管理體制機制不斷完善。成立了湖北省減災委員會和地方各級減災救災綜合協調機構,防災減災綜合協調職能得到有效發揮。初步建立相關部門之間的災情信息會商機制和覆蓋全省的災情報告制度,減災救災管理工作進一步規范。
二是自然災害監測預警網絡基本建成。不斷加強氣象、水文、地質、地震、農業、林業、環境等各類自然災害監測站網和預警預報系統建設,氣象綜合觀測系統初具規模,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得到完善,自然災害的監測預警能力進一步加強。
三是自然災害工程防御能力穩步提升。實施了防汛抗旱、危房改造等重大工程,大江大河防洪能力進一步提高,人口密集區、大中城市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得到初步治理,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校舍安全工程全面實施,農村困難群眾危房改造工程扎實推進。
四是災害救助應急處置水平大幅提升。編制完善了各級自然災害應急預案,基本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災害應急預案體系。應急指揮、搶險救援、運輸保障、生活救助、衛生防疫等應急能力得到增強,有效應對了各類突發自然災害,最大程度減輕了災害損失,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
五是科學技術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逐步加強了對自然災害發生、發展機理和演變規律的研究,災害監測預警、風險評估、應急處置等技術水平不斷提高,遙感、衛星導航與通訊信息等技術在重大自然災害應對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科技支撐平臺初步形成。
六是防災減災人才和專業隊伍逐步壯大。初步形成專兼結合的防災減災人才隊伍,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公安民警、民兵預備役在防災減災中發揮了骨干作用,防汛抗旱、抗震救災、森林防火、衛生防疫、氣象預警監測、礦山應急救援等專業隊伍不斷壯大,建立了3.3萬余人的災害信息員隊伍,防災減災救災隊伍建設全面推進。
七是防災減災社會參與程度顯著提高。綜合減災、應急救援、救災捐贈的社會動員能力和社會資源整合能力明顯增強。面對重大自然災害,社會各界踴躍奉獻愛心,積極投身抗災救災,形成了合力防災減災的良好氛圍。充分利用國家防災減災日、全國消防日和國際減災日、國際氣象日、世界水日等,開展形式多樣的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活動,公眾防災減災意識明顯增強。
(二)“十二五”時期我省防災減災工作面臨的形勢、挑戰和機遇。
“十二五”時期,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自然災害風險進一步加大,防災減災工作形勢嚴峻。自然災害時空分布、損失程度和影響深度廣度出現新變化,災害突發性、異常性、難以預見性日顯突出。同時,隨著我省城鎮化進程加快,城鎮人口密度增加,基礎設施承載負荷加大,自然災害對城市的影響日趨嚴重;廣大農村設防水平偏低,農村居民抵御災害的能力較弱。自然災害引發次生、衍生災害的風險仍然很大。
“十二五”時期防災減災工作仍然面臨諸多挑戰:一是自然災害監測預警精度以及信息傳播水平和時效性需進一步提高。二是部分城鄉基礎設施設防標準偏低,避難場所建設滯后,防災減災能力相對薄弱。三是救災物資儲備庫標準低、基礎差、分布不合理,救災物資儲備種類、數量難以滿足救災需要,救災應急裝備、技術手段、通信和應急廣播設施等比較落后,防災減災科技支撐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四是防災減災人才隊伍建設滯后,部門之間、區域之間協作機制需進一步完善。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和培訓體系亟待完善,公眾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需進一步提高。
“十二五”時期,是我省加快構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推進科學發展和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時期,做好防災減災工作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是推動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是各級政府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重要職責。各地、各部門要立足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統籌規劃防災減災事業發展,加速推進防災減災能力建設,不斷完善綜合防災減災體系,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