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農業、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
(一)工作目標。
——農業有害生物短期預測預警準確率達95%以上,中期預測預警準確率達90%以上,長期預測預警準確率達80%以上;林業有害生物測報準確率和無公害防治率均達8.5%以上,成災率控制在4.5‰以下。
——防控農業生物災害,糧食作物病蟲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經濟作物病蟲損失率控制在10%以內;森林火災年均受害率控制在1.0‰以下。
——鏟除新疫情(點),控制危險性生物災害蔓延并減輕其危害。
(二)農業、林業病蟲害監測預警體系和能力建設。
建立以“3S”(GPS、GIS、RS)技術為基礎的農業生物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建立生物災害數據庫和生物災害預測預警模型。完善危險性有害生物預警監測網絡體系,推動省級監測預警和信息中心建設,加強對全省疫情監測數據進行分析預測;建立動態疫情數據庫,開展有害生物風險分析,發布疫情預警信息;加強生物災害監測,建立病蟲檔案,堅持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對危險性有害生物實施嚴密監控。
健全省、市、縣、鎮、村五級林業生物災害監測預警網絡,完善地面人工監測病蟲情網絡、航空監測網絡和林業生物災害衛星遙感監測網絡。建立林業有害生物信息傳輸網絡平臺,構建林業有害生物GIS信息處理及遙感監測軟硬件平臺,實現對林業有害生物監測數據分析處理及航空、航天遙感信息獲取、處理。推進監測預警和檢疫體系建設,完善省級監測預報指揮中心和檢疫檢驗與風險評估中心、區域監測預報與檢疫監管中心和市級檢疫除害處理基地建設。建立省級應急指揮視頻系統和市級遠程監控系統。開展基于RFID技術的疫木追溯系統建設試點。
(三)農業、林業病蟲害防治措施。
建設一批植物檢疫重點實驗室,增強對農業有害生物的基礎研究和防控能力。加強農業有害生物區域性預警與控制;建立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果樹病蟲害綜合防治和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示范區,確保農業生產安全。以松材線蟲病和薇甘菊等重大林業有害生物防控為重點,充實防治裝備,健全防治隊伍,全面落實防治責任,積極推行無公害防治技術措施,加大松材線蟲病疫點林改造力度,積極開展有害生物預防和除治,最大限度減少林業有害生物災害損失。建設有害生物省級防治指揮中心1個,區域防治指揮中心18個,防治重點站27個,防治一般站27個,配備防治車輛和必要的防治器械、物資等。實施松材線蟲病、薇甘菊、松突圓蚧等重大林業有害生物工程治理2000萬畝。
八、海洋防災減災工作
(一)工作目標。
——建立海洋預報減災工作長效機制,快速提升海洋災害應急管理能力和公益服務水平。
——構建自主科技創新的海洋觀測預報支撐體系,提高海洋災害預警預報水平。
——建立海洋與漁業專題服務保障體系,推動海洋觀測預報工作從傳統服務型向綜合保障型轉變。
(二)海洋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和能力建設。
加快建設海洋災害立體觀測網,著力提高海洋觀測能力。在沿海重要經濟帶、海洋保護區、災害脆弱區建成由5個中心站、11個基本觀測站和1個備用觀測點組成的岸基海洋觀測站網,逐步推進集岸基觀測、空中遙感、浮標觀測、淺海觀測、深海觀測于一體的海洋立體化觀測體系建設。重點推進省級海洋防災減災業務數據匯集平臺、精細化海洋災害預警預報產品制作平臺、海洋災害預警預報產品發布平臺建設,初步建成集漫堤風險預報、海洋災害評估、赤潮預警、海嘯預警等功能于一體的海洋防災減災輔助決策平臺。
(三)海洋災害防御措施。
積極拓展海洋環境專題服務領域,重點建設省級海洋漁業生產安全環境保障專題服務系統。完成省海洋災害應急管理遠程會商專線連接,構建國家海洋局與省之間以及省有關部門之間的快速網絡信息通道。落實警戒潮位和潮位基點核定工作,建立海平面變化影響調查及評估和海平面公報發布機制。啟動海洋環境地理信息平臺建設,開展省內海洋環境基礎地理信息專項調查、沿海高程測繪、實地勘測驗證和信息集成工作。選擇7-9個縣(市、區)開展海洋災害風險評估和區劃工作。編制海洋災害風險區劃,探索建立沿海大型工程海洋災害風險評價制度。建立海洋領域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體制機制,加強對因氣候變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災害加劇、生態喪失等問題的對策研究。加快推進地震海嘯預警系統建設,建立省級海嘯預警機制,建立地震海嘯信息及核擴散預測信息轉發制度,制訂海嘯應急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