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地)、縣(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屬單位:
《黑龍江省防災減災“十二五”規劃》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二○一二年一月十二日
黑龍江省防災減災“十二五”規劃
防災減災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基礎性工作,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關系經濟發展、社會穩定。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強調,“十二五”時期,要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為全面貫徹落實這一要求,根據《黑龍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精神,結合我省減災救災工作的實際,制定本規劃。
一、我省防災減災工作現狀、面臨的形勢及存在的問題
(一)基本現狀。
“十一五”期間,黑龍江省多災并發,重災連發,主要以干旱、局部洪澇、暴雪和低溫冷凍為主,森林火災和有感地震發生較為頻繁,龍卷風災害雖然頻次較少,但破壞力較大。據統計,“十一五”期間,全省因各類自然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500億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防災減災工作,把防災減災作為實現全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經過各級黨委、政府和各部門、各行業的共同努力,全省減災工程和非工程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防災減災能力明顯提高。“十一五”時期,累計投入防災減災資金達7.1億元,救助受災群眾1500萬人次。
——防災減災管理體系得到強化。成立了黑龍江省減災委員會,負責協調指導全省綜合防災減災工作。建成了省救災指揮中心,開通了省減災網,進一步提升了全省防災減災能力,提高了各成員單位的合作水平。初步建立了涉災部門之間的災害信息會商、通報、共享及協調機制,初步形成了覆蓋全省的災情報告制度。制定出臺了《黑龍江省氣象災害防御條例》等地方性法規和《黑龍江省減災委關于建立突發災害應急救助聯動機制的意見》等文件,對防災減災工作進行部署和規范,防災減災科學化、正規化建設取得了較大成效。
——防災減災監測預警體系初步建成。不斷加強氣象、水文、地質、地震、森防、農作物病蟲害等方面的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基本形成了氣象、水文、水土流失、森防監測預報,地震、地質災害預報,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報等多類型、多專業的立體監測預警預報體系。
——防災減災應急處置體系基本形成。省政府先后制定了《黑龍江省自然災害救助應急保障預案》、《黑龍江省洪水災害應急預案》、《黑龍江省干旱災害應急預案》、《黑龍江省凌汛災害應急預案》、《黑龍江省地震應急預案》、《黑龍江省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黑龍江省氣象災害應急保障預案》等自然災害類專項預案。全省各地初步形成了從省到社區(村)的應急救助預案,構建了縱向到底的預案體系。省、市、縣三級減災救災物資儲備網絡初步形成。災害應急反應和應急
救助能力明顯增強,社會捐助活動廣泛開展,受災群眾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確保了災區人心安定、社會穩定。——防災減災工程建設取得較大進展。加大了防汛抗旱等減災工程設施的投入力度,建設了一批防災減災骨干工程和農村飲水工程,針對農村、社區的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工程開始啟動。重點區域和城市的防災減災水平得到有效提高,農村飲水安全得到進一步保障。
——防災減災宣傳工作逐步推進。減災知識“進農村、進社區、進單位、進學校、進家庭”,以及“社區減災平安行”等系列減災科普活動逐步開展,減災知識得到廣泛宣傳,公民災害安全防范意識、互救自救能力不斷提高。
(二)面臨的形勢。
在全球氣候變暖大背景下,近50年來,黑龍江省平均氣溫升高了2.0℃,幅度高于北半球和全國平均水平。與此同時,年降水量呈減少趨勢,全省年降水量減少約41毫米,并且降水階段性變化明顯。受氣候變暖和降水減少影響,今后黑龍江省自然災害的趨向和走勢是:干旱災害將占居主導地位;由干旱帶來的森林草原防火任務長期而艱巨;龍卷風發生幾率增大;松花江水污染隱患未得到有效根治,存在再次被污染的可能。大慶油田開采時間較長,致使地下水水位大幅下降,加之石油、天然氣、化工原料及產品等易燃易爆品儲存量大,大慶市是全省發生次生災害最危險的地區。黑龍江依舒斷裂帶曾發生過7.5級地震,近幾年兩大平原地震活動明顯增多,存在發生破壞性地震的可能性。同時,由于前些年對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造成一些地方生態環境局部惡化,直接導致水土流失、耕地質量下降、草原“三化”(沙化、鹽堿化、退化)問題加劇,一些地區地下水水位下降、局地山洪、泥石流等災害也呈上升趨勢。此外,黑龍江省地處高寒地區,冬季氣候環境十分惡劣,災民救助成本高、難度大。我省防災減災的形勢非常嚴峻,任務非常艱巨,必須引起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
(三)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省防災減災工作還存在一些亟待加強的薄弱環節:一是災害救助體系尚不健全,減災綜合協調機制、部門間信息共享和協調聯動機制、民間組織等社會力量參與減災的機制還不夠完善。各種災害預防抗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還處于僅由主管部門管理,對多災種的綜合防御工作難以整合資源,形成合力。二是災害監測體系還不夠健全,預警信息覆蓋面和時效性尚待提高,災情監測、采集和評估體系建設滯后。三是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加強,農村群眾住房防災抗災標準普遍較低,各類抗災基礎工程設施建設和減災科技應用滯后,農村防災總體水平較低,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四是基層災害應急預案體系尚需進一步健全,抗災救災物資儲備體系不夠完善,應急通信、指揮和交通裝備水平落后。五是各級災害管理人員業務素質還需進一步提高,減災專家隊伍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強。六是宣傳教育和社會參與不夠,廣大企事業單位專兼職隊伍和志愿者隊伍等社會力量參與防災減災的機制尚不完善,群眾自救能力弱,面向基層鄉鎮、社區(村)的減災科普宣傳有待進一步深化。七是對防災減災工作重視不夠,開展防災減災工作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不足,很多防災減災工程尚未列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一些地方缺少經費投入,基層防災減災部門難以開展工作,減災裝備和應急物資的保障能力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