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安全產業大有可為
——《關于促進安全產業發展指導意見》的解讀
高宏
我們賽迪研究院工業安全生產研究所在協助部安全生產司起草和修改《關于促進安全產業發展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過程中,對安全產業進行了專題研究,可以說對國內外安全產業狀況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在這里,我愿意把我們的研究成果,結合學習和領會《意見》的心得與大家共享,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安全產業的概念和作用
(一)《意見》的產生過程和安全產業概念
1、任務的由來和《意見》的起草過程
2010年9月28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企業安全生產工作的通知》重點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國辦函〔2010〕140號)將發展安全產業工作任務明確為工信部牽頭負責。部安全司立即啟動了《關于促進安全產業發展指導意見》起草工作,并開展了相關課題研究。
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我部分別召開一次國務院相關部委座談會、一次安全產業企業座談會研究討論,在此基礎上兩次發函正式征求各部門意見,一次發函征求各省工信部門意見,經數次征求多方意見、反復修改,形成了《意見》初稿。
2011年11月,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于堅持科學發展安全發展促進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好轉的意見》(國發[2011]40號),國辦印發了《安全生產“十二五”規劃》(國辦發〔2011〕47號),對發展安全產業提出了新的要求。2012年3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堅持科學發展安全發展促進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好轉意見重點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國辦函〔2012〕63號),再次明確安全產業由工信部牽頭負責,據此又對《意見》初稿進行了修改。2012年4月,我部第二次召開相關部委座談會并第三次征求相關部委意見,基本采納各方意見后,再次修改后形成征求意見稿。在此期間,我們還赴重慶、合肥、沈陽等地調研了安全產業發展情況。
同時,為了同步推進安全產業發展,我部將發展安全產業相關要求納入了《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國發〔2011〕47號)和《工業通信業安全生產“十二五”規劃》(工信部規[2011]584號)等重要文件中。
經過我部與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協商,在我部起草文件的基礎上,最終形成了現在的《意見》,為推進安全產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新能源、生物產業、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不同,安全產業這一新興產業中的許多內容早已存在,如個體防護、監測預警、應急救援等;而且還有許多部分又包含在了如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的范疇內。雖然總體上安全產業處于初期發展階段,但產業內各個不同領域的發展進度有所不同,界定好安全產業的涵蓋范圍,對于促進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安全產業在國際上也并無明確的概念和范圍劃分,各國和各地區對于安全產業有不同的定義范疇,涉及的行業也有所差異,這不僅與各國和地區基本情況,經濟發展水平,人文環境等諸多因素有關,也與各自所處的安全環境、發達程度息息相關。
在發達國家,安全產業主要是指與國土安全、社會安全、防災減災、維護安全等有關的產品、裝備與服務。而在發展中國家,安全產業的發展主要是服務于生產安全、社會穩定、職業健康、減災救災等社會經濟發展所需的技術、裝備和服務。
美國安全產業的定義為:維護基礎設施、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相關的產品與服務。具體包括為通訊設施、郵政設施、公共衛生、運輸、金融、反恐、應急救援等提供安全保障的產品及服務。
日本安全產業的定義為:與國際安全領域相關,可降低自然災害損失,以及保障人民安心安全生活的相關產品與服務。具體包括門禁系統、自動探測報警系統、安全設備系統、影像監控系統、防盜安檢系統、信息安全系統等。
歐盟安全產業包括:航空安全、海域安全、領土安全、主要基礎設施保護、情報機構、人身安全防護、防護服裝等。
我國臺灣將安全產業定義為:為個人、家庭、企業、銀行、政府部門、公共場所及重要基礎設施提供安全防護產品、設備及服務的產業。核心產業可區分為安全監控、工安消防、系統整合與服務等三大領域;關聯產業則有健康照護、公共安全、無線寬帶服務、綠色環保、智慧機器人等。
3、我國安全產業內涵逐步明確
安全產業在我國也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國內近幾年來,也不斷有專家學者提出來了對于安全產業概念的不同解釋。比較典型如下表所示:
表1 安全產業概念研究情況匯總
來源
|
安全產業概念內容
|
閃淳昌
(國務院參事)
|
應急產業或公共安全產業是人類為了保障自身安全健康和維護社會的安全穩定,滿足有效應對各類突發事件(包括預防與準備、預警與監測、處置與救援到恢復與重建各階段)的需求,從事研發、制造、生產、銷售和提供相應服務活動的部門、單位和社會組織,特別是企業的集合體。
|
羅 云
(中國地質大學教授)
|
安全產業分為硬產業和軟產業。硬產業即安全技術產業,包括社區安防、消防安全、防護裝備、工業安防裝備和應急救援器材五大產業;軟產業即安全文化產業,包括安全培訓、安全宣傳教育、安全咨詢和安全軟件四大產業。
|
張文昌、于唯英(山東經濟學院教授)
|
目前所提到的安全產業,主要是狹義的安全生產產業,按照服務安全的形式,可分為安全技術裝備產業(硬產業)和安全服務(軟產業)兩大范疇。安全技術裝備產業包括安全檢驗檢測、安全避險、安全保護、個人防護、災害監控、特種設備及應急救援等安全生產專用設備的研發制造,安全服務產業包括安全標準、咨詢評價、安全宣傳、安全文化、安全培訓、安全科技與安全教育等。
|
李 強
(重慶科技學院博士)
|
圍繞生產安全事故的事前預測預防、事中應急處置、事后處理和恢復生產秩序提供產品和服務的行業集合。
|
杜旭宇等人
|
社會公共安全產業就是為以預防和打擊犯罪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共安全領域提供產品、技術或服務的產業。
|
高科等人
(中南大學)
|
安全產業是以安全與健康防護為目的的技術開發、產品生產、商品流通、服務等一系列活動的綜合。
|
資料來源:賽迪智庫整理,2012,08
此外,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國家安全監管總局信息院等單位也對于安全產業進行了專題研究,由于各自界定范圍不同,對于安全產業的概念和范疇也有不同的定義。
隨著我國安全生產工作的不斷加強,對于安全技術、裝備和服務的要求得到日益重視。2010年,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企業安全生產工作的通知》(國發〔2010〕23號)中明確了“把安全檢測監控、安全避險、安全保護、個人防護、災害監控、特種安全設施及應急救援等安全生產專用設備的研發制造,作為安全產業加以培育,納入國家振興裝備制造業的政策支持范疇。”。這首次以國務院文件形式提出“安全產業”概念,也確定了安全產業的涵蓋范圍,對安全產業用途的專用性、服務對象的特定性都給予了清楚的界定。
此次《意見》正是在這一文件的基礎上,廣泛征求各方意見,最終形成了 “安全產業是為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應急救援等安全保障活動提供專用技術、產品和服務的產業。”的基本定義。這一定義適應當前我國安全發展的需要,符合目前我國安全產業發展階段的實際,有利于安全產業在我國的快速發展。未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生產安全和社會安全的不斷改善,特別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安全產業的涵養范圍也會不斷調整,不斷變化的,更多地向社會安全和國家安全擴展是必然趨勢。
(二)發展安全產業重點任務解讀
從各類研究成果和國家文件,都普遍認為安全產業從大的方面可以分為安全技術和產品,以及安全服務兩大類,這兩大類產品又根據其應用范圍有許多不同的分類。依據安全產業的基本定義,安全產業的應用范圍為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應急救援工作領域。安全產業所涉及的專用技術、產品和服務,除在安全生產領域事前預防、過程控制和事故應急救援階段應用外,根據技術同源、工藝相近的特點。國家有關部門也支持將防災減災、醫學救護、公共事件應急等相關技術產品納入安全產業之中。
在安全產業的發展方向中,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狀況和特點,需要將煤礦、非煤礦山、突發事件、消防安全、交通運輸、鐵路運輸、建筑施工、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冶金等為重點,大力開發先進、高效、可靠、實用的安全專用設備及所需的技術、工藝和配件,重點突出“雙四化”,即制造的“通用化、模塊化、標準化、集成化”和產品的“人性化、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切實提高本質安全水平,積極開展安全服務,增強安全保障能力。
1、安全專用產品和技術
1)先進安全材料。重點加強先進阻燃材料,具有良好防火性能的新型保溫材料,耐溫(高、低)、耐壓、耐腐蝕材料,抗靜電、抗輻射材料、高效粉塵濾材、高透氣性織物以及可有效降低職業健康危害等專用材料的開發和應用。
2)個體防護產品。加強產品的安全性和適應性開發,注重產品的人性化設計。重點開發危險場所人身安全與健康防護產品,包括危險物安全防護裝置、人體靜電釋放裝置、防護服、救生衣、井下人員定位系統、呼吸器等安全保護及個人防護產品。
3)監管監察執法設備。圍繞提升監管監察依法行政效率,增強執法人員對事故災難和職業危害掌控能力,重點開發現場直讀可燃性/毒性氣體測量儀、便攜式數字激光粉塵儀、光離子化可燃氣檢測儀、數字風速儀、紅外測溫儀、數顯溫濕度表等監督檢測設備;防爆對講機、便攜式打印機、便攜式錄像機等現場執法設備;復合氣體檢測儀、便攜式聲發射檢測儀、數字式超聲波探傷儀等調查取證分析等設備。優先發展高效、科學、便攜、直讀式設備。
4)安全傳感產品。重點研究安全態勢風險評估、防控體系效能評估和監測預警技術。重點開發核放射、瓦斯、危險化學品、生化危險品等有毒、有害、可燃物質探測和檢測報警儀器;火災探測報警、地質災害監測傳感器和預警儀器;生命探測儀,事故機理分析儀器等。
5)專用安全產品或部件。重點開發先進的綜合應用超聲波、紅外線、激光、視頻和雷達等技術的高可靠度交通運輸裝備防撞系統,特殊道路條件下速度控制系統、特殊氣候條件下速度控制系統等限速裝置,電子型、智能型安全氣囊等安全功能部件;各類機床設備中使操作人員與危險部件實現人機隔離的皮帶、齒輪等運動部件防護罩、鐵屑檔板、限位裝置等安全部件,操作防護門門聯鎖裝置、主軸皮帶防護門門聯鎖裝置、光柵防止誤入裝置等安全聯鎖裝置;高危場所防爆電器、高壓容器泄壓閥等專用安全產品或部件。
6)本質安全工藝技術及裝備。重點研發本質安全(簡稱本安)工藝和設備。對存在火災爆炸危險性的礦山、化工企業等工作場所,一要提升裝備和設備的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水平,減少現場作業人員,逐步實現高危場所的人機隔離與遠程控制操作;二要開發新技術、新工藝,降低危險品的在線存量,對機械加工作業場所,要優先研發人與運動部件隔離的自動化本安型設備。
7)安全監控管理信息系統。積極推進信息化建設,重點開發和應用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品生產儲存運輸企業監測監控系統,大型起重機械安全監控管理系統、海洋漁業船舶衛星定位與監測系統、漁船防撞自動識別系統、危險品運輸車船衛星定位與流向全程動態監控系統等;加強圍繞安全生產的物聯網技術研究與開發,推動故障診斷技術、系統仿真技術等的應用;針對地質災害、重大水災、火災等災害,加強“空天地一體化”監控預測系統、視頻監控資源快速讀取分析系統、城市建筑消防遠程監控系統、災害事故現場三維追蹤定位系統、環境信息采集與傳輸系統、應急機動通信聯絡、指揮控制系統等的研發,并圍繞上述系統建立相關的標準體系。
8)應急救援設備。針對重大自然災害、重大火災與爆炸事故、礦山安全事故及重大交通事故等,提升應急裝備產品可靠性和快速機動性能。重點發展:緊急避險、逃生系統;壓風自救系統、供水施救系統;應急供電照明設備;災區環境偵測裝備和救災機器人、大型快速移動排水設備、大型救災鉆井和探測裝備、井下生命探測儀、事故現場大型應急救援指揮車;航空應急救援裝備;高速鐵路應急救援裝備;高架橋梁和長大隧道鐵路機車車輛事故救援裝備;消防應急救援等消防裝備;水上救援船舶、氣脹式救生筏(浮)等集體救生設備及相關水上救援裝備;大型起重機、挖掘機、破障機等搶險救援工程機械以及大型鉆機、水泵等高效陸上機動救援設備;油氣及危險化學品管道堵漏設備;放射性污染場所應急處置設備;具有行駛記錄功能的車輛衛星定位裝置、漁船防撞自動識別系統、遇險人員搜索定位系統及搜救設備等。
2、安全服務
1)安全顧問服務。重點是解答客戶安全問題咨詢,幫助客戶解決疑難問題的安全咨詢服務;根據客戶生產需要,為客戶“量身定做”安全解決方案的安全設計服務;幫助客戶建立與完善安全管理體系的安全管理服務等。
2)安全評估服務。重點是對生產系統的生產設備、勞動與作業環境、安全管理三個主要方面履行崗位安全職責,對所做的各項安全工作及效果等內容進行的評價。
3)安全培訓服務。重點是針對領導、安全管理人員和普通員工等不同層次的人員,按客戶要求進行個性化的安全培訓,包括安全基礎知識、安全產品、系統安全知識和安全管理知識等方面。
4)應急響應服務。重點是配合客戶制訂應急響應預案,參與和協助客戶對預案進行演練;在第一時間內對緊急故障進行響應,盡可能在最短時間內使系統運行,降低客戶損失,并協助分析事故原因,提出改進意見。
二、發展安全產業的優勢與策略
在《意見》中也明確指出了我國安全產業與發展國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和不足。一方面我們要找準自身的問題,認真加以解決,這方面《意見》中也在各內容中都提出了許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剛才有關領導也給出了明確的指示。這里我想講的是我們既要看到劣勢,也要發現自己的長處,樹立信心,迎頭趕上,把安全產業打造成我們工業領域新的經濟增長點。
(一)市場需求巨大
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正處于安全事故、職業病等易發、多發的特殊時期。2011年全國發生各類事故347728起,死亡75572人。總體來看,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文明程度普遍提升,公眾和社會輿論對安全與職業危害事件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政府對生產安全事故和職業病傷害事件的查處力度不斷加大,相應地安全產業需求量不斷加大,需求層次不斷提高。
從工業安全角度看,我國20世紀安全生產領域的資金投入僅占GDP的0.7%,而同期發達國家的水平高達3%以上。盡管我國現階段在安全投入方面還存在對安全效益認識不足、對安全投入法規政策的監督執法不到位、有效的安全經濟激勵機制不健全、事故成本低、預防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等現象,但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以及社會安全標準需求水平的提高,發展安全產業大有作為。
據不完全統計,2009年我國安全產業(含應急救援裝備)規模估計在2000-2500億元。其中:個人防護產品約400-600億元,安全監控系統約650億元,安全監控儀器儀表約100億元,安全材料約400億元,消防設備約200億元,應急救援裝備器材約300億元。
按年增長率約12%計算,預計到2015年,我國安全產業有望突破5000億元。其中,重慶和山東“十二五”規劃的安全(應急)產業目標均超過了1000億元,各地已經建設和啟動的安全(應急)產業園區還有廣東東莞(100億元)、安徽合肥(250億元)、四川綿陽(200億元)、浙江樂清(200億元),江蘇南京(100億元)、北京(500億元),各地方的已超過了3300億元。
截至2010年底,全國設置安全工程本科專業的高校127所,其中有博士授予權的20所、碩士授予權的46所,在校生3萬余人;全國共有甲級資質安全評價機構159家,乙級資質安全評價機構282家,安全評價人員約1.9萬人;全國有一至四級安全培訓機構3661家,專職教師2萬余人。
(二)地域優勢巨大
從前面我們對《意見》中安全產業“主要發展方向”細分來看,其中許多技術、產品和裝備都具有很強的針對性,也就是針對我國安全生產的特點和具體情況而研發的。因此,我們認為我國發展自己的安全產業具有許多本土優勢:
一是了解我國安全生產的現狀、特點和實際需要。我國與發達國家安全生產存在差距,事故類型和特點也有所不同。所以我們可以開發適合我國安全生產需要的各類安全裝備和產品,研究相關技術,發展具有針對性的安全服務。如國外安全生產已經處于低死亡率的階段,而我國安全生產事故死亡率依然偏高。
二是市場優勢顯著。安全產業離不開市場,市場經濟就離不開服務。作為本土企業,盡管國外企業也已大舉進入中國市場,但我們在市場服務的針對性、響應速度、溝通能力、服務網絡建設、售后服務保障等方面都具有巨大的優勢,發揮好自身優勢的這些至關重要。
三是產業優勢明顯。從主要發展方面的產品分析可以發現,專用性是安全產業的主要特點,我們必須開發和制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安全技術和產品,推出滿足我國安全生產需要的服務內容,才能使我國的安全產業找到立足點。還應該注意在安全裝備和產品中現場安裝調試占據很大比重,有利于發揮我們人力成本低、施工手段靈活等優勢,應充分重視和發揮這一點。
(三)具有后發優勢
有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值得我國安全產業學習,提供了后來居上的機會,這在我國整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我們自己的研究過程中發現,除國外的先進安全技術和產品可以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外,國外安全產業企業的發展模式,有許多是我們也是要借鑒的。大型企業向集團化、多元化發展,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都是有許多可以學習,甚至“克隆”的。此外還有我國各類產業園區的成功經驗,以及重慶、沈陽等地安全產業園區(基地)的有益探索,都使安全產業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攀得更高。
(四)轉型升級帶來機遇
安全發展是現代產業體系的基本特征,也是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在總體思路、基本原則、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及政策措施中都對工業企業安全生產做出了深刻闡述和全面部署。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穩增長、調結構”的關鍵階段,我國經濟需要安全、穩定的發展環境,這些都是安全產業的發展在各地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發展這一戰略產業都面臨非常好的機會。
(五)政府支持作用巨大
主要表現在一方面工信部與國家安全監管總局聯合發布本《意見》,充分體現了工業管理部門源頭治理和安全監管部門末端管理相結合,安全生產閉環管理的巨大優勢。另一方面在《意見》起草過程中,多次征求國家各部委的意見,得到了相關部委的大力支持,特別是在安全產業涵蓋范圍,重點領域,包括重點產品、相關政策等方面不僅宏觀層面的支持,而且提出了許多具體的意見和建議,使我們對于發展好安全產業有了更大的信心。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2013年產業振興和技術改造專項重點專題》中許多內容都與《意見》密切相關,需要在2013年的技術改造項目申報中足夠重視,助推安全產業發展。
一是重點專題中的子專題。在“裝備核心能力提升”專題中包括了“安全保障裝備生產水平發展”子專題;在“企業信息化水平提升”專題中有“企業安全綠色信息化建設”和“民爆行業信息化”兩個子專題。
二是子專題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石化化工有效能力提升”專題的“化學品安全綠色生產”子專題和“輕紡工業重點領域技術改造”專題中的“高新技術纖維產業化與產業用紡織品”子專題都有具體安全技改內容。
三是包含安全技術改造的內容。在“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化”、“冶金工業關鍵產品、工藝開發應用及升級改造”、“新型綠色建材及無機非金屬新材料發展”、“石化化工有效能力提升”、“輕紡工業重點領域技術改造”等專題中,安全技術改造都有明確的表述。
四是與安全生產密切相關的技術改造專題或子專題。“汽車節能技術和產品的開發能力建設和產業化”、“裝備核心能力提升”各個子專題、“冶金工業關鍵產品、工藝開發應用及升級改造”
各個子專題、“石化化工有效能力提升”主要內容,還有與安全生產有關的“產品開發和檢驗檢(監)測能力提升”等。
三、他山之石——安全產業發展模式研究
企業是安全產業發展的主體,分析安全產業國內外企業的發展狀況,有助于為安全產業的發展提供參考與借鑒,發現差距與不足,更快地成長與壯大。
目前,國外從事安全產業相關產品的大型企業主要有兩種發展模式:一是從事的安全產業相關產品種類較多,呈多元化、集團化的發展趨勢;二是從事的產品種類比較單一,呈專業化的發展趨勢。
1、多元化發展企業分析
多元化發展的企業追求安全產業的“大而全”,產品涉及安全產業的方方面面。目前,國外存在一批安全產業多元化發展的大企業集團,如霍尼韋爾、3M公司、杜邦公司等。
霍尼韋爾(Honeywell)成立于1885年,總部位于美國新澤西州莫里斯鎮,是一家國際性從事自控產品開發及生產的公司。霍尼韋爾是美國煉油、石化、造紙、化工、發電、石油天然氣、鋼鐵、建材及食品飲料工業,以至商業建筑物先進控制技術的主要供應商。同時,霍尼韋爾給大型賓館、辦公大樓、購物商場、政府機構、大學等的建筑物提供建筑物自控工藝、火警和安全系統。霍尼韋爾在九十五個國家雇有十二萬名員工,以滿足客戶,力爭成為世界自控先驅,從而實現互利增長的目標。1997年,霍尼韋爾的銷售額達到80億美元,1998年的銷售額達到85億美元。1999年與聯信 (AlliedSignal)合并,合并以后整個公司仍以霍尼韋爾 (Honeywell)冠名,新的Honeywell公司仍然保持在多個領域處于領先地位的全球高科技公司特點,使新的Honeywell更加強大,尤其在自動控制領域和航空航天技術方面,當年銷售額達到250億美元,一舉跨入美國財富前60強。
2、專業化發展企業分析
專業化發展的企業追求安全產業的“小而精”,保持自己的產品在技術和性能等方面始終走在前沿。目前,國外存在一批安全產業專業化發展的大企業,如MSA(梅思安)、德爾格、斯博瑞安(SPERIAN)等。
MSA(梅思安)成立于1914年,總部位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匹茲堡市,是世界頂尖的安全設備供應商,目前已經發展成為行業內個人防護裝備及火氣監測儀表的最大制造商,擁有世界一流的實驗室。目前,員工人數超過4500人,在全球30個國家與地區設立了子公司,客戶服務網絡更是遍布全球140多個國家與地區。MSA完整的產品線覆蓋個人防護設備以及監測儀表設備,其產品被廣泛應用于石油、化工、天然氣、消防救援、冶金、電力、核電、建筑、礦業、塑料工業、造船、造紙、制藥、危險品處理、國土安全,市政建設、一般工業應用等行業與環境中。2009年,MSA公司銷售額為9億美元。其中頭部保護(頭盔、眼睛、臉和聽力)產品的銷售額占總銷售的21%,氣體檢測儀器銷售占24%,Supplied-Air口罩占24%,空氣凈化除塵的防護口罩占14%,摔落保護及其他設備等占17%。
德爾格公司成立于1889年,總部位于德國,德爾格為客戶提供完整的危害管理方案,重點關注個人安全和保護生產設施。安全分公司的現有產品組合包括:固定式和移動式氣體檢測系統,呼吸防護、消防設備、專業潛水設備,酒精和毒品檢測儀器。2003年公司凈銷售額增加了大約8%,達到9.177億歐元。
(二)其他產業園區的發展范例
1、惠州大亞灣石油化學工業區——產業定位突出區域特色
惠州大亞灣石油化學工業區位于廣東省惠州市南部,成立于2001年,是廣東省重點發展的石化基地和中國石油化學工業示范園區。目前已落戶石化區項目總計63個。大亞灣石化區就是在對本地區資源稟賦優勢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選擇重點培育石化產業、精細化工和化工新材料產業。
園區根據大亞灣地區兩個獨特優勢:一是周邊市場優勢突出。大亞灣石化區地處珠江口東岸,位于惠州市南部,西接深圳,北瀕廣州、東莞,南望香港。這些周邊城市對石化、電子產品需求量大,市場輻射面廣。大亞灣石化區也是珠江三角洲東部地區唯一的石油化工基地,擁有深莞惠地區1小時經濟圈、1小時生活圈和5000萬人口的消費市場,突出的市場優勢為大亞灣精細化工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二是產業優勢明顯。大亞灣石化區內的中海煉油項目年加工原油生產能力達1200萬噸;中海殼牌的年乙烯生產能力達95萬噸,并擁有11套世界先進的生產裝置,每年可提供230多萬噸高附加值石油化工產品。園區依托這兩大龍頭企業發展石化產業優勢明顯。另外煉油、乙烯兩大項目所提供的這些產品通過“隔墻供應”,為園區內的精細化工項目提供充足的原料,可以有效減少運輸成本和安全風險。
“十二五”期間,大亞灣石化區將大力發展石化下游深加工產業,形成石化下游深加工產業群。同時以市場為導向,結合周邊市場需求特點,將著力引進與石化區相關聯的精細化工項目,形成化工新材料和高端精細化工產業集群。
2、天津子牙環保工業園——整合和提升現有產業
1)發展歷程。天津市子牙鎮的廢舊金屬拆解業源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經九十年代中期迅速發展,逐步形成了以個體私營為主,具有鮮明區域特色的生產加工型資源再生業規模經濟發展格局。
2001年,天津市開始規劃,2005年,園區實行封閉式管理,2006年,國土資源部批準該園區正式命名為“天津子牙工業園”,2007年,被信息產業部批準為國家級廢舊電子信息產品回收拆解處理示范基地,被國家環保總局批準為國家進口廢物“圈區管理”園區。
2007年12月,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改委、國家環保總局、科技部、財政部、商務部、國家統計局六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組織開展循環經濟示范試點(第二批)工作的通知》,把天津子牙工業園確定為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單位。
2)發展狀況。目前,園區已開發2.5km2,區內建有大型公用工程島,統一建設集污水處理、中水回用、雨水收集、廢棄物處理等為一體的綜合節能環保系統,水資源循環利用率、廢棄物無害化處理率、綠色建筑普及率等均達到 100%。入園企業150家,其中經國家環保部批準的進口固體拆解加工定點單位91家,年拆解加工能力達到100萬-150萬噸,從業人員達到2萬余人,每年可向市場提供原材料銅40萬噸,鋁15萬噸,鐵20萬噸,橡塑材料20萬噸,其他材料5萬噸,形成了覆蓋全國各地的較大的有色金屬原材料市場。
園區按照“高利用、低排放、高產出、低污染”的原則,率先在國內同類園區中實行封閉式管理,嚴格控制園區污染物總量排放。目前,子牙環保產業園初步形成了“企業小循環、園區中循環、社會大循環”的生產方式,園區生產的銅米、銅錠、鋁材、橡塑材料等不僅為本市150多家有色金屬加工企業提供了生產原料,緩解了資源需求矛盾,為園區所在的靜海縣2萬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而且這些再生材料還遠銷河北、山東、江蘇及東北地區,循環經濟示范效應逐步顯現。
園區的發展建設注重與城鎮化相結合。園區建設的同時,也在同時進行“子牙新城”的建設,很好地解決了因占地導致的農村農業人口安置問題。園區對規劃區域內原有村莊進行改造,將24個村莊約3.4萬人,統一還遷至居住功能區中約1km2的還遷安置區中,在小城鎮建設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園區的愿景: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導,大力推進“城市礦山”、“城市油田”、“城市森林”的建設,打造國家及循環經濟示范區。2020年,實現一年回收處理再生資源總量1000萬噸;年產值1500億元;年利稅250億元;循環產業資源化率99%;危險廢棄物安全處置率100%;綠色建筑普及率100%;企業污染物排放達標率100%。
3)政府作用。
一是資金保障。由政府撥付專項引導資金,對工業廢舊產品進行回收處理,是世界工業發達國家通行的做法。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對工業廢舊產品回收處理,以便減少環境污染和資源再利用,已形成了廣泛的社會共識。天津子牙環保產業園在發展建設過程中也積極爭取天津市和靜海縣政府增加對園區基礎建設的投資力度。
二是制度規范。為保證產業園規范、健康、有序的發展,按照統一、規范、嚴格的原則,加強對園區的管理,成立了產業園管理委員會,負責園區內的行政管理、發展規劃的制定、項目的審批、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的組織實施等工作,制訂了《天津子牙環保產業園規劃辦法》、《天津子牙環保產業園環境管理辦法》等10余個園區規范管理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