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下旬,記者在上海連續參加了三個活動,都與勞動防護產業發展或勞動防護用品交易有關。第一個活動是第九屆勞保行業企業家沙龍,第二個活動是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個體防護專業委員會換屆會,第三個活動是第八十四屆中國國際勞動保護用品交易會工商聯誼會。
在這些活動中,記者聽到了業內人士的議論,參觀了商家在展館內的布展,還逛了上海光大會展中心門前的防護用品“早市一條街”,記者與許多業內人士有著同樣的感覺:轉型,國內PPE(個體防護用品)企業不能再等了。
國產品牌難與國際品牌抗衡
由中國紡織品商業協會安全健康防護用品委員會主辦的勞保行業企業家沙龍,已經舉辦到第九屆了。這一屆沙龍的主題是“如何在歐債危機和中國調整GDP的形勢下適應市場變化,做好企業轉型創新發展”。在打造中國PPE民族品牌中,如何創造條件變“中國制造”為“中國創造”?
上海賽立特安全用品有限公司總經理趙衛、上海希瑪鞋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鄒凱、上海寶亞安全裝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國慶都認為,我國調整GDP的增長速度,不但不會影響勞動防護用品的市場發展,反而會給勞動防護產業帶來難得的機遇。國家越來越重視勞動者的職業安全健康,監管力度不斷加大,必將顯著促進企業的勞動防護工作,防護用品的市場必將進一步擴大,而好的產品必將在競爭中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江蘇省揚中市模壓鞋廠有限公司總經理、揚中市勞保協會會長趙金保說,這些年來,該公司及當地的許多勞動防護產品的銷售有了較大增長,生產量一年上一個臺階。對今后的發展,他信心十足。
盡管如此,國內個體防護用品生產經營企業的發展,依然不能讓人樂觀。
沙龍上,有人提出:為什么很多企業一購買防護用品時,就想到外資企業生產的知名國際品牌呢?為什么質量差不多、甚至在某些方面超過了國際品牌、多年有出口、價格相對較低的國內產品無法與之抗衡呢?這個問題,引起了業內人士的深思。
中國紡織品商業協會安全健康防護用品委員會秘書長陳海達認為,與國際知名公司相比,國內企業的落后和不足,有著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差距表現在各個方面。因為沒有品牌,使得很多國內企業只能給國際品牌“打工”,實際上,許多國際品牌大部分是在國內生產的。他也指出,變化已經出現,表現為國內一些企業研制出了新產品,并且在國際市場的競爭中有了一席之地,如上海港凱凈化制品有限公司等企業生產的防塵口罩、上海賽立特安全用品有限公司生產的各類手套,還有很多安全帽產品等。
那么,怎樣才能從整體上提高國內勞動防護產業的水平呢?業內專家紛紛亮出了自己思考的答案。
解決創新、標準、人才和誠信問題
重慶百貨大樓股份有限公司勞保用品分公司經理李運楊分析說,國內的PPE企業幾乎都處于產業鏈的底部,小而不強,沒有塑造出自己的品牌,這種狀況,短時間內難以改變。他疾呼,國內PPE企業要盡快轉型。
李運楊認為,國內企業必須向技術創新型企業轉變。他分析,國內防護用品生產企業大都是中小企業,有的還是微型企業,想站在科技的前沿幾乎是不可能的,只能走“專、精、特、新”之路。這些企業可以在學習引進國外技術的基礎上,加強消化吸收,進行再創新,同時應不斷推進企業的技術改造。在總結了多年與國際大公司打交道的經驗之后,李運楊認為,我國防護用品生產企業對用戶的服務不足,是明顯的短板,因此,必須向服務型制造企業轉變。他介紹,美國3M公司等國際知名公司,其服務工作是十分值得我國企業學習的。他還提出,我國企業必須向內外銷企業轉變,全部依靠外銷的模式,已經有了教訓。內銷,也要學習借鑒外方的管理方法和銷售方式,更好地開拓國內市場。
汪萬起曾經長期擔任《中國個體防護裝備》雜志負責人,對這些年來我國防護用品生產企業的變化比較了解。他指出,國內勞動防護生產經營企業必須突破創新、標準、人才和誠信4大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才能實現大的跨越。對于一些小企業,可以搞集成創新、聯合創新。在完善企業產品標準的工作中,可以建立企業聯盟標準,經實踐后逐步上升為國家標準。他還提醒企業注意培養能夠參與標準制定的人才,了解新產品鑒定等方面的常識,以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
是協會大展身手的時候了
4月22日,一批業內人士聚集上海,參加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第四屆個體防護專業委員會換屆會。頗有意味的是,這一屆專業委員會的接續,竟與上一屆隔了17年之久。幾位第三屆老委員相見,幾多感慨。
為什么會出現這么長的換屆時間?市場化的勞動防護用品產業和相關的協會有著怎樣的關系?到會的一些專家鉤沉釋疑,就產業發展和專業委員會今后的工作發表看法并提出建議。
“休眠”后,再起步逢天時
其實,該專業委員會是我國職業健康領域第一家專業從事個體防護的全國性社會團體,其前身是原中國勞動保護科學技術學會個體防護專業委員會,成立于1986年。該專業委員會成立后掛靠在上海市安全生產科學研究所(原上海市勞動保護科學研究所)。1995年,第三屆專業委員會經選舉產生。
前三屆專業委員會,在完善組織建設、開展學術交流和國際交往、組織技術培訓和科技評獎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先后設立了頭部防護、呼吸道防護、眼部防護、耳朵防護、防護服、手和足防護、防墜落等7個學組,接待中日勞動保護訪華船、為防護用品生產廠家開辦技術講座和培訓、組織評獎,等等。
但是,1998年后,隨著國家機構調整,受人員、體制和職能變化等因素的影響,該專業委員會一直未能正常開展工作。國家安監總局成立職業安全健康監管部門后,各方面條件成熟,該專業委員會的接續被提上了日程。
記者在換屆會上了解到,第四屆個體防護專業委員會有了專職的工作人員,其掛靠單位上海市安全生產科學研究所的領導及專業委員會負責人都表示,要積極主動開展工作,不負業內眾望。
這一屆個體防護專業委員會的50位委員中,有防護用品生產企業的董事長、總經理等25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教授10人,檢測檢驗機構的高工5人,還有政府監管部門的官員和使用防護用品的大企業代表等,涵蓋了與勞動防護有關的各個領域。
該專業委員會負責人表示,目前需要開展的工作很多,他們將順勢借力,廣為聯絡,努力為企業做好服務工作,為產業的健康發展搭建平臺。
展身手,進市場重服務
除了該專業委員會,我國還有其他一些涉及勞動防護的專業委員會,其中影響力較大的有兩家。一家是2009年成立的中國安全生產協會勞動防護專業委員會。該專業委員會也有一段演變歷史:因原中國勞動保護科學技術學會個體防護專業委員會偏重于學術性,1993年,原勞動部又成立了中國勞動保護工業企業協會,會長是時任原勞動部副部長的李沛瑤。該協會曾經組織舉辦了三屆全國安全生產與防護裝備展覽會,1998年后也因為機構變動而鮮有活動,名存實亡。
2008年,承襲中國勞動保護工業企業協會在民政部的社團登記,中國安全生產協會成立了,原中國勞動保護工業企業協會的會員自動轉為中國安全生產協會的會員,當然,中國安全生產協會的工作范圍大大拓寬了。
中國安全生產協會勞動防護專業委員會成立后,掛靠在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其秘書長由國家特種勞動防護用品安全標志管理中心主任擔任,該專業委員會的背景和擁有的專業技術資源等不可小覷。
該專業委員會成立后,積極參與制定有關防塵口罩的地方和行業標準,在沈陽和大連召開勞動防護用品經銷單位新標準宣傳貫徹會。目前,該專業委員會正積極籌辦建立勞動防護產品展示中心。
另一家是中國紡織品商業協會之下的安全健康防護用品委員會,成立于1989年。該委員會的工作一直在有序進行,其成員大都是勞動防護用品的經銷單位。由中國紡織品商業協會及安全健康防護用品委員會主辦的每年兩屆的勞動防護用品交易會,至今年4月已經舉辦了84屆。
近年來,該委員會拓展服務領域,也吸引了很多生產企業。如由該委員會牽頭主辦的勞動防護行業企業家沙龍,已舉辦了9屆,發布了安全帽、安全防護鞋、呼吸防護用品等一系列防護用品的市場發展趨勢調查報告等,在業內有了較多的話語權,對產業的健康發展發揮了一定作用。
有專家指出,在勞動防護產業領域,出現多家相似而又有所區別的協會,是一件大好事。他們之間既可以依據自身特點開展工作,又可以互相競爭、合作。
專家特別強調,勞動防護產業是高度市場化的,相關協會的工作也要順應市場,淡化官方色彩,樹立服務理念,依靠向企業提供優質的服務來獲得會員的認可,求得生存發展。
武漢安全環保研究院一名專家指出,國家對職業安全健康包括勞動防護工作的監管力度會越來越大,許多想做大做強的防護用品生產經營企業,渴望從專業的協會那里獲得信息和服務。
近年來,由于相關協會的缺位和服務的不到位,科技創新和行業自律等工作未能及時得到推進和深化,已經給這個朝陽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損失,這是十分令人遺憾的。
更多的專家認為,現在是協會大展身手的時候了。
杜塞爾多夫式的展覽會何時在中國出現?
說到勞動防護產業的發展,有一個話題很難繞開,那就是在流通領域中出現的防護用品展覽會(交易會)。打開中國勞保網等專業網站,會看到一長串的展覽會預告,還有許多已閉幕展覽會的消息。
很多專家指出,近年來,我國舉辦的防護用品展覽會過多過濫。許多參展商和專業人士發問:杜塞爾多夫式的防護用品展覽會何時在中國出現?
“早市”有變化,
紗布口罩不見了
杜塞爾多夫工業安全及健康展覽會是德國1954年開始舉辦的,每2年舉辦1屆,因其展覽面積大、參展商和觀眾多、輻射面廣而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專業展覽會。我國生產的安全鞋、安全帽和防護服等產品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這個展覽會上。
到目前為止,國內還沒有一家展覽會可以與之相媲美。業內人士期待我國出現杜塞爾多夫式的防護用品展覽會,心情可以理解,但差距不容忽視。
今年4月24日至26日,第84屆中國勞動保護用品交易會在上海光大會展中心舉辦。4月23日6時,記者來到光大會展中心門前,再次看到了防護用品“早市一條街”。
2004年,記者曾經在第69屆中國勞動保護用品交易會舉辦地天津展覽館的院內,看到了類似的場景。后來得知,這種現象已經延續多年了。8年后的今天,還有一些防護用品生產廠家為了免交進館參展的費用,繼續在展館外面“練攤兒”。一條近200米長的“早市一條街”,顯示出這個行業弱小和落后的一面。
記者在“早市”上也發現了一些變化。如,幾毛錢一只的紗布口罩、劣質的“301”款式的防塵口罩不見了。價格便宜的安全帽只在兩個攤位上有,而且只有三頂。使用劣質再生布做成的防護服也不多見了。
有關專家認為,“早市”出現的些許變化,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國家加強對勞動防護用品監管后的效果。但是,廉價防護用品或劣質產品依然有市場,“早市”還有生命力,說明在勞動防護用品生產經營、企業采購和使用勞動防護用品等方面,問題依然很多。
專家指出,在這樣的背景下,寄望中國出現杜塞爾多夫式的防護用品展覽會,顯然為時過早。
聚人氣樹品牌,
沖浪國際待有時
中國勞動保護用品交易會,于上世紀60年代開始舉辦,至今已舉辦了84屆,每年舉辦2屆。這個交易會,經歷了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演變,實現了由商業部主辦到由中國紡織品商業協會主辦的轉變。
第84屆中國勞動保護用品交易會,有近600家生產經營單位參加。該交易會的人氣較旺,吸引了眾多生產經營者,包括小微企業和個體經營戶等,這也是“早市”一直追隨這個交易會的主要原因。
中國國際安全生產及職業健康展覽會,由國家安監總局主辦,下屬的國際交流合作中心承辦。該展覽會每2年在北京舉辦1屆。
由于提高了參展商的入場門檻、要求參展的特種防護用品具有安全標志,這個展覽會吸引了較多國際品牌生產商和國內規模企業參展,前來參觀的官員、企業干部和科研人員較多。2010年舉辦的第5屆中國國際安全生產及職業健康展覽會,有34.4%的參展商來自海外。
國內還有很多行業協會或地區主辦的不同類型的防護用品展銷會,有的連續辦了多年,有一定的市場。但是,也有一些展覽會組織者看到了防護用品市場發展的前景,想在這塊大蛋糕上切一塊,但因專業知識和人才缺乏,服務工作不到位而難以做大。展覽會多、信息不對稱,導致一些生產經營企業面對各類展覽會的邀請頗為困惑,有的企業疲于奔赴展覽會,付出了無謂的代價。
那么,有了兩個規模較大、又有一定影響力的專業展覽會,我國展覽會的前景有可能發生變化嗎?
業內知名人士劉鉅源就此發表了看法。劉鉅源是職安健集團(即廣州市勞保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是中國勞動保護用品交易會連續多年的參與者,并連續參加了5屆中國國際安全生產及職業健康展覽會。劉鉅源認為,兩個展覽會都有了較大的發展,處于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中,但兩個展覽會的組織者目前都沒有足夠的能力來整合防護產業的所有產業鏈條。
劉鉅源還指出,兩個展覽會要進一步聚集人氣,樹立品牌,中國的展覽會要走向國際,還有待時日,但是,曙光似乎已經可以看到了。
記者在網上看到了這樣一條消息:美國Frost & Sullivan公司一份研究報告稱,2008年,中國個人防護用品(PPE)市場規模達到近91億美元,預計2014年將超過200億美元。中國PPE市場的潛力之大,是業內人士都認可的。
杜塞爾多夫式的防護用品展覽會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就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