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政府部門聯動機制。根據保安局《天災應變計劃》的規定,政府各部門均有指定的具體任務和責任人。渠務署疏通及修理淤塞或損壞的污水渠及雨水渠;運輸署收集交通及道路資訊,做出協調并通知媒體;民政事務總署開放臨時避護中心;教育局決定并宣布惡劣天氣下幼兒園、學校及特殊學校的安排;政府勞工處通過立法、教育和推廣等相關工作確保在職人士的安全與健康得到保障。與此同時,明確了部分非政府機構責任,如要求運輸企業及電力行業企業及時通報運營情況等。負責天氣警告的各部門傳遞路徑非常清晰,任務分明,有力保障信息及時有效傳遞給社會和公眾,保障城市有序運行管理。緊急監援中心啟動后,各部門要視情況所需向其報告,配合并圍繞該中心開展工作。各部門在向緊急監援中心提交報告時,要特別評估事件或緊急行動可能造成的影響。
各部門依法制訂內部應急措施,通常將具體行動直接與天氣警告信號相對應,一旦天文臺發出某類天氣警告信號,當即采取相應的應對行動,并隨天氣警告級別的變更對行動級別進行變更。例如,教育局頒布《熱帶氣旋及持續大雨幼兒園及日校適用的安排》(教育局通告第3/2007號)和《熱帶氣旋及持續大雨夜校適用的安排》(教育局通告第4/2007號)兩個通告,旨在通知各學校在惡劣天氣情況下應采取的各項措施;政府勞工處發布《臺風或暴雨警告下的工作守則》,明確規定“只要求絕對必要人員在8號或以上臺風警告或黑色暴雨警告生效期間,回到工作崗位上班”,并提供了勞動合同樣本,為雙方具體執行提供指引。臺風“韋森特”襲港時,7月23日下午8號風球生效,民政事務總署即在各區開放24個臨時庇護站,有268人入住。
(四)新聞媒體互動機制。保安局《天災應變計劃》要求,香港所有的電臺和電視臺(屬非政府機構)有責任按照天文臺或者政府新聞處的建議,向聽眾、觀眾、用戶和市民傳遞或廣播有關天氣情況和預防措施等消息,并要把最新的天氣資訊擺放在顯眼位置。如任何一類天氣警告信號生效時,電視臺要在電視熒屏左上角或右上角顯示警告信號標記;8號以上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生效后,要每15分鐘廣播一次,適當的防風措施連同警告一起廣播。政府新聞處負責對各相關政府部門已采取的措施和將要采取的措施進行匯總,定時向媒體和公眾發布最新信息。天文臺掛出8號風球信號后,所有警告信號都會在電視、廣播、學校以及公共區域的醒目位置發布,預警信息傳遍整個香港,全港隨即避風。
(五)公眾自覺響應機制。香港法例及行政指引中的相關規定明確具體、方便操作,確保政府部門與公眾形成高度共識,能夠按既定相關預案無縫合作。香港沒有在天氣警告信號發布規定或其他任何規章中規定8號以上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必須停工,而是通過法律來確定危險天氣下雇傭雙方的責任、風險、利益等,最終結果是絕大多數雇傭雙方在勞動合同中簽訂8號以上熱帶氣旋警告信號、黑色暴雨警告信號時停工的條款。在法律框架劃定的規則下,臺風、暴雨等惡劣天氣期間,雇主可以選擇不停工,但需要承擔員工在惡劣天氣間遭遇意外帶來的巨大法律責任與經濟風險;若選擇停工,雇主可以安心,雇員也可以“享受天氣假”而不影響福利,因此,在惡劣天氣期間,停工是多數雇主與雇員的最佳選擇。“8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生效后,除必要的工作人員之外,市民不用上班;學校停課”已成為香港社會的共識。
“足不出戶”是香港市民面臨8號風球時最重要的防護措施。人民日報曾經形象地報道8號風球下香港市民自覺應對臺風“韋森特”的情況:“7月23日晚,香港銅鑼灣。原本熙熙攘攘的大街空無一人,昔日燈火輝煌的百貨公司早早熄燈打烊,每天叮叮作響、慢悠悠穿行的有軌電車,也已經停駛。熱熱鬧鬧的香港,完全換了另一副面孔。這一切,都是因為17時40分香港天文臺發出的8號東北暴風信號。”
二、廣東省預警信息發布體系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廣東省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體系的現狀。廣東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視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工作,提速、擴面成效顯著,在防災減災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07年9月,廣東省依托省氣象局業務系統和氣象預報信息發布系統,在全國率先建設省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臺(一期工程);2007年12月,廣東省在全國率先開通省政府應急辦網站發布預警信息;2010年,廣東省建立起一支總人數約2.8萬人的“一崗多能”信息員隊伍,通過走街串巷、進村入戶傳遞預警信息,填補現代科技手段無法解決的“盲區”;2011年7月,在全國率先開通廣東省應急氣象頻道發布預管信息;2011年9月,依托新浪、搜狐、騰訊等網絡平臺,在全國率先開通官方應急管理微博發布預警信息。當前,正在推動建設覆蓋廣東省行政村和自然村的農村應急廣播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