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隊伍的組織和條件保障
4月20日地震發生之后,救援大軍迅速集結。當天,蘆山縣城已經集中了萬人以上的救援力量。這樣的集結,在應急時期過后也面臨條件保障極大滯后的問題。
最重要的一條是廁所問題。當時,幾萬人露宿在縣城,而縣城的樓房幾成危房,余震頻頻,所有救援人員都是在空地、馬路、草坪各自安營扎寨,兩天后環境遭到破壞。幾天后,當地陸續調運一些臨時廁所,再建一批臨時廁所并開放一些樓房里的廁所,才基本滿足需求。
在縣城,還有許多到災區的服務隊伍,都使用臨時帳篷。這些救援隊伍一般要堅持工作十天到兩周左右,也需要一定的后勤服務。在救援隊伍出動時,有條件的,應準備流動廁所。在當地政府的指導幫助下,為救援人員準備營地時,應一并考慮臨時廁所的搭建。
農村自建房急需指導和管理
在極震區考察中發現,農村自建房存在大量隱患,特別是山區群眾,抗震意識很薄弱,建房時以美觀省錢為原則,房屋在地震中受損嚴重,教訓深刻。
比如在寶盛鄉的玉溪村,三種房子在地震中的遭遇完全不同。一種是不抗震的,沒有柱子,只是二四磚墻,上面加蓋了二層,還探出去很大一塊兒,我們稱之為“猴兒頂燈”,這樣的房子在8度以上地震百分百會被破壞。而旁邊的同樣的房子,僅加了構造柱、圈梁,地震中結構無損,只是填充墻有大裂縫。三是川西風格的穿斗木結構的老房,如我們看到的蘆山縣太平鎮的百年老街、雅安雨城區的上里古鎮等。這種房子頗具抗震能力,地震時整體結構晃而不散。
這讓我們看到,“農村抗震安居工程”所涉及的范圍、深入的程度還遠遠不夠,防震減災的宣傳和管理還有大量的盲點和弱點,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尤其在地震活躍的地區,更要抓緊對農民自建房進行檢查、監督、指導和管理,對工匠進行培訓,提供合適的施工圖紙,充分發揮鄉鎮在指導管理農民建設抗震房過程中的作用。
防震減災教育必不可少
這次地震,顯示了學校開展防震減災教育和訓練的重要意義。雅安市田家炳中學是雅安最好的學校,地震時700多名學生有序疏散。校長萬松均介紹說,平時課間操時,就進行疏散演練,學生們對疏散都比較熟悉。
汶川地震后,國務院組織的全國范圍內中小學“校舍地震安全工程”歷時三年,已基本完成。這項措施,特別在地震多發地區,發揮了很好的作用。這次地震中遇難的十幾名學生中,沒有1例發生在學校里。
和中小學相比,大學的防災教育就顯得薄弱。位于雅安的四川農業大學,在地震時有400余人受傷,其中12人重傷,重傷中有5人是跳樓造成的。多次地震都發現,大學是防震減災的薄弱環節,應引起各級政府和教育部門的足夠重視。
安置和恢復重建要因地制宜
一次破壞性地震之后的工作,一般分幾個階段。第一是救人階段;第二是臨時安置階段;第三是過渡安置階段;第四是恢復重建階段。過渡安置和恢復重建需要選擇因地制宜的合適方案,要多聽取當地群眾和基層干部的意見。
其中,應該貫徹的一個原則就是“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搭建板房作為過渡性安置雖然是一種選擇,但一定要慎重。一是板房需要占地,而山區可用于搭建板房的地很有限;二是浪費材料,將來拆除也是問題。
因地制宜,是要發揮受災群眾自己的積極性。比如,能否發給農民每戶一些木材、油氈等材料,在自己家附近就近搭建臨時過渡住房,同時籌備恢復重建。而這些材料是不收回的,得到材料的群眾可以自己派上其他用場,又不影響環境。有條件的,可以建一些具有川西特色的,木結構的穿斗榫卯的房子,既抗震、又有地方文化特色。政府在重建補貼中可以鼓勵建這樣的房子。建設一般民居時,一定要有構造柱,圈梁,改變二層探出的設計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