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在人們印象中,公安消防部隊的任務主要是滅火。事實上,2008年修訂《消防法》借鑒國際上通用的做法,已經將應急救援的職責賦予了公安消防部隊。“2012年公安消防部隊共接警出動74.9萬起,其中接近90%是應急救援,營救遇險被困人員14.3萬人。”楊建民說,由于長年經受錘煉,如今公安消防部隊在應急救援領域實戰經驗豐富,日臻專業。
地震、雪災、洪災、泥石流等災害事故一發生后,人們總是第一時間想到消防員那橘紅色的身影。也有聲音質疑,對于一棟樓、一座橋的坍塌,消防員或許能發揮作用,重大災難發生的情況下,陸搜基地幾千人的專業救援隊是否顯得有些“杯水車薪”?
楊建民解釋,消防部隊“天天在戰斗,時時在救援”的性質使其在應急救援領域更加專業。而且汶川地震后,全國各消防總隊均建設了地震及建筑倒塌訓練設施,生命搜索、建筑物破拆、頂撐固定、高空救援、狹小空間救援、繩索救援等專業化救援項目。“現在我們的裝備比較先進,訓練也很精細化。”他以切割訓練舉例,“把幾毫米的鋼絲放到燈泡上,幾秒鐘內能把鋼絲切斷而不能傷及燈泡。”
楊建民介紹,內地現有近17萬的現役消防員,同時還有接近9萬的合同制消防員,即由地方政府出資,招聘地方人員和退伍軍人接受消防員的專業訓練并進行執勤。
陸搜基地除了日常訓練中包含的應急救援技能,隊員輪執輪訓也能將更專業的救援方法和理念在全國范圍內傳播。每一個輪執輪訓期結束,“三分之一的種子隊員留下,讓基地能保持戰備狀態;三分之二的隊員回到原部隊,把陸搜基地的訓練方法和業務能力帶回去。”楊建民介紹。
楊建民說,包括香港在內,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的消防員都是職業化的,有的消防員能工作到60歲,目前內地也借鑒這種經驗,消防部隊半職業化。目前,內地一些地方在探索,要求消防員考取救護資質。“地震救援把傷者挖出來馬上採取相應措施就能延續生命,過了這個時間段再去上醫療設備就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