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情評估的目標,是認清災難程度,獲得災害影響的準確信息,從而確定在災難應對中救生及維持生命所需的資源,確定災區所需服務、人員、物資的要求。災情評估的思路,為“摸清底子”“分級建檔”“分區建檔”“抓住重點”“更新規劃”。在宏觀層面,要對城鄉承載能力、抗風險程度、關系民生的各項資源承載能力,進行相應評估。在微觀層面,要對已經發生的地震災情作出評估。
目前迫切需要建立多種方法綜合的災情評估體系。要綜合利用地理信息技術、遙感技術、數據庫技術等,綜合、分析、處理、評估地震災情統計數據、地理信息數據、遙感數據等各類數據,從而形成自然災害災情評估的內容體系、指標體系、標準體系和方法體系,涵蓋地震災害的災前預評估、災中應急評估、災后綜合評估以及區域自然災害情況的綜合評估,進而建立可業務化運行的地震災情綜合評估系統。
建議進一步發揮現代科技支撐體系在地震災害損失評估中的作用。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對象,主要包括災區總體受災情況,災區群眾的生活救助情況和應急救助需求情況,以及倒塌房屋的恢復重建需求情況等。其中,災區總體受災情況,包括受災人口、成災人口、因災死亡人口、因災受傷人口、轉移安置人口、受災區域(或面積)、房屋倒塌間數、房屋損壞間數、道路損壞情況等。災區群眾救助需求情況,包括救災糧食(食品)、飲用水、帳篷、衣被、煤、電、取暖、餐具等需求情況。
信息通訊技術:促進地震救災互聯互通和政務協同
未來一段時期,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和裝備,加強地震災害防災減災信息共享、互聯互通和政務協同能力建設應成為重點。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利用信息通訊技術,推動災區民政、地震、國土資源、水利、農業、林業、統計、海洋、氣象等防災減災相關部門,完善自然災害災情上報與統計核查系統。統籌規劃,分類指導,擴大信息公開,促進災害信息資源共享,推進救災及恢復重建政務協同。
第二,整合地震災區各行業和部門有關災害信息系統,形成分布式且可調用的虛擬實體信息系統。從而提高救災信息集成、互聯互通與智能處理水平,實現災區各級各部門救災信息交換共享與協同服務。
第三,建設地震災區救災信息化網絡平臺和業務系統。依托國家電子政務網絡、自然資源與地理空間信息庫等現有資源,建立統一標準的分布式數據中心。從而完善災害信息動態更新機制,提高信息系統的安全防護標準,保障信息安全。
第四,充分利用衛星通信、廣播電視、互聯網、導航定位和移動信息終端等手段,提高信息上報、遠程會商、公眾服務和應急保障能力。從而實現涉災信息共享及防災減災政務協同,建立政府、保險公司和公眾之間的自然災害風險溝通機制,提供災害風險信息共享服務。(作者為國家行政學院應急管理中心副教授)
鏈接
地震救災中的現代科技裝備
在汶川、玉樹地震應急救援中,一批先進的現代科技裝備從北京等地千里馳援,包括衛星應急通信車、電視直播車、艙式飲事車、野外救護車、機載高分辨成像雷達、呼吸機、機載通訊電臺等。先進觀測設備,包括移動氣象應急車、移動天氣雷達、自動氣象站等。這些科技裝備為抗震救災提供了“千里眼”、“順風耳”。此外,系列無人機產品、近空間飛行器、專用特種車輛及重型裝備摩托艇與無人船、微小型衛星及固體小運載火箭等,均已列為國家突發事件應急救援保障裝備。
在蘆山地震災害應急處置中,現代科技支撐體系的作用十分突出: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通過現代科技手段,進行蘆山地震災害衛星監測和災情分析;交通運輸部向災區調集海事衛星應急通信設備;中科院遙感飛機攜帶光學傳感器,開展地震災情遙感監測;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派出5架無人機和應急監測車系統,通過資源三號衛星獲取蘆山縣災前衛星影像圖,在“天地圖”上發布了震區及周圍地區衛星影像,并隨時發布無人機獲取的最新災后航空影像。還緊急調配多顆高分辨率衛星、雷達衛星進行編程,以最快的速度獲取災區震后高分辨率航空攝影影像,制作反映受災情況的高清影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