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不急、用則急需,國內救援產業供求嚴重脫節,有關專家建議 打造防災救援上海“產業港”
在防災自救理念提升的同時,還亟需強有力的防災救援產業作支撐。前天是我國第五個“防災減災日”,上海市政府決策咨詢專家董錫健建議,上海應率先系統研究防災救援產業,補上這塊緊迫的“內需”。只有“軟硬結合”,才能化解高層建筑火災逃生“無門”、城區水災被淹汽車逃生“無助”、燃氣泄露報警“無聲”、高架路車險救助“無力”等困境。
發達國家門類齊全
大規模的“鋼筋水泥森林”帶來的城市病,是世界各國發展面臨的共同問題。因此,在城市化程度更高的發達國家,防災救援產業早就走在了我們的前面。董錫健介紹,發達國家的防災救援產業融入了電子信息、人工智能、物聯網感應與新型材料等當今高新技術,門類更健全、品種更繁多、功能更完備、覆蓋更廣泛、使用更便捷、水準更先進,成為一個完整、獨立與成熟的“門類產業”。
其中防災救援設備包括遙感設備、無人機探測系統、生命探測儀等。救援保障設備包括倉儲車、救援應急指揮車、起重氣墊及臨時路面等。通訊設備則包括短波電臺、移動應急通訊車、應急通信網絡系統、視頻會議系統等等。至于防災救助救生的用品,更是舉不勝舉。包括車用應急尿袋、折疊應急安全帽、防災應急套裝、防災應急包、救援逃生繩索、應急維生食等,多達數百種。
國內市場幾乎空白
然而在國內,“不用不急,用則急需”的產業特性,卻造成供求嚴重脫節。不但沒有應有的位置,或單列的業態“門戶”,更沒有得到特別的關注與應有的重視。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2007年11月13日,與防災救援產業概念相似的應急產業在政府的正式文獻中首次出現。此后,工信部2009年發布的《關于加強工業應急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加快制定應急工業產品相關標準,促進應急工業產品推廣。國家發改委制定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將“公共安全與應急產品”作為單獨產業類別鼓勵發展。
董錫健分析,現行產業政策分散于各個法規、各個部門文件中,組合性不足。尤其缺乏頂層設計、宏觀謀劃,全國性應急產業分散在各個領域,沒有通過系統性政策引導進行有效整合;一些政策停留在一般化的要求提倡上,缺乏具體的實施細則和配套措施。
對此,就曾經有工信部負責人說,目前各地千軍萬馬著力發展的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先進高端制造業,而目前國內最急需的“城市防災救助用品”問津者甚少,導致產品在國內市場幾乎空白。
上海應該率先突破
董錫健建議,作為中國最大的現代化城市,應率先國內其他城市,創意建立具有指標意義的“國際城市防災救援產業上海產業港”;特別是政府各部門要協調制定和實施相關政策,形成包括跨部門應急產業統計、產品情況調查在內的信息共享和政策協調機制。
具體來說,產業港可以引入“城市防災救援救助產業”的前沿研發機構、國際著名公司、全球營銷機構,以及政府集成采購團體入駐;同時瞄準最高端、前沿、先進的技術、產品和研發實力,真正為國內產業的發展起到先行先試的示范作用。
董錫健提出,上海可以考慮建設“互動體驗館”,情景模擬輔以“聲、光、電、機”現代科技與三維技術,裝備齊全的防災救援配置,營造或再現城市防災救援救助全景全息互動體驗區,讓觀摩者身臨其境,感同身受地進行一次立體的科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