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的降臨往往是突發的,因此,在家里配備一些防災應急裝備很有必要。因為一旦災難來臨時,這些應急裝備可以幫助我們維持生存,等待救援。”5月10日,在北京的一家戶外攀巖俱樂部里,張振東告訴記者。
張振東曾是一名專業的民間救援隊員,有著豐富的災害救援經驗,曾經參加過汶川和玉樹地震的救援工作。一直以來,他對家庭應急裝備有著一種近乎偏執的研究和愛好。在他的家里,長期備有好幾個大背包,里面都是各種救災和應急的工具、水、食物和藥品等。“一旦發生地震,只要撐過首次大震,里面的裝備足夠我們一家三口支撐到救援隊伍的到來。”
張振東所說的家庭應急裝備在此次蘆山地震中也吸引了不少眼球。災區的李永剛由于家中備了好幾個應急救災包,震后6天全家未領過救援食物。地震發生當晚,在許多居民都還沒飯吃、沒地方住時,李永剛一家六口人就已經吃了應急包里的食物,還救濟了其他人,并在空地搭起了帳篷。
什么是應急救災包?
“應急救災包是用來應對各種災難的工具集合體。是在災害發生后幫助受困人員順利逃生、增加生命安全保證的救護包。”張振東說。“一般是依據不同災害及緊急情況的需求,把應對災難的小工具、水和食品、藥品等裝進一個大背包里。在災害發生后,它可以提供用于維持生命的應急食品、救生水、急救用品及簡單的生活和自救、互救必需品。”
一般的家庭應急救災包可分為地震應急包、火災應急包、臺風應急包等類型。汶川大地震之后,應急包曾經一度引起公眾的重視。但目前我國家庭應急救災包并不普及。零點研究咨詢集團提供的一項最新調查報告顯示,有近83%的受訪者表示對家庭應急救災包不了解。
“這其實很可怕。”張振東說。一旦地震等自然災害發生,如果在偏遠地區,救援隊伍無法在第一時間趕到的情況下,應急救災包就能發揮你意想不到的作用。“尤其是地震發生后,按照震區偏遠程度的不同,食品和水一般都會在3天內由救災部門運達,但怎么撐過這3天,有沒有準備應急救災包幾乎是天壤之別。”
應急救災包里有什么?
在張振東的記憶中,有兩件事情讓他印象很深。
“一是汶川地震救災時,救援戰士發現廢墟的一根木柱下壓著一個人,但由于沒有順手的工具,竟然只能到處找菜刀去砍斷那根柱子,結果耽誤了救援;二是一次火災中,從底下往上燒,有些在四五層的人情急之下,居然從窗口往下跳……”說起這些,張振東的語氣頗為沉重:“如果有合適的防災應急包,這兩件事情都會有比較好的解決方法。”
在張振東的家中,記者看到3個裝得滿滿的特殊涂銀布料的防水大背包。背包上面分別貼著顯眼的標簽:地震應急、食物和水、消防應急。每個背包上面還固定著一個折疊好的帳篷。
打開張振東家的應急救災包,簡直可以用“百寶囊”來形容。“其實家庭應急救災包應該裝什么并沒有一定之規,但一些最基本的裝備,無論是在國外還是國內,早就形成了共識。”張振東說。
張振東告訴記者,普通的簡裝家庭應急救災包一般來說有如下物資就基本可以:收音機、強光手電、電池、防災頭巾、反光安全帽、高頻求救哨、20米長的救援繩、多功能瑞士軍刀、多功能工兵鏟、醫藥應急包、保溫防火毯、防滑手套、保溫雨衣、火柴、蠟燭、鉛筆、便箋紙、軍用壓縮干糧和其他食物、4瓶1.5升裝的瓶裝水、現金、證件、身份信息卡。
“收音機是地震后唯一能及時了解外界和救援信息的通訊工具;高頻求生哨是一旦被壓在廢墟下向外界發出求救信號的最好工具;醫藥應急包里面應該有酒精、紗布、繃帶、膠帶、創可貼、鑷子、手術刀片、剪刀、止血帶以及常用藥等;軍用壓縮干糧的保質期是4年,但是也應該和飲用水一起定期檢查更換……”張振東一樣樣向記者如數家珍。
在張振東家的火災應急包里,記者則看到了防煙霧面罩、多功能破拆斧、20米長的鋼芯防火救援繩、消防腰帶、防滑手套、防火毯、強光手電、急救包、燙傷膏、反光條、車載式滅火器等物品。
“如果發生地震,這些物品能基本滿足家庭逃生或等待救援的需要。地震時不要慌張,要先尋找合適的空間躲避,震感減輕后再迅速轉移到空曠地帶以防地震引發的事故和余震。”張振東說。
應急救災,不僅僅是一個包
據記者了解,在我國一些地區,應急包已經成為消費者安全培訓的一部分。在北京、上海、江蘇、廣東、云南、四川等地,包含不同內容的應急包已經被有計劃地發放到消費者手中,同時還有一些相關的救災應急培訓。
早在2010年的全國防災減災日期間,上海市有關部門就表示當年內將向25萬戶家庭免費發放家庭應急包,以增強民眾應急防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2011年云南省開始實施防災應急“三小”工程,其中包括為全省1310多萬個家庭發放防災小應急包。
雖然很多地方都在發放應急救災包,但是在我國居民家庭中,應急救災包并不多見,在市場上也很少見到。記者曾多方尋找地震應急救災包但是從商場到超市,從戶外用品店到消防器材店,能買到的只有火災的消防應急包,有關地震的應急包卻很少見。
“在一些網店上其實能買到,但是價格都很高。很多時候,都需要自己去多方購買,才能配齊應急救災包里的物資。”張振東說:“但在國外一些地震多發的國家,例如日本,就有專門生產這種地震應急救災包的廠家。而目前在國內,更多的還是要自己去配置。”
在張振東的身邊,有一群關注災害應急和救援的朋友。他們在一些論壇上還有著自己的版塊。“大家經常在論壇就相關問題進行交流。一致的觀點是:應急救災包不僅僅是一個包,在災害發生的關鍵時刻就是一個救命包。”
“其實我希望永遠用不到這些東西,但是災難一旦來臨,有了這些裝備,自己和家人存活的幾率就會大很多!”張振東說